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和死后变化【脑死亡】★☆★☆:是指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全脑功能不可逆转的永久性丧失。
因此称为全脑死亡(total brain death)。
【脑死亡的诊断标准】★☆★☆:注意和书上答案不同1.不可逆的深度昏迷;2.自发呼吸停止;3.脑干反射消失;4.脑电波消失(平坦);在所有检查方法中,能证明脑循环停止是确诊脑死亡最可靠的根据。
凡符合以上标准,并在24小时或72小时内反复测试,多次检查,结果无变化,即可宣告死亡。
【脑死亡与植物状态】★☆★☆所谓植物状态是指由于神经中枢的高级部位大脑皮质功能丧失,使病人呈意识障碍或者昏迷状态,而皮质下中枢部位(皮质下核和脑干等)的功能仍然存在,此状态的病人仍有呼吸、循环、体温调节、消化吸收、分泌排泄、新陈代谢等功能。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将重度脑损伤而处于持续植物状态的患者错误地当作脑死亡者而放弃抢救和治疗是不合法的。
【死亡的过程】:濒死期(agonal stage)又称临终状态。
此期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发生严重障碍,中枢神经系统脑干以上部位处于深度抑制状态,表现为意识丧失,各种反射减弱或迟钝,心跳减弱,血压下降,呼吸微弱或出现周期性呼吸。
临床死亡期(clinical death)又称躯体死亡(somatic death)或个体死亡。
此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已由大脑皮质扩散到皮质下部位,延髓处于极部抑制状态,瞳孔放大,各种反射消失。
在临床死亡过程中,血液循环停止后,大脑皮质层耐受缺氧的时间,通常为5-6分钟,此即为一般临床死亡期的持续时间。
生物学死亡(biological death)又称全体死亡、细胞死亡或分子死亡,是死亡的最后阶段。
此期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不可逆的变化,功能永久停止。
整个机体已不可能复活。
随着生物学死亡过程的进展,相继出现尸斑、尸僵等早期尸体现象。
【法医学的死亡分类】:1.非自然死亡(unnatural death)又称暴力性死亡。
是指某一种或几种外来的作用因素导致的死亡。
非自然死亡根据其死亡方式双可分为自杀、他杀、意外死。
2.自然死亡(natural death):又称非暴力性死亡,是指符合生命和疾病自然发展的规律,没有暴力因素干预时发生的死亡,理论上又可以分为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
生理性死亡也称衰老死:是指人到老年期由于全部生命过程逐渐衰退、消失所引起的死亡。
病理性死亡:指由于各种疾病的发展、恶化而引起的个体死亡称之为病理性死亡。
【安乐死】:是一种既不是暴力死亡又不是自然死亡的特殊类型死亡。
系采用人为方法,使受不治之症痛苦折磨的病人,安详无痛苦的死去。
【尸体变化和尸体现象的概念】■□■□人体死后受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等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在尸体上发生的各种变化称为尸体变化,这些变化使尸体表面和内部器官组织呈现与活体不同的征象,称之为尸体现象。
