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因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特别是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为什么中国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仍然走向了失败呢?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聆听李鸿章和伊藤博文这段穿越时空的对话。
…… …..通过上述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最后也发出了令人深思的感慨,不久李鸿章的感慨就被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维新变法运动证实。
维新派不仅意识到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且还要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
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维新变法运动。
新授:
•一、公车上书拉序幕
二、维新思想广传播
三、百日维新掀高潮
四、戊戌政变送哀歌
一、公车上书拉序幕
1.背景:1895年春,_________的签订,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经过:______、______等联合了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
3.内容:________,________。
4.目的:_________。
5.结果:失败。
6.影响:拉开了____________的序幕。
二、维新思潮广传播
1.传播方式:
2.维新旗手:严复
⑴翻译著作
⑵提出主张
3.活动探究: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的主要区别?
三、百日维新掀高潮
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
2.时间:_______
3.标志:______颁布“________”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________。
4.内容:
项目内容
经济
政治
文化
教育
军事
影响?
实业家科举考试的人装备落后的八旗兵顽固派代表
四、戊戌政变送哀歌
1.结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囚禁________。
戊戌变法持续了103天,因此又称“___________”。
2.「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鲁迅
中国近代甘为变法牺牲第一人———谭嗣同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3.播放视频谭嗣同
4.维新运动兴起时声势浩大,变法运动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但却只持续了短短的103天,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
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喊的行为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力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奋斗。
下面我们一起来齐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sǔn)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yù)皇皇;干将发硎(xíng),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半年的历史,对历史的学习逐渐由陌生变为熟悉,由不感兴趣变得不讨厌学习历史。
本节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学习的课堂效率。
维新变法运动这节课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片,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对话、设计表格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鉴于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力争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中体现出趣味性和切近生活的原则。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引导他们由浅入深、步
步推进,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讲评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同学们互动较强,课堂学习氛围较浓厚,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不仅掌握本节课的历史知识,
而且锻炼的广大同学们的历史基本能力。
教材分析
经过洋务运动,中国并没有强盛起来,反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
一些志士仁人在探究其中的原因,寻求救国的方法。
维新变法就是他们找到的出路之一。
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次探索,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课上承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这一课与亚洲邻国日本明治维新形成鲜明的对比。
评测练习
1.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有()。
①改革制度②兴办新式学校
③翻译外国书籍④建设海军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讨论戊戌变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令,宣布变法
C. 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D. 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上书道:“(局势)犹地雷四伏一处火燃,四面皆应……割台湾之后,两载遂有胶州……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故当今日而思图存,舍变法外,
更无他巧。
”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中国当时的局势如何。
材料二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19世纪60年代初)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对人说:“30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源,其在
此乎?”
(2)从材料二俾斯麦的话里可以看出,当时中日两国学习西方的重点
有什么不同?
材料三: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3)谭嗣同为何“无力回天”?
课后反思
历史课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
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
为了形成较活跃的学习气氛,我设计了以小组竞答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打破平时的座位次序,把整个班级分成四个小组,每组推出一位组长组织竞答。
课前运用“分组学导”的教学方法,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小组交流,希望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对于有条件的学生,指导他们制作电脑小报、幻灯片,希图通过对某一事件的了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对于一部分学生,布置他们看一定的课外书籍,指导他们编排历史对话,体会历史人物的内心情感,体验历史的厚重感。
还有一部分学生,让他们去查阅资料,了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的生平事迹。
让学生在有所准备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课后总结这节课,发现许多问题。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但由于采用小组竞答的形式,个别学生只关注竞答的形式而较少关注课本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沉重气氛不是太契合。
也由于学生的层次问题,在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时,表达不够完善、准确。
而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确实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对于这一点,需要我继续努
力。
课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