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将进酒》教学案例

《将进酒》教学案例

《将进酒》教学案例李少玲一、案例的背景与主题1、案例的背景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转变教学方式,重新定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重新审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形式,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思考、实践和反思的话题。

古代诗文教学是语文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但是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都有很多不适应新课标的地方。

如何走出一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古诗文教学之路呢?笔者尝试以李白的古体诗《将进酒》为载体,以诵读为纽带,通过研究性学习,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带领学生进入快乐的古诗文学习园地。

2、案例的主题《将进酒》是李白的咏酒名篇,意蕴深厚,风格鲜明,传诵千古。

为能更好地理解诗篇,应让学生大致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李白因怀才不遇,而在诗中流露出的貌似主张及时行乐实则渴望用世上进的心态。

而且不能简单地就诗学诗,应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学习了解相关咏酒诗篇及酒文化,对学生进行“诗化”教育,感受、培养诗人气质,一举多得。

同时注重对诗篇的诵读、背诵及比较阅读。

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1.诵读、背诵全诗。

2.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二、案例的过程(一)、学生课前预习1、阅览相关材料《唐诗简介——李白》了解李白生平思想及李白诗歌的风格,搜集与“酒”有关的古诗句。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疏通诗意3、感知诗作的感情基调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诗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堂第一环节:1、导入新课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

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李白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

李白一生诗酒相依,杜甫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康造酒,真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否则,生活将缺多少情趣,诗人将缺多少灵感,人类将缺多少美文诗篇。

酒与诗,好像天生就结缘,酒催诗生,诗随酒发,相伴而留香千古。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咏酒的诗句?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诗句(节选):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主人酒尽君未醉。

薄暮途遥归不归?——高适------2、解题及作者由小组学生介绍李白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十年漫游之前:供奉翰林,不到两年被迫辞官。

十年漫游期间: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

酒宴上所写。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

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

(三)、课堂第二个环节:以诵读为纽带整体感知。

1、教师充满激情地诵读全诗(提醒学生注意节奏、语调、情感)。

2、要求学生高声读,忘情读,畅快读,不必计较、识辨个别词句、意象,需整体感知、把握。

3、师生共同疏通字词,散译诗文4、学生齐读全诗后讨论诗歌的感情基调:豪放是外壳,愤激是内核说明:李白的诗感情充沛,语句通俗,音节响亮,节奏明快。

非高声诵读不能传达其情感气势。

这里以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是学生感知到诗歌的感情基调,体味了李白诗歌飘逸豪放的风格。

进一步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第三个环节:通过讨论与点拨把握思想内容答问1问:开头两句“君不见”的重心在哪一句?明确:后一句。

而其中的“悲”又是全诗的“诗眼”,给全诗奠定了悲怆苍凉的基调。

点拨:写“悲”是李白诗歌常见的主题,如他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2问:后一句“君不见”即是主旨重心所在,首句为何要从黄河写起?明确: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

点拨:古人常以流水比年华易逝,一去不返,如李煜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兴起对生命渺小短暂的喟叹,抒发“巨人式的感伤”。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源远流长,自高原奔泻而下,似从九天而落,其浩大的声势,令古今文人震撼激动。

李白写黄河的诗句还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这其中尤以“黄河之水天上来”最为脍炙人口,成为赞美黄河的千古名句。

3问:开篇两句“君不见”连用有何作用?明确:增加了诗的气势和力度。

阔大了境界,先声夺人,令人震撼。

4问:自哪一句开始点酒入题?明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点拨:句中虽没有用一“酒”字,但诗人用“金樽”“对月”这样的形象语言,更把饮酒行乐诗意化了。

诗中的李白“悲感”但并不“悲观”,他认为人生只要能开怀畅饮,便无所遗憾,情绪由“悲伤”转为“乐观”。

说明:这一部分重在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锻炼,并且通过提供解读的平台,培养学生“知人论诗”、“知人论世”的能力。

分组讨论(以两行为一组,每组着重讨论一个问题)1问:如何评价李白在失意的暮年还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高度自信的豪迈诗句?对后世有何影响?明确:说“必有用”,可见“此材”未被用。

但李白从没有真正悲观消沉过,心中始终燃烧着建功立业的希望和热情。

他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每每自勉“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