早期死后变【早期尸体现象概念】★☆★☆:指在死后24小时内,由于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出现几种相关的死后改变。
【早期尸体现象包括哪些?】★☆★☆主要包括肌肉松驰、尸冷、尸斑、尸僵、尸体痉挛、皮革样化、角膜混浊、自溶等。
【肌肉松弛】:死后由于肌肉和皮肤失去弹性和张力,肢体变软。
是死后出现最早的尸体现象。
与临床死亡同时发生。
【肌肉松弛的法医学意义】:由于肌肉松驰,体表受物体压迫时可形成与接触表面形态特征相似的压痕,此种压痕可在尸体上保留相当长一段时间,这对判断尸体死后停放姿势,是否移尸以及移尸的时间有重要意义。
【尸体的局部干燥/皮革样化】★☆★☆:尸体局部表面,尤其是湿润的伤面和粘膜面,水分蒸发较快,致局部干燥、变硬,呈淡黄色或黄褐色,如羊皮纸样外观,称为尸体的局部干燥,又称皮革样化(parchment-like transformation)。
【尸体的局部干燥的法医学意义】:可使擦伤更明显;应注意与损伤、中毒等鉴别;【角膜混浊】:人死后角膜透明度逐渐减低,混浊呈灰白色,最后不能透视瞳孔,称为角膜混浊。
【角膜混浊的法医学意义】:推测死后经过时间。
【尸冷】:死后人体产热停止,而体表散热仍在继续,因此尸体温度随死亡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直至与周围环境的温度一致,称作尸冷。
【尸冷的法医学意义】:尸冷是推断死亡时间的重要根据之一。
【尸斑】★☆★☆:死后血液循环停止,心血管内血液因其本身的重力,而坠积于尸体低下部位的血管内,并透过该处皮肤显示出边缘不清的斑痕,称尸斑。
【尸斑的分布特点:】★☆★☆仰卧位尸体:尸斑主要位于枕部、颈部、背部、腰部、臀部及四肢背侧面。
俯卧位尸体:尸斑见于颜面、胸腹部及四肢的腹侧面。
水中尸体:由于位置不定,尸斑出现部位不定,一般头部和颜面部处于低下部位,易于形成尸斑。
【尸斑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期:1.坠积期:尸斑一般在死后1-2小时开始出现,12小时之内均属坠积期。
2.扩散期:组织液向尸体低下部位坠积,并透过血管壁进入血管内促进溶血。
血浆被组织液稀释,且被血红蛋白染色,向血管外渗出,即为扩散期。
一般在12小时后,快的也需8-10小时。
3.浸润期:被血红蛋白染色的液体,浸润至组织细胞内,使其着色,称为浸润期。
【尸斑坠积期特点】:★☆★☆1坠积的血液尚局限于血管内,用手指按压尸斑可退色;2尸斑转移:死后6小时内,改变尸体位置,原尸斑消失,新的低下部位又重新出现尸斑。
3两侧性尸斑:死后6小时以后,再改变尸体位置,原有尸斑不再消失,新的低下部位又出现新的尸斑。
4切开尸斑处皮肤,可见血液从断面流出,容易用纱布擦去,且边擦边流出。
【扩散期特点】:1用手指按压仅稍微退色;2改变尸体位置后,原尸斑不消褪,新尸斑也不易形成。
3切开尸斑处皮肤,可见血管断面缓慢流出血滴,组织间隙淌出浅黄色或红色液体。
【浸润期特点】:1此期尸斑完全固定,手指按压不退色。
2切开尸斑处皮肤,见皮下组织呈紫色或浅紫色,已无血液从血管断面流出。
【简述可提示何种毒物中毒的尸斑颜色】:★☆★☆尸斑的颜色取决于血红蛋白颜色。
尸斑一般呈紫色。
一氧化碳中毒尸体由于碳氧血红蛋白形成,尸斑呈樱红色。
氰化物中毒尸体,由于氰化血红蛋白形成,尸斑也可呈鲜红色。
冻死时,尸斑呈鲜红色。
氯酸钾或亚硝酸钠中毒尸体,因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尸斑呈灰褐色。
【尸斑的法医学意义】:★☆★☆1.尸斑是较早出现的死亡确证。
2.根据尸斑的发展,可估计死亡时间。
3.根据尸斑的颜色和程度可作为分析死因的参考。
