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章 第三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第六章 第三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三、课堂小结
学习了实验法测量物质的密度
四、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
作业批阅反馈:
五、板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1.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原理:据密度公式:
3.器材:天平和砝码,量筒,烧杯(2个)石块,细线,水,盐水。
4.步骤:参书本
六、课后反思
(必须手写)
(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
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此时水和待测固体的
总体积V2
③用V2-V1,得到侍测因体的体积。
1.学生分组实验:测石块的密度
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教师强调:这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学生实验操作。
2.学生分组实验:测盐水的密度
提问:测盐水的密度的步骤是什么?
教师指出:(1)本实验测盐水的质量的方法与第二节测液体质量的方法不一样。
(2)为了计算方法,盐水的体积应尽量取整数。
学生实验操作。
把两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填入黑板的表格内。分析数据是否合理。
3.讨论课本:想想议议
实验
分组实验
回答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重点
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
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新课导入
1.复习:什么是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要求出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
2.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
回答问题
二、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目的”,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面上的用具对照检查。
课题
6.3测量物质的密度
课时
1课时
授课日期
月日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进一步熟悉天平构造及其使用;
2、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
3、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介绍量筒和量杯,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学生观察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学生观察图7-6、图7-7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和体得出:
(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使用时应放平稳
(2)读数时社,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凸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