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艺术试题

教学艺术试题

《教学艺术论》考查题一、结合求学经历谈谈你对成功教学的认识。

(分别从教学艺术、备课艺术、课堂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成功教学法的实质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在教学关系上,应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要引导学生与课本对话、与自我对话、与组员对话、与问题情境对话;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

2、在师生关系上,应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价值。

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以及兴趣、爱好、专长。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富有人情味的课堂情景,才能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挥。

3、在讲练策略上,应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通过“精讲”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等。

因为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时间是有限的,讲多了会影响教学效果。

练习的方法要多样化,以提高学生练习的成功率,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4、在课堂管理上,应表现为:反馈与调控。

课堂管理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接受应该敏感,判断应当准确,处理应当果断。

课堂中的调控,不一定都是对“问题生”的调控。

5、教师在对待自我上,应表现为:反思与改进。

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明确提出:“高等师范学校应该用其它方法来教我们的教师。

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看等等,这里,我们就会触及众所周知的话剧表演方面以及舞蹈方面的技巧,运用嗓子的技巧、声调、重音和动作上的技巧。

这一切,对教师来讲都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

”教育家马卡连柯强调了课堂授课中教师非言语行为艺术的重要性,试举例分析教师的非言语行为能如何有效控制课堂纪律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P219第十二章非言语行为的艺术表现类型原则及技巧作用分析)答:1.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是指教师运用目光、面部表情、姿态、手势等无声语言或语音、语速、语调等辅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行为。

2.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有效地控制学生,维持好课堂纪律,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大有用武之地。

例如:当遇到学生注意力分散,课堂纪律有点乱时,教师厉声喝道,第一次也许有效果,后来学生也习惯了,对于学生的大声喝斥会不闻不问,毕竟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吵起来的声音比一名教师的威力大多了,教师如果与学生硬碰硬,还是输。

如果教师不是大声地加以制止,而是突然终止讲课,平静地注视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意识,这样课堂顿时就会安静下来。

这就是“非言语行为”的魅力所在。

我们采用“非言语行为”维护教师的权威,又让学生充分体验平等和谐的氛围。

做到“了解对象、最佳协调原则和把握适度、最佳控制原则以及掌握距离、注意时机的技巧”,这样才有效控制课堂。

3、“非语言性行为”配合语言传递,能增强语言的直观效应,使学生感染到教师对教授内容的热情和兴奋,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有效的。

教学与学生时不时的目光交流,点头微笑,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师产生一份亲切之感,大方得体地移动身子,晃动双臂,运作手掌,教师加强自己的非言语行为的使用与调整,让这一教学细节来影响课堂四十分钟大局,最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更大兴趣,进一步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重视非言语行为,教学效果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

三、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

1、上午第二节的语文课,黑板写满了,语文老师找黑板擦擦黑板,可是,找来找去,找不到。

老师问:有谁知道黑板擦放在哪儿了?没人回答。

“第一节课后,值日生擦黑板了没有?”“擦了,擦完后放在黑板槽上了。

”值日生回答。

“那么是哪位同学又动过了?”老师又问。

还是没有人回答。

有的同学在窃笑,有的脸上显示出了得意洋洋的神气,眼睛还不时地朝黑板上方瞟去。

顿时,老师一切都明白了。

有人在故意恶作剧,把黑板擦藏了起来。

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将如何来对待这一事件?(P307第二大点的内容+自己的主观看法)答:我会说:“这板擦真不听话,悄悄藏起来让人找不着,不遵守纪律。

我们来教育教育它。

”打了一下板擦说:“让你耽误大家学习,下次再这样,我们不跟你做朋友了!”我想藏黑板擦的学生听了之后他会主动站出来的。

拿出来之后,我会再说:“我们就叫它‘淘气的板擦’吧!同学们以后可要看好它,千万别让它乱跑,让它成为我们的好朋友!你们可别像它一样,出门要告诉父母,在学校要守纪律。

不然,父母和老师找不到你,该多着急!”追查黑板擦是谁拿的,已不重要,因为对于学生说,他们已从中受到了教育。

他们知道了不能做“淘气的板擦”,要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他们会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更加关心班集体。

而这,并不是靠念守则,讲规范条文,是用孩子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去点拨,去引导。

2、初二级的张老师在评讲英语试卷,台下大多在睡觉,她发怒了,叫起了班长“你来回答这个问题”,班长睡眼惺忪地站起来,没有开口。

老师继续拍着桌子说:“上课带头睡觉,你这个班长倒是很厉害呀。

”这句话大概伤了班长的自尊心,他像激怒的狮子,大声说:“你讲课那么无聊,不睡觉难道看你呀,看你又那么难看!”老师脑羞成怒,“好呀,你桌上那么高的书原来就是为了掩护睡觉,是吧,你给我站着上课。

