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2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初步把握欣赏诗歌的方法,培养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与诗歌有关的文学常识。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1、认真揣摩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通过写景来抒情的方法。

2、能品味重要诗句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法学法:诵读法,合作交流,难点探究法,语言揣摩法,改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学习《登幽州台歌》一、朗读指导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朗读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直译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四、赏析诗歌这首诗,是古今一致公认的名篇。

诗人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前不见古人”一句五个字,但却包括了燕昭王在内的许多古代贤王,他们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大约怎么也不会任用像武攸宜这样的无能之人;至于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这样的统治者,才能一定会得到施展,抱负终会实现。

但这一切不过是感慨而已,因为前代的贤王已成过去,是见不着的。

“后不见来者”,后代的贤君也将会有的,但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自己又怎么能见得着呢!前代的贤王见不着,后代的贤君等不到,空有治国安民的理想,终一生不得实现,这该是多么令人忧郁的事情啊!1、孤独2、生之短促人类摆脱不了的命运3、怀才不遇封建士子共同的命运天地人——孤独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

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

诗人的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的表现。

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的心理活动,最后一句才写外部表情。

内心是表情的依赖,表情是内心的反映,两者恰当结合,勾画出一个胸怀大志而又不逢其时、独立悲叹的动人形象。

全诗的语句长短不齐,音调富于变化,更有助于表达诗人起伏强烈的慨叹之情。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它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

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

诗人的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的表现。

五、思想感情:陈子昂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诗人在诗歌中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情绪。

登幽州台歌——总结陈子昂压卷之作。

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学习《望岳》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

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

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

永远的唐诗,永远也读不尽……他是谁?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杜甫世人对于杜甫还有其它哪几种称呼?子美(字)、杜少陵、杜工部为何称之为杜少陵?因为杜甫曾经居于长安城南少陵这个地方。

为何称之为杜工部?因杜甫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

二、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

世称“诗圣”,其诗是“诗史”。

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

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诗歌分类:青年时期《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安乱时期《石壕吏》“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息)《蜀相》《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成都时期《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老年时期《登高》《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三、初读课文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整体把握: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诗文解释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1、《望岳》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做具体的解释。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品读体会首联——远望仰慕之情溢于言表挺拔雄伟横跨齐鲁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颈联——细望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尾联—望中所感望岳而生登顶之意愿五、主题分析诗篇描绘泰山雄伟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诗人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显示出诗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极富哲理性,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

学习《登飞来峰》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请欣赏:飞来峰我国共有四川龙门、江苏、杭州、浙江绍兴、安徽五处此景观。

本诗中的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期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从东武县飞来,故因此而得名。

飞来峰宋有王安石题诗《登飞来峰》,从此闻名天下。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嘉祐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三、感知诗歌内容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翻译: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

翻译:不怕浮云层层遮住视野,都(只)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哲理 ~\(≧▽≦)/~啦啦啦!!!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一二句叙述自己行动,为后文议论打好基础。

三四句议论,由前两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悟到一种人生哲理。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鸡鸣时分是看不到日出的。

据说在泰山的日观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

在飞来峰上能不能看到这一奇景呢?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没有看到。

他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突出构思中阐发哲理的重心。

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转入议论,其实也有写景的形式。

“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邪官)。

“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

问题╮(╯_╰)╭1、“最高层”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变形题)“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指他站的比别人高。

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

也指他有雄心壮志,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这无疑是人生的最高层!2、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主题思想)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四、拓展学习扩展~\(≧▽≦)/~啦啦啦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第2课时《游山西村》一、陆游简介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做过宝章阁待制。

幼年时正当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西一带,参加军队生活,前后九年,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激情,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他坚决主张抗战,政治上经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

他晚年失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报国信念始终没有衰退。

一生留下九千多首诗,大都洋溢着爱国热情,充满收复失地的信心。

风格豪迈是他诗歌的特色。

著作《剑南诗稿》《沈园》作者轶事提起文人,就使人想起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

然而陆游既是文人之佼佼者,又有非凡的武艺。

为了实现收复失地的心愿,他曾经千里投师学习剑术40多岁时,他应邀到了抗金前线南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