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中国》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教材内容特点
《秦统一中国》”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9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局面;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维护了统一的成果,加强了秦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的专横、残暴。
正是这种严酷统治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
对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
而因此,教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对以后学习其他封建王朝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就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了解秦的疆域和秦长城这一古代工程。
(2)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形成历史时空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讨论探索、想象表演,在体验历史人物的过程中,理解本课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
感悟用图示压缩记忆的方法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共同探讨,交流心得,让学生学
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明确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理解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培养正确的历史评价观。
体验探索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乐趣。
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突破重点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和文字
●教学难点:理解中央集权制度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图示法和学生讨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二、教学理念:
❖先学后教:先设计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探究,并鼓励学生尽量形成文字表述,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并突破学生普遍存在的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瓶颈;
❖课堂教学:采取启发式、探讨式教学,让学生自主解答需要掌握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其引领作用,重点解释重难点问题。
❖视野拓展:利用多媒体等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时空概念,同时利用学术前沿和学术争议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探讨。
三、教学方法设计
阅读法:对于一些史实通过课文中的材料的阅读进行补充,从而能对史实了解得更明确,如讲秦灭六国时要求学生阅读来加深理解。
提问法: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给学生想的时间和机会。
学生回答后再行归纳。
讨论学习法
例如课堂上我会提出“怎样评价秦始皇?”问题,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图示法:
图示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
帮助他们理解。
是统一的疆域时利用课件
《秦朝的疆域图》指出其疆域的“四至”让学生有一个较清晰的方位概念。
四、教学环节安排
(二)导入新课
师:出示《战国形势》图指导学生识图并设问:“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是哪一国?为什么?”
生:“秦国”,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奴隶制被废除,军队的战斗力提高了,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过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长平之战,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为其灭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秦是如何实现统一的呢?
现在我们一起来领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的那段历史画卷吧。
(三)讲授新课:
1、秦统一六国:展示秦灭六国图,要求学生结合预习内容速记秦是如何消灭六国的,并顺势导入合作探究题目“秦秦国能灭六国的原因有哪些呢?”此处可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也培养学生联系教材前后内容的习惯,然后教师给出适当的参考答案。
2、秦巩固统一: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实施虽是重点却并不难,可以由学生根据预习迅速归纳。
理解这些措施是难点,此处准备从统一之初秦朝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状况,入手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
3、对学生归纳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略作统一,并开始逐个突破难点,探究“为什么”,这些内容主要是高中部分涉及,所以此处将花费大量时间引导学生理解,可采取由学生先分别阐述自己小组探讨的结果,教师在此基础上点评指正,并适当进行重难点突破:
A、“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展示中央集权制的结构图,有学生完成结构图填空,掌握基础知识,教师重在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其实质是各有侧重的两个概念,共同体现皇权至上的基本特点,共同构成的中国政治构建。
B、“为什么要废分封行郡县?”此处先关键结合秦统一六国之前战国七雄分裂割据,并展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表,说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必须废分封行郡县。
C、“为什么要统一货币统一文字文字统一度量衡?”分别展示统一指出秦朝的货币、文字、度量衡的形势图,说明不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什么是焚书坑儒?为什么要焚书坑儒?怎样看待分数坑儒?”此处可充分利用教材材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可以结合现存材料分析理解出所要的答案。
如果学生能较好给出答案,教师适当点评并展示参考答案,如果学生给不出答案,教师结合材料关键词句给以引导。
附史料:
焚书: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
”丞相李斯加以反驳:“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
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
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
”李斯建议:1、除了《秦记》、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
2、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3、严禁私学。
坑儒:公元前212年,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术士侯生、卢生,非但未找到仙药,还以言语诽谤秦始皇,之后出逃。
秦始皇得知后大怒,下令察访咸阳。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名家观点:现代著名的教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史学质疑:有观点认为,“焚书坑儒”这一说法乃是孔子的后代杜撰。
且,《史记·卷121·儒林列传》上记载的只是“焚《诗》《书》,坑术士”,后在《古文尚书》的序中被为“焚书坑儒”。
而在清朝已经证明《古文尚书》乃是伪造 .
课堂练习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
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基础;
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促进全国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课后探究
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或到相关网站查找有关秦始皇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一场“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会。
五、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焚书坑儒,此处可充分利用教材材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可以结合现存材料分析理解出所要的答案。
六、板书设计及意图效果
秦灭六国: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皇帝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地方:郡县制
统一文字
统一货币
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度量衡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开凿灵渠
修筑万里长城
回顾本堂课内容,既是重难点回顾,同时可顺势解决第三个问题,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是什么重要作用?因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第三统一的货币、文字和度量衡,促进经济
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七、激励性教学评价的时机及方式
八、存在疑问: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人物入选世界百位文化名人?他们的成就和秦始皇有什么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