浅谈教师成长与反思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西郊中学:文世国【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国际上还是国内,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成长的研究都指向了教师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核心要素和有效途径,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学反思重要意义策略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国际上还是国内,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成长的研究都指向了教师的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无独有偶,我国特级名师叶澜也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可见,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然之路。
下面笔者欲就教学反思的意义和策略作粗浅探讨。
一、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一)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对教学从感性认识递升到理性认识,由“一般型”教师成长为“骨干型”教师。
人的认识就在于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进一步指导行动,否则就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反思就是使现有教学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条件,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反思,就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中的种种本质特征,能成为一名清醒的、理智的教学实践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
若没有这种反思,没有对自己教学经验的继承和教训的吸取,那么,他对教学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其教学水平也就只能永远停留在“一般型”层面,不能成长为“骨干型”教师。
(二)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就其本来的基础来说,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他是很接近科学研究的。
”教学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育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包括教师自身的行为,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教学反刍。
这无疑是教师很现实的、融汇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教学研究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研究过程系统地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积极探索新思想和新途径,从而冲破“经验型”的束缚,成长为一名教学研究者。
(三)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由“教书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按照教师成长阶段理论,教师的成长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教师由教学新手到骨干教师,再到专家型教师,是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
在这一渐变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的反思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是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的基础,通过反思性实践,可以使教师教学行为更理性、更自觉,教学过程更优化。
经验型教师区别于专家型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对自己教学经验的反思与反思能力。
在反思过程中,教师不仅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兴趣、目的动机、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上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不良教学行为,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做出科学的反应,优化教学过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尽快接近或达到“专家型”。
(四)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提升理论水平和拓展知识层面,由“学科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教师。
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学实践者,一定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掌握科学理论的人。
反思,不是一味地批判,而是需要学习,是反思性学习,是教师针对解决的问题去创造性学习。
原因之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之二,反思源于问题,大多数问题无现成的答案;之三,反思又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科学理论的掌握源于学习。
理论研究者认为,旨在理论的重构与重建的反思是最高境界的反思。
所谓理论的重构与重建,就是要将那些教师在反思中已经开始意识到但通常又难于表达的“缄默知识”加以激活、评判、验证和发展,使之升华为一种“明白的知识”。
在这种理论的重构与重建过程中,教师不仅积累了大量的行动中的知识,而且也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
二、做一位反思型教师的策略(一)反思意愿是前提意愿大于方法,反思意愿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先决条件。
做一件事情,心不甘情不愿,是做不好的。
杜威认为个体反思要具有三种态度:一是虚心,二是专心,三是责任心。
责任心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源动力。
所以,教师应该立足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的态度,自觉主动地投入教学反思工作。
要始终保持一种敬业、开放、发展的心态,不能把反思理解为加重教学负担,是多余的累赘。
(二)加强学习是支撑反思意识和能力要增强必须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底蕴。