”“站就站,怕你呀”说着就把桌子上的书山全部推倒在地。

从教学艺术要求的角度分析张老师的言行,并提出你的处理方案。

(P292(一)积极主动原则)答:课堂教学秩序紊乱的原因主要包括:个别学生违反纪律、学生不认真听讲、学生的恶作剧和因外界因素的干扰等。

对于这类偶发事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1)非言语调控法。

对于那些违反纪律、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如果他们的行为不太显著、影响不大的话,教师首先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主要通过“身体逼近法”、“目光注视法”、“短暂沉默法”等非言语教学手段给予暗示和警告。

这样既给予了学生自行改正的机会,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同时也保证了课堂教学进程的同步进行。

例如,一些学生习惯不好,上课总是窃窃私语、吃东西,这时候就可以及时用目光暗示,也可以走到学生中间进行制止。

(2)有意提问法。

如果暗示后学生仍然视而不见,教师就可以进行有意提问,以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

例如,在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这一节时,由于知识较为抽象,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一时听不懂,于是就开始做一些与上课无关的事情。

3、走进教室,李老师看见黑板上挂着一幅画有他肖像的漫画,把他的缺点夸张得淋漓尽致,老师看后,心知是昨天刚被批评的学生画的,但他不生气,若无其事地拿下漫画欣赏一番,对大家说,“不瞒你说,还画得真有点像,我长这么大,还没有人给我画过肖像呢!我要把这幅画留作纪念,作者不介意的话,下课后给我签个名。

现在上课。

”你认为李老师的处理方法有教育效果吗?如果是你,你将如何教育这个学生?(第十八章)4、我们初中一年级的物理老师苏明,胖胖的,挺憨厚的长相,是同学心目中好欺负的老师。

有一次,我们在桌子的两侧涂上粉笔,因为桌子之间的间隔很狭窄,等胖老师走过,他的裤子就有两条深深的白色粉笔痕迹。

弄得大家偷笑,涂粉笔的学生觉得这是自己的荣誉。

如果你是这位物理老师,在课堂上当场发现了这一恶作剧后,你将如何处理?(p296及p306~309)下课后才发现这一恶作剧以后,又将如何处理?为什么?5、上课铃响了,王老师拿着课本轻快地走上讲台,开始上课。

当课上到十分钟左右时,两位学生突然打了起来。

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王老师只好将课停下来,要求他们到外面去打。

两位学生收起了“手”,改用“口”,开始互相辱骂对方。

王老师说自己是科任教师,此类事情请他们找班主任解决。

那个似乎受了委屈的学生对王老师的话不以为然, 出口说道: “你这是什么老师?”这下王老师生气了,喝道:“给我出去!”可是学生就是不动,王老师便动手去拉学生,学生死死地拉着课桌,坚决不出去。

王老师非常愤怒,说:“好,你不出去我就不上课!”于是,双方进一步僵持起来。

试从教育艺术的角度分析王老师的言行,假如你是老师,面对学生打架这一情景,你将如何处理?(P292)答:(1)从王老师的地位而言,其错误有三点:一是他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师道德,管理课堂秩序是他的职责之一,当学生发生打骂事件时,他有责任教育批评学生,而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让学生去找班主任;二是王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应该赶学生出教室,在师生关系上,违反了民主平等性的原则;三是王老师没有运用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仅仅是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

从学生地位而言,在课堂上互相打骂的两个同学的错误有两点:一是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上相互打骂,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违反了学校的纪律;二是缺乏尊重老师的爱心。

(2)作为一个班主任,应该运用多种策略,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例如渗透性策略、随和性策略,在学生发生打骂事件时,应及时进行调查、关心爱护和批评教育多种方法来教育管理学生;其二,班主任要加强同各门学科的科任教师的沟通与协调,当科任教师跟学生发生矛盾时,要慎重处理,切忌在一方说另一方的坏话,避免师生之间矛盾的激化。

四、案例分析:在一节政治课上,教师正讲解时,发现前排男生伸手向后排要东西,于是喊住他并询问缘由。

男生生气地回答:某某弄脏了我的后颈,我要纸巾擦一下。

教师:你自己如果没有小动作,别人怎会对你这样做?生:我没有干什么,后面的人老来烦我。

男生坚持要了纸巾擦试。

教师:请注意你自己的行为,我发现你在课堂上讲了几次小话了。

(P292~299)问题:1、简要评价教师处理这一课堂问题行为的艺术。

2、您认为教师应该如何处理这一课堂偶发事件?3、您认为教师该如何避免此类课堂偶发事件的发生?答:1、本节课事件属于课堂纪律问题,该事件的发生有教师处理方法的适当与否有关,或教师对课堂纪律问题的处理过于简单化,影响了课堂氛围和师生教与学的心情。

此教师在处理上显得较为被动和消极反映了教师未能很好的察觉部分学生违纪现象,处理问题时较为片面和牵强,难以服众。

2、3(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