4.根据尸斑的位置可以推测死亡时的体位及尸体位置在死后有无变动(移尸)等。
【尸斑与皮下出血的鉴别】: ★☆★☆【尸僵】★☆★☆:死后肌群发生僵硬将关节固定,而使尸体呈僵便状态,称为尸僵。
其机制认为与ATP耗竭有关。
【尸体痉挛】:尸体痉挛是一种特殊的尸僵现象。
死亡发生的瞬间,肌肉未经过松弛阶段直接进入僵硬状态,保持着死亡时刻的姿势和动作,称为尸体痉挛。
【尸体痉挛的法医学意义】:尸体痉挛能固定死者临死时动作、体位和姿势,对判断和推测自杀或他杀,有时极有价值。
早期死后变化【自溶和自家消化】:死后组织细胞失去生活功能,受细胞本身酶的作用而溶解,使组织变软和液化,称为自溶。
另外,人死后胃、肠壁组织因腔内消化液的直接作用而溶解液化称为自家消化。
【自溶的法医学意义】:死后自溶须与变性、坏死等生前病变相鉴别。
【晚期死后变化】:★☆★☆24小时之后的尸体变化。
晚期尸体现象约在死后第一昼夜末或第二到第三昼夜开始出现。
【晚期死后变化包括】:1.毁坏型晚期死后变化:尸体腐败;霉尸;白骨化;2.保存型尸体变化:在特定条件下长期保存的尸体,如干尸,尸蜡,泥炭鞣尸等。
【腐败】:死后机体组织蛋白质因腐败细菌的作用而分解的过程称为腐败。
【白骨化】:尸体软组织经腐败而逐渐软化、液化,甚至完全溶解消失,毛发的指甲脱落,最后仅剩骨骼,称白骨化。
【木乃伊(mummy)】:★☆★☆尸体因水分迅速蒸发而不发生腐败,以干枯状态保存下来,称木乃伊或干尸。
【尸蜡】★☆★☆:尸体埋于湿润的泥土里或浸于水中,皮下及体内的脂肪组织因皂化或氢化作用,而形成灰白色或黄白色蜡样物质,使尸体得以保存,称为尸蜡。
多数尸体的一部分形成尸蜡,常见于四肢、臀部、面部及妇女的乳房等处,全身性尸蜡形成较少见。
【泥炭鞣尸】:指浸于富含多种腐植酸和单宁酸的酸性泥炭沼泽中的尸体,因酸性物质的作用,腐败停止发展,皮肤鞣化,肌肉与其他组织逐渐溶解,骨骼和牙齿脱钙,称为泥炭鞣尸,也称软尸。
【尸体化学】:主要研究尸体血液、脑脊液、玻璃体液以及其他组织器官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为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客观依据。
【非腐败尸体的死亡时间的推断】:■□■□(一)根据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1.根据尸冷的发展过程推断:2.根据超生反应推断:超生反应是指死后某些组织、细胞在一段时间仍保留某些生物活性,对一些刺激能产生反应的现象。
例如:死后2小时骨骼肌受刺激可引起肌隆起;死后4小时内,结膜囊内滴注阿托品或依色林,可引起扩瞳或缩瞳反应;死后数小时仍可见肠蠕动;死后10小时,气管粘膜上皮仍有纤毛运动;附睾内的精子,在死后30小时,甚至70小时仍有活动能力。
3.根据组织的电阻抗测定推断:死后电阻抗下降,与时间呈线性关系4.根据尸斑的发展过程推断(二)根据胃肠内容物的质与量推断死亡时间:如果胃内充满了未消化食物,系进食后不久死亡;进餐后约1小时死亡,胃内食物可变软,但外形仍旧完整;进餐后2-3个小时死亡,胃内容物大部分移向十二指肠,并有相当程度的消化;进餐后4-5个小时死亡,胃内空虚或者仅剩余烧香的食物,十二指肠内含有消化物或者食物残渣;进餐后6小时以上死亡,胃及十二指肠都是空虚状态。
(三)根据组织学改变推断死亡时间:死后组织改变有规律性(四)根据尸体化学及酶组织化学推断死亡时间:离子检测:血清钠氯都是下降的,而钾在死后1-2个小时有显著的升高;脑脊液无变化;玻璃体液价值大酶的测定:如心肌酶、转氨酶等DNA的检测:细胞核DNA会在死后规律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