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教改成果,还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只有这样不断给自己充电,教师才能随反思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上真正有所创新、有所进步,否则将很难有所为。
(三)反思技能是核心教学专家说:多看则明,多听则聪,多思则准,多干则成。
所以教师必须掌握4种基本技能(1)观察技能,即课堂上密切观察学生学习的情况,如学生的注意力情况、学生的疲劳状态、学生的知识差异等情况,及时记下并做好教学的调整,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2)聆听技能,即善于听取同行的建议和意见,乐于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并把这些意见记下来,改进教学,增强教学的科学性;(3)分析技能,即课后就该及时反馈,将课堂上师生表现与授课质量等进行及时分析、并找出问题的关键,把影响教与学的原因综合出来,记录在教学笔记中,日积月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4)总结技能,即要善于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要经常看自己所写的教后记录,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方法,抛开肤浅的、表面性的东西,注重对规律的揭示,对真理的发现。
(四)笔耕不懈是关键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说:“反思的最有效方式是把反思落实在文字上——写教学反思”。
只要教师勤于记录教学实践中的各种经验,记下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灵感顿悟,记下教学环节的把握技巧,记下同事和学生的反馈意见,记下他人的宝贵意见,记下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而写好教学反思,定能使教师的成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撰写原则撰写原则包括:一要有明确教学行为的认识,供他人借鉴。
二要来源于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教学反思的基础,没有实践的反思是空洞的反思,所以不能脱离教学实际。
三要求真务实。
要坚持实实在在,材料真实可信,最好是“原汁原味”的。
但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加工提炼或升华,但要有真情实感。
四内容要新颖。
在教师日常教学生活中,要注意捕捉在教学瞬间所发生的意想不到的,在报刊杂志上从未见到或者没听别人说过的案例,加以整理和剖析,这样才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2)撰写格式第一种是开门见山式。
所谓开门见山式就是开头叙述教学实录,然后对其进行评价,由此而产生体会和感想。
第二种是总结概括式。
开头先对自己所写的反思进行简要概括,然后写出教学实录,再对教学过程或教学行为进行评价,进而产生体会和感想。
第三种是心得体会式。
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或教学过程进行辨析、评价,进而产生比较深刻的体会或感想。
要有真情实感。
第四种是夹叙夹议式。
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或教学过程进行边叙述边评价,然后写出感想、体会或思考。
(3)撰写方法一是积累反思法。
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技能、教学效果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思考,不断地生成新的经验,主动地、经常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才能逐步从“教书匠”走向“研究者”。
教师的教学行为实施后,教师能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产生判断和评价,把这些及时地整理成文字,写在教案或教学设计的某一位置或某一角落,自然就形成了既有实践、又有认识的教学反思,也可以称之为教学随笔或课教学反思。
二是任务反思法。
为了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端正,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各种教育报刊杂志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征文或论文大赛,为教师的反思搭建展示的平台。
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不要把这类活动看作与己无关,应给自己确定目标,规定任务,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感悟体会整理成文章,投递出去,即使不能获奖也要积极参与。
只要教师坚持这样做,只要是自己经常反复思索的内容,终究会成为有价值的反思三是经验反思法。
随着教学阅历和视野的开阔,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就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师不断地把这些经验积累起来,在相关的会议上,或在同行中进行交流和推广。
通过此类活动使教师的个性不断张扬,观点更加鲜明,认识不断深化。
(4)撰写的一般要求第一个要求是教学反思是一种自身特点很鲜明的应用文体,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结合十分严谨的教师专用文体。
切忌写成空洞的论文。
第二个要求是教学反思可长可短,对文字没有严格限制,一般在1000~2000 字之间,亦可以是几十字。
第三个要求是教学反思必须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践是基础,理论是实践基础之上的认识,一般教学案例占三分之二,理论占三分之一。
第四个要求是教学反思应突出一个中心,围绕中心确立一个标题,并把教学内容作为副标题。
教学反思的范围不宜过大,选择一课或一节的具体内容为宜。
第五个要求是教学反思一般可选择教育教学观念的反思、过程的反思、目标的反思、手段的反思、方式的反思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反思、教育教学策略的反思、教学效果的反思。
(五)远离误区是保障最后,教师还得做到“三戒”,才能保障反思落到实处。
(1)戒形式主义。
教学反思是留给教师自己总结与研究所用,而不是供检查应付所用,教学反思的内容要真实、有感而发,有话长说,无话不说。
(2)戒空谈主义。
教学反思要写得详实、具体,不应泛泛而谈,应一条一个问题,条分缕折,言简意骸。
(3)戒虚无主义。
教学反思的内容客观、真实、实用,特别是反馈意见就应客观公正,勿失偏颇,否则会给今后工作带来误导和偏差。
当然,关于教师教学反思还有许多问题还有待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比如,教学反思能力究竟有哪些具体表现?发展教学反思能力的策略还有哪些?等等。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核心要素和有效途径,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浙江省景宁中学汤建新 2006年《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李润华2008年《教师专业成长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