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川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川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5205219; [修订日期]2005207220[作者简介]韩建香(19692),女,主管药师。

川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学研究进展韩建香1,孙向红1,宫丽莉2,王路平1(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青岛 266003; 1 药剂科; 2 康复科)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

具有活血祛瘀、祛风止痛、镇静解痉的功能。

主治血郁气滞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以及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风热头痛、肢节与肝胁疼痛等症。

近年来发现,川芎具有治疗脑缺血、冠心病、心绞痛功能。

其主要成分有挥发油、川芎内酯、阿魏酸、川芎嗪、氨基酸、大黄酚、维生素A 、叶酸等。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与恶性肿瘤已经构成威胁中老年人健康与生命的三大疾病。

特别应该指出,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目前,国内对川芎的药理作用有较深入的研究,发现其对心脑血管疾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1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系统疾病1.1 对心脏的作用川芎煎剂对离体蛙心试验显示,浓度10-4时呈兴奋作用,浓度10-2时,则呈抑制作用。

浓度10-5~10-4时离体蛙心收缩幅度增大,心率变慢。

给麻醉犬静脉滴注川芎嗪每分钟1mg/kg ,10min 时,犬心率及冠状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剂量增至每分钟4mg/kg 时,还出现左心室舒张末压力、心动指数、心肌耗氧量及脑血流量增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阻力及总外周阻力降低。

椎动脉注入大剂量的川芎嗪,其心血管作用不明显,说明并非直接作用于中枢。

预先给予普萘洛尔和利血平可完全消除川芎嗪对心脏的作用,由此可见,川芎嗪对心脑的作用,可能是直接通过交感神经间接兴奋心脏β2受体所致。

1.2 对血管的作用川芎嗪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表明,该药主要分布于血流丰富的大循环和组织,对血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

对由肾上腺素或氯化钾引起的血管痉挛有缓解作用,能明显降低麻醉犬冠状动脉阻力和肺动脉高压。

川芎生物碱和酚性部分能抑制离体兔血管对肾上腺素和氯化钾所致的收缩,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并使血管阻力下降;兔静脉注射川芎可减轻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T 波升高,有抗急性心肌缺血作用;小鼠腹腔注射川芎,有提高低氧耐受力的效果,能降低心肌耗氧量,还能抑制药物对血管的收缩,较好的改善脑血流、微循环,增加营养心肌的血流量。

故川芎可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心肌供氧和需氧不平衡状况。

川芎及川芎红花(1.0∶0.6)注射液,川芎总碱和川芎嗪均能使麻醉犬血管阻力下降,使脑、股动脉及下肢血流量增加。

川芎浸膏、水浸液、乙醇水提液对麻醉犬、猫、兔等动物,不论肌注还是静脉滴注均有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

冠心Ⅱ方(川芎、丹参、红药、赤芍、降香)也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作用,单味药的川芎最显著。

静脉注射冠心Ⅱ方2~4mg/kg 使血流量增加114%及143%。

临床以川芎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对其他血管疾病如肥厚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停搏、某些折返性心律失常等也有治疗价值。

1.3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川芎嗪对冠心病病人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并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

有提高红细胞和血小板表面电荷、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性作用。

川芎嗪能显著增加红血栓的溶解率,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白血栓增长趋势,对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

实验证明,0.6g/L 阿魏酸在试管内能抑制二磷酸腺苷(ADP )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表面活性和血小板聚集,且能使聚集的血小板解聚,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1]。

川芎嗪与冠心Ⅱ方能抑制ADP 和胶原诱导的家兔、正常人及冠心病病人血小板聚集。

陈鸣用盐酸川芎嗪静脉注射治疗心血管病病人35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测定有关指标,以临床体检健康者16例为对照,结果表明,静脉注射川芎嗪对心血管病病人甲皱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这种作用突出表现在对红细胞的影响,即降低微血管内的红细胞聚集和血细胞比容,增加微血管内的血流速度和减轻微血管的渗出。

2 治疗脑缺血、脑血栓等脑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理学研究川芎嗪经小鼠尾静脉注入8min 时,2H 2川芎嗪可较多透过血2脑脊液屏障,并达到高峰,表明大脑是川芎嗪的重要靶器官之一。

刘众应用酶标免疫测定法及放射免疫测定法,分别测定了急性实验性脑缺血大白兔脑缺血前、后血浆中β2血浆球蛋白(β2T G )、血小板因子4(PF 4)、血栓素B 2(TXB 2)、62酮2前列腺素F 12(62酮2P GF 12)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脑缺血后血浆中β2T G 、PF 4及TXB 2的含量显著升高(P <0.01),而62酮2P GF 12的含量无明显变化。

用中药川芎治疗能明显地抑制血浆中β2T G 、PF 4及TXF 12含量的变化(P <0.01),并使血浆中62酮2P GF 12的含量有所升高(P <0.05),提示川芎能有效地抑制脑缺血对体内血小板的激活,纠正循环血中TXB 2、P GI 2平衡失调。

