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声学专题复习一、选择题1.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是1.AA.传播声音的物质B.声音的音调C.声音的音色D.声音的响度2.声纹锁能辨别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2.A 。
A.音色B.音调C.响度D.速度3、能区分男高音和男低音的主要依据是 3.CA、响度 B.音色 C.频率 D.振幅4.学生能分辨出不同老师的声音,主要是依据不同人的讲话声具有不同的4.A。
A 音色B 音调C 响度D 振幅5.成语“震耳欲聋”形容的是声音的5.A。
A.响度大B.音调高C.音色好D.频率高6.“闻其声而知其人”,这句话表明不同人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6.B A.音调B.音色C.响度D.频率7.敲音叉时,先轻轻敲,后用力敲,两次发出的声音7.B。
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频率不同8.吹笛子表演中,演奏者不断用手指分别开闭6个音孔,这样是为了改变笛声的8.B。
A.音色B.音调C.音量D.响度9.机动车鸣号所产生的声污染,其主要原因在于鸣号声的9.A。
A.响度B.音调C.音色D.时间10.吉他是一种弦乐器,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琴弦,主要改变声音的10.A。
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11.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B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D.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音调逐渐降低1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B.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13、能分辨出琴声和笛声的主要依据是(C )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14.生活中用“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B)A.音调B.响度C.音色D.速度学在播音”.那么,小丽判断的依据是声音的(C)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17.如图所示是敲击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二列声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低B.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小C.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高D.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大18.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19、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错误的是(D)A.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B.学业考试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C.“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音调要低一些20.襄阳泰凯电子有限公司生产“ViKi“智能手机,出口到南美、南亚和非洲市场.调节手机的音量是改变声音的(D)A.音调B.音色C.频率D.响度22.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A.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B.环保部门在一些主干道旁设置噪声监测设备,是为了减弱噪声C.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色23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公路旁安装“声障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声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24.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D)A.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B.调节小提琴琴弦的松紧程度主要目的是改变音色C.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声源处减弱噪声D.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26.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A.声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可以大于340m/sB.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不可以传播能量C.“女高音”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频率高D.“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歌曲的音调高27.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声音,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B.人们小声说话时,声音的音调一定低C.通过居民区的高速铁路需加装隔音屏障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声呐来获得水中鱼群位置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2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二胡演奏出的优美旋律,是由弦的振动产生的B.运动员打鼓用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就越高C.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讲课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D.“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3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B.街道上的噪声监测仪是减弱噪声的专用设备C.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D.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31、2013年6月20日,女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青少年授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王亚平讲课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B.王亚平讲课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C.王亚平讲课发出的声音是由她的声带振动产生的D.在太空讲话声带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33.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B.噪声扰民主要是因为其音调太高C.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1500m/sD.超声波在空气中比次声波传播速度大3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B.“低声细语”中的“低”,指声音的音调低C.“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3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下列对钟声的解释,错误的是A A.人根据音调判断是钟发出的声音B.人根据音色判断是钟发出的声音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D.钟声是由钟振动产生的36.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B.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C.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快D.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37.下列有关声音的情境说法错误的是(A )A.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再真空中传播C.在医院里医生通常利用超声波震动打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D.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38.如图所示,在学校组织的迎“青奥”活动中,小明进行了击鼓表演,他时重时轻地敲击鼓面,这样做主要改变了鼓声的(A)A . 响度B . 音调C . 音色D .速度 39.鼓在受到击打时会发声,用不同力量击打,发生变化的主要是声音的( B )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频率40.小华时轻时重地敲击鼓面,这样做主要是改变鼓声的( A )A .响度B .音调C .音色D .速度41.鼓在受到击打时会发声,用不同力量击打,发生变化的主要是声音的(B )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频率42.上课时.老师听不清楚后排一位问学的发言.走近这位同学后就听清楚了.这主要是因为老师走近这位同学后接收到该同学声音的( C )A .音调变高B .音调变低C .响度变大D .响度变小43.以下操作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B )44.请你细心体会,在下列场景内,属于噪音的是( B )A .足球场上,球迷们兴奋狂热的吼叫声B .居民小区内,夜晚震耳欲聋的“坝坝舞”音乐声C .歌舞厅里,铿锵有力的打击乐声D .车站里,提醒旅客检票上车的广播声45.下列实例是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B )A .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B .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C .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D .超声波导盲仪帮助盲人出行改变杯内水量,再次用湿手摩擦杯口A 改变用力大小,再次敲鼓面B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再次拨动钢尺C 改变管内水量,再次对着试管口吹气 D46、生活中经常需要控制噪声,以下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A)A.道路两旁载行道树B.考场周围禁鸣喇叭C.机场员工佩戴耳罩D.建筑工地限时工作二、填空题1、音乐会上,演员正在吹奏笛子,笛子发声是因为空气柱在振动,吹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笛子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2.敲击鼓面,人们可以听到鼓声,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然后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3.夏天的傍晚,一些中老年人喜欢跳广场舞,优美的舞曲是由于扬声器的纸盆振动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有人建议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4、哈夏音乐会上,优美的小提琴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琴声是通过空气传到台下观众处的.5.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塑料尺,发出的声音是由塑料尺振动产生的,塑料尺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若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音调发生改变.6.小夏在研究口琴的发声原理时, 拆掉了口琴外壳, 发现在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如图10所示)。
吹口琴时,在气流的冲击下,铜片振动,发出声音。
对不同气孔吹气,改变了声音的;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气,改变了声音的。
音调,响度7.小明在家里吹奏笛子,悠扬的笛声是由空气柱_______振动;产生的,他抬起不同的手指,通过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使笛声的_______音调.发生变化.8.声呐在海洋勘察和军事方面都是一种重要的仪器。
从知识上看,它是一种能定向发射和接收(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的设备。
【答案】超声波9.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8.5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去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s,你会听到次敲打的声音。
(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m/s)【解析】(1)因为管长s=8.5m,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则由v=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t 1===0.025s ;(2)声音在铁中的传播时间:==铁v s t 2s sm m 0016.0/52005.8≈. 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s s s t t t 0234.00016.0025.021=-=-=∆<0.1s ,故人的耳朵不能区别这两次声音,只能听到一次敲打的声音。
故答案为:0.025;两。
三、实验题1.图14是人和一些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
他们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 而产生的。
地震前通常有次声波产生,人、海豚和大象能最先感觉到的是 。
【答案】振动、大象【解析】试题分析: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动物发出的声音是由发声部位的振动产生的;由图示可知,只有大象能最先感觉到地震波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