在《行路难》的最后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

”这才是真正的李白,从貌似消沉中透露出的是坚定向上的信念,渴望用世的乐观精神。

即使在他去世前一年,年已61岁,听说李光弼率军讨伐安史余孽,仍不顾年高体衰,请求从军。

后因病中道折回,悲叹“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第二年便病逝,终年62岁。

所以读李白的诗篇,不会让人萎靡不振,而是在激愤中涌动着奋进的豪情。

“有用”且“必”,何等自信,何等乐观,肯定人生,肯定自我,这既是李白愈挫愈奋的性格写照,更是其人生价值的宣言与呐喊,成为全诗中最精彩夺目的诗句,传诵千古,影响深远,已化为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问:酒逢知己千杯少,李白痛饮狂歌,对朋友愤言“钟鼓馔玉不足贵”,是由衷之言吗?为何“但愿长醉不复醒”?明确:李白怀用世之才,本当位列卿相,治国安邦,却“抱利器而无所施”,而碌碌之辈反窃居高位,安享富贵,“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心理怎能平衡?说“富贵不足贵”决不是李白的由衷之言,而是他失望忧愤之极的反语。

他在《江上吟》中说:“功名富贵若长在,江水也应西北流。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怒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都是这种愤愤“不平”心理的反映。

只是“安能”句直白而昂扬;“钟鼓”句曲达略消沉。

所以“钟鼓”“但愿”两句,可看做统摄全诗的中心句。

正因为其人生目标不能实现,厌见污浊的现实,他才借酒麻醉自己,以减轻愁苦。

闻一多在其长篇叙事诗《李白之死》中写道:“若不是你们(酒)的爱护,我这生活可不还要百倍地痛苦?啊!可爱的酒!自然赐给伊的骄子——诗人的恩俸!神奇的射愁的弓矢!……”3问:李白为什么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明确:做济世有为的“圣贤”还不如当颓唐堕落的“酒徒”更能“留名”,多么荒唐不可思议的社会现实,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

历史上“圣贤寂寞,饮者留名”的首推辞官归隐的陶渊明,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他经常是“杯尽壶自倾”“悠悠迷所之”,深感“酒中有深味”,著有《饮酒》诗二十首。

晋代的“竹林七贤”大多是隐居山林的好饮名士。

其中刘伶更为典型,著有《酒德颂》。

据说他外出,常带把铁锹,告诉别人:“如果我醉死,就挖坑埋掉。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就是为“饮者”留名的最好明证。

4问:历史上有那么多寂寞的“圣贤”,留名的“饮者”,李白为何单说曹植呢?明确:因为李白与曹植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诗才敏捷,才华横溢,遭受排挤和压抑而命运坎坷,大志难酬而沉溺酒乡。

曹植《名都篇》中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诗句,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答问1问:李白不过是元丹丘、岑勋招饮的客人,而他却高踞一席,反客为主,颐指气使,怪责主人少钱缺酒,缺乏“千金散尽”的豪气,提议“典裘当马”换取美酒,一醉方休;而且“呼儿”“与尔”口气甚大,狂放无礼,让人简直搞不清谁是“主人”,这说明了什么?明确:李白本性狂放洒脱,加之“他乡遇故知”的兴奋和已酩酊大醉,以至“忘形至尔汝”。

最主要的是诗人与朋友的关系非同一般,非“尔汝相称”的豪迈知交不能如此。

2问:李白自称“我本楚狂人”,杜甫说他“痛饮狂歌空度日”,如何理解李白的“放”?明确:这一方面是李白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本性使然;同时李白用这种让世人难以理解的“狂放不羁”,表达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不合理秩序的蔑视挑战。

他在长安时即以“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等玩世不恭的狂态表达不被重用的不满。

杜甫在怀念李白的《不见》一诗中写道:“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只有像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才能对另一个伟大诗人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和爱惜。

3 问:诗的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的“高堂明镜悲白发”首尾照应,有何作用?明确:一“悲”一“愁”遥为呼应,余韵深远,强化了整首诗的悲愁愤激的氛围。

李白本欲借酒浇愁,但“斗酒难消块垒愁”,正像他自己所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无奈之下只得“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说明:这两部分利用小组讨论,减少任务量,加大课堂的容量,并且通过竞争激发了兴趣。

同样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古人人生观的理解。

(五)第四个环节:小结诵读。

纵观全诗,围绕一“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乐观→狂放→愤激→更狂放→愁苦(板书),潜藏在酒话底下的郁怒不平之气,如黄河之水,奔涌迭宕,一泻千里。

学生齐读全诗;背诵全诗。

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注意诵读,让学生体会诵读在诗歌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五个环节:对比思考鉴赏艺术特色《蜀道难》和《将进酒》这两首诗都感情热烈奔放,风格豪放飘逸,这种浪漫主义风格是如何具体体现出来的?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发言一:《蜀道难》把想象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从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雄浑的艺术境界。

诗人寄情于笔下的飞流急湍、奇峰险壑语言雄放,句式参差,把大自然,神化、历史和现实融为一炉,激情奔放,气势雄浑而富有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