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作者:薛维忠张春明佀妲来源:《教育与职业(下)》2020年第03期[摘要]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世界各国纷纷抓紧布局和谋划,期待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我国也将人工智能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
文章在充分分析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五大路径”:转变培养理念,拥抱人工智能;提升培养格局,对接人工智能;调整专业布局,适应人工智能;深化产教融合,融入人工智能;创新课程教学,发展人工智能。
[关键词]人工智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路径[作者简介]薛维忠(1982- ),男,湖北荆州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副研究员,硕士;张春明(1969- ),男,天津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博士;佀妲(1986- ),女,吉林白城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硕士。
(天津 ;300350)[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基于大数据的中小企业精准营销框架模型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8JCTPJC53600,项目主持人:薛维忠)和2018年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产业细分趋势下中小型会展企业服务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8JCTPJC51500,项目主持人:佀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6-0039-05一、问题的提出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
同年10月,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在国家层面的大力倡导下,全社会掀起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热潮。
近年来,互联网巨头企业纷纷投身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为实现人工智能与传统汽车技术的融合而不断探索创新,引发人们对未来智能出行的无限遐想;传统制造业企业大量引进智能机器人进行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让人们体会到智能制造的魅力;快递企业引进快递包裹智能分拣系统,让人们体会到网上购物的便捷。
可见,人工智能的发展正不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分析,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对生产力的变革。
当人工智能不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时,职业教育作为劳动者这一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之一,不可避免地要积极思考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对于我国大部分职业教育工作者来说,人工智能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新命题。
因此,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深入分析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主动探讨职业教育如何突破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路径,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一)人工智能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现实挑战1.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矛盾会进一步加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吸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企业,部分岗位会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将加劇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成本优势越来越明显,推动企业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减少用工需求,从而加大毕业生就业难度。
二是企业中不需要特殊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岗位、简单重复机械操作的职业以及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的工种,由于容易实施人工智能,企业会逐渐采用人工智能替代人工生产,减少对毕业生的需求。
三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职业,同样也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如会计、医生、银行职员等。
四是职业教育目前本身就面临着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难题。
一方面,企业大量缺乏高级技能人才。
中华全国总工会李守镇2017年曾疾呼,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
另一方面,每年均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因找不到满意工作而选择待业。
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使用,被替代的从业人员短期内获得体面就业的难度较大,与未就业毕业生叠加,就业矛盾会更加突出。
2.治理体系不完善问题会进一步显现。
职业教育是一类“具有多重利益格局的社会组织系统,高度分化又高度聚合,具有特殊的治理结构”。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治理将面临现实环境和虚拟世界同时并存的挑战。
一是重构治理结构存在挑战。
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增加人类社会对信息资源的依赖性,产生众多数据空间,管理方式上更强调让数据“多跑路”,组织结构期待扁平化。
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高校还存在强有力的行政隶属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源调配依赖关系,管理体制自然是以行政管理为主。
人工智能新时代,改变这种均衡状态,调整治理结构,重构治理逻辑,面临挑战。
二是变革治理方式面临考验。
当前,人工智能深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治理方式上强调靠数据来说话,强调以大数据为核心,推动职业教育治理方式现代化。
但在职业教育领域,与以行政管理为主的治理结构共存的、依靠既有传统经验进行治理的方式还依然大量存在,变革相对低效、传统保守的治理方式面临诸多考验。
三是界定治理范围,实现治理机制创新存在阻力。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社会是一个多元协同的复杂系统,现实空间治理边界和虚拟空间治理边界并存。
这需要职业教育重新审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重新界定治理范围。
增强各利益主体的协同性,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的约束、激励、保障等机制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不断创新与突破。
3.教育教学变革压力会进一步增强。
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系统教育教学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各类经验、成果层出不穷。
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教学变革会面对更大的压力。
一是人工智能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模式提出新要求。
平等沟通、分享互动是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在此精神的不断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更加注重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互动分享等获得知识、掌握相关技能。
因此,他们容易对传统教育模式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现在还广泛存在的被动式、灌输式教育模式。
变革势在必行,压力也与日俱增。
二是各种新的信息化媒介通过大数据的挖掘,不断迎合新一代青年的“口味”,推出其最容易接受的知识传播方式,使其形成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调动其学习热情,传统教育方式方法面临变革压力。
三是大数据挖掘、数据画像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步,为全方位评价教学、考查学生提供了途径。
如何通过新技术运用,使职业教育告别“批量生产”,走向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对教育教学变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4.人才培养格局突破难度会进一步增加。
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多领域、综合性的技能和素质,这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
职业院校如何在既有体制机制下,培养出能够从事创新型工作,综合素质、技能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格局的普遍提升,需要突破重重难关。
(二)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1.人工智能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新机遇。
纵观人类社会历经的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快了人类社会向文明迈进的步伐。
由于历史原因,当前我国工业化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虽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取得了世界公认的巨大成就,但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事实还客观存在,部分領域甚至还存在代际差距。
然而在人工智能引发的新一轮技术创新中,我国始终处于第一方阵,部分技术研发与应用走在了世界前列。
新时代,人工智能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在人工智能创新型人才培养上,我国已与主要发达国家处于齐头并进的态势,只要抓住机遇,就能实现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2.人工智能为职业教育改革注入新动能。
职业教育改革是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不断深入的。
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部分职业院校已经做出了积极应对,走在了前列。
例如,汽车维修专业。
为胜任未来智能汽车维修的需要,一些职业院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课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直观地为学生呈现未来智能汽车故障诊断和维修的场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人工智能为职业教育创新提供新理念。
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以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企业用工需要的人才为目标。
诸如“学徒制”“订单班”“订单培养”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典模式,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训课程、企业实践等,即通过“标准生产线”,被塑造成为“合格产品”。
为此,一直以来职业教育都被认为过分强调“工具属性”而广受诟病。
人工智能时代,简单的、重复性操作被智能机器人取代,学生得以从简单的训练中脱离出来,更加关注个性化需求的生产工艺,投入到创造性、创新性活动中去,职业教育因此得以回归教育的本质——不管用什么手段,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是关注生命的、关注心灵的、关注精神的。
三、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路径(一)转变培养理念,拥抱人工智能首先要勇于投身到人工智能的浪潮中,以人工智能、“互联网+”的思维重构我们的思维方式。
一方面,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都在抓紧谋划和布局,力求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导权,我国也理应积极投入,抢占先机。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进步,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必将引发经济结构的重构与变革,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面对这种新形势,一定要主动作为,而不能被动引领,要用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理念重构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
具体来说:一是树立职业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
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技术的提升、能力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打通职前学历教育与职后继续教育,让社会各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都可以享受到职业教育,这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为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而应有的贡献。
二是树立职业教育开放包容的人才培养理念。
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被淘汰的落后产业从业人员和被人工智能替代的简单、重复性操作工作人员,以及随着城镇化而来的农民工群体,他们都有再就业培训的需要。
职业教育应承担起社会化职业培训的重担,提升就业人员专业技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是树立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
人工智能时代,岗位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已经突破单一学科或单一知识体系。
因此,职业教育应树立共享理念,突破原有共享边界,甚至是放眼全世界,在全球职业教育领域进行广泛交流,共享职业教育资源。
(二)提升培养格局,对接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时代对从业者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将发生改变,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将成为“基本配置”,这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格局,突破以就业为导向、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原有格局。
一是从单一型到复合型,提升人才综合素质。
人工智能时代,生产方式将从“标准化大生产”向“个性化私人定制”方向发展,更强调客户体验,“小订单、多批次”将成为主流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