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理论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3.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4.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5.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6.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

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7.人格结构包括:(1)知——情——意系统。

(2)心理状态系统。

(3)人格动力系统。

(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

关系: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8.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9.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1)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

匮乏动机是……;成长动机是……。

在成长动机的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

(2)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基础是需要层次理论。

①需要的五种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各层次的关系及作用:a.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b.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动机。

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10.遗忘的原因(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

影响遗忘的因素:(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3)情绪的作用。

第一章概论一、心理学概念及性质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行为是外显的,外显的行为受内隐的心理活动所支配。

内隐的心理活动通过行为才能起作用和得到表现。

心理和行为按一定的活动规律进行的。

概念: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最早的定义:对心灵或灵魂的解说或研究。

20世纪中期: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科学性质:心理学一门科学,有它的独特性。

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活动在头脑中产生,必然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同时人是最高等的社会性生物,一切活动都不能摆脱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

二、科学心理学何时诞生?以什么事件为标志?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

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三、心理学发展历程及各流派的主要观点与特征1.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1879-20世纪20年代,代表:冯特,铁钦纳。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冯特的心理学因此被称为~.主要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

强调内省方法。

内省: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试者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

2.机能主义心理学1890年-20世纪30年代,创始人:美,詹姆斯(《心理学原理》)。

代表:杜威。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提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他的心理学被称为~.意识有连续性,像流水一样,他称为意识流。

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3.行为主义心理学20世纪20年代-50年代,代表:美,华生。

斯金纳1913年华生发表《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

华生(古典行为主义):心理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在刺激影响有机体的情况下,只有作为反应活动的外部行为是可观察的。

刺激-反应、强化。

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斯金纳(新行为主义):任何有机体倾向于重复有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重复有消极后果的行为。

区别:斯金纳不否认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但他坚信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外部环境决定。

4.格式塔心理学1912-20世纪40年代,创始: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形容内容:意识体验。

论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含义是整体,或完形。

指出:构造主义不合理,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着重:在知觉的层次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

(知觉大于感觉的总和)。

5.精神分析学派19世纪后期欧洲,创始:奥地利,弗洛伊德。

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研究:无意识现象。

处于下意识中的个人心理冲突,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精神分析主要就是试图用各种方法发现和揭示病人在下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对人格、动机等研究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6.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中期,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

理论上推测,运用一种思辨的方法。

7.认知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美,奈瑟1967《认知心理学》吸收了格式塔的整体观,承认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

认为:心理学不只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

所谓认知: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四、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分支的主要研究领域。

第一:理论领域:1.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

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认知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推理、信息加工、语言、问题解决、决策和创造性活动。

用科学的创造方法探讨内部心理活动的规律。

2.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定性特征,同时也探讨人格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评估和培养。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

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的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对行为和能力的测量,通常用心理测验的方法进行。

5.生理心理学:研究行为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以及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物化学因素等生理功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应用领域: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2.教育心理学: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师资培训和学业考试,并推动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造力等。

学校心理学:在中小学工作,对在学校中学习困难。

适应困难或有某种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振动和辅导,并协助家长和教师解决学校有关问题。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4.广告心理学:研究如何把产品信息传达给群众,以更好地引起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消费心理学:以社会大众的消费行为为研究对象,考察消费动机、购买行为以及影响和促进消费行为的各种因素。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研究司法程序中犯罪动机,犯罪行为,犯罪证据的可靠性。

五、心理学各种研究方法:1.观察法:在自然情景(观察者不知道)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优点:保持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2.测验法:使用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1)自然实验: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际。

(2)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有局限性。

三类变量:自变量: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因变量(反应变量):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控制变量: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分问卷法和谈话法。

六、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意义?学习心理学,目的就是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把心理学知识直接用于实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它既有助于对自己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能够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知已知彼,搞好人际关系,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1.认识内外世界:加深自身的了解。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一、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内容: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3.对自身的觉知。

意识的状态: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行为过程中,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最能集中注意。

2.自动化意识状态:按一定目的完成任务,意识参与少,变为自动化。

注意要求少,并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

介于,主动意识与睡眠做梦之间。

醒着做梦。

不需要集中注意。

意识处于迷糊状态。

4.睡眠状态:虽然有意识活动,但自身并没意识到。

无意识:个体不能察觉到心理活动和过程。

按照弗洛伊德似的说法,无意识中包括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

这些观念和想法。

因为与社会理论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察觉到。

二、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1)注意的指向性: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2)注意的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

(3)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哪个对象,集中性就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程序。

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从大量信息中,选择有用的给以反应,排除无用的干扰。

2.维持功能:保持,持续的紧张状态。

3.调节功能:注意转变,实现活动转变,适应环境。

注意与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注意决定意识的内容。

2.密不可分:A可控制意识状态,注意集中;B自动化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意识的参与较少;C白日梦状态,意识变化注意极少,紧张性低;D睡眠状态,无意识,注意停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