强啡呔(Dyn )亦与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具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发现,脑缺血时血浆和脑脊液中强啡呔A 12β样免疫活性物质(ir 2DynA 12β)的含量显著升高。

提示脑缺血时Dyn 释放入血和脑脊液增多。

应用200g/L 的川芎注射液给脑缺血大白兔注射,可见该组大白兔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脑组织形态学改变与盐水组相比明显减轻,血液和脑脊液中ir 2DynA 12β的含量降低。

说明应用川芎治疗能减轻脑组织・573・齐鲁医学杂志2005年8月第20卷第4期 Med J Qilu ,August 2005,Vol.20,No.4缺血性损害,改善神经功能障碍。

林新霖用川芎嗪对30例缺血性卒中病人进行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第3、6、10天采血样,作血液黏度(高切、低切)及血小板聚集功能观察。

结果显示,随着病人的症状、体征的好转,各项实验指标也有明显的改善,因此认为川芎嗪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较为理想的药物。

临床通过用川芎嗪及维脑路通静脉滴注研究其对脑血管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川芎嗪能显著降低切变率、血细胞比容和血浆比黏度。

有作者用川芎嗪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果显示,川芎嗪组总有效率为86.6%,低分子右旋糖酐组为62.8%。

综上所述,川芎嗪治疗脑血管疾病有以下主要作用:①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②增加纤溶活性,降低血黏度;③抑制脑缺血时体内血小板激活,纠正血循环中TXB2、巨细胞旁外侧核和脑脊液中Dyn的平衡失调;④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⑤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降低耗氧量。

可见,川芎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较有前途的药物。

今后有必要对其药理作用做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川芎;脑血管意外;冠状动脉疾病;讲座[中图分类号] R24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00820341(2005)0420375202(本文编辑 马伟平)计算机X线摄影在床边摄影中的应用张建涛,孙 杰,李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山东青岛 266003) 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CR)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医学影像成像装置。

该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医学影像内容,实现了X线平片信息数字化。

它的图像具有清晰度高、曝光宽容度大、后处理功能强等特点,在床边摄影中得到最集中体现。

1 CR系统显著提高床边摄影的成功率临床上有许多类型的病人需做床边摄影。

床边摄影的对象主要是病情危重者、复合性外伤、术后监护及不宜移动者。

上述病人病情的特殊性决定了床边摄影要有较高的一次成功率。

传统的X线床边摄影由于受设备和病人多种因素的制约(病人不能自主呼吸、曝光条件选择过高或过低等),极易导致摄影失败或图像质量不能满足诊断要求,产生漏诊、误诊。

CR系统应用于床边摄影的成像机制与普通屏2胶组合系统的成像机制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CR系统中,由IP板作为成像的载体,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对比度和密度,独立于曝光水平之外,并以数字化原始数据为基础,根据诊断需要进行调节。

其动态范围从低剂量到高剂量的跨越在1∶104的很宽的区域内,因此IP显示了极好的线性,即在CR系统的摄影剂量范围内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良好的动态范围。

而常规X线摄影中的屏2胶系统的动态范围则比IP 窄得多。

另外,IP可以精确地检测每一种组织间微小的X 线吸收差别,如实地反映被照物体的密度结构,尤其对ICU 监护病人、心脏外科手术病人,插管的位置及置换瓣膜的形态能全面清晰地显示,显著提高了图像质量,一般不会因曝光不当而造成废片,为正确的临床诊断提供丰富的影像信息,保证床边摄影有较高的一次成功率。

2 CR强大的后处理功能极大提高了床边摄影图像质量床边摄影的病人大多病情复杂,治疗时的一些措施(如导管、插管、包扎、心电监护等)增加了床边摄影的难度,加之常规床边摄影多用小型移动式X线机,摄影参数的选择有[收稿日期]2005202227; [修订日期]2005206225[作者简介]张建涛(19492),男,主管技师。

很大的限制,极易造成废片。

CR系统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恰好能弥补这一不足。

CR系统是使用存储荧光体技术的数字化X线摄影,后处理功能强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常用后处理方法有调谐处理和空间频率处理。

调谐处理所涉及的是影像对比,可独立控制影像的显示特征,通过影像的黑白反转得到不同影像对比,决定用何种密度再现影像。

即使影像中X线量和值有某些改变,只要在允许的敏感范围内,CR系统也可读出影像信号,得到有诊断价值的图像,而在常规X线床边摄影中最终显示的影像相当程度上依赖于X线曝光量,当曝光量过高或过低时,均不能得到有诊断价值的图像,CR系统的空间频率处理可实现影像边缘增强,欲观察结构区得到增强,突出其结构轮廓,使影像合理优化,图像更加清晰。

可对长期卧床病人因分泌物潴留引发的肺不张、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及胸部术后欲观察纵隔的病人,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明显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这对危重病人的及时诊断和抢救十分重要。

3 利用现有X线设备和网络连接能力CR系统除运行稳定、图像清晰,有较好的动态范围及线性,同时可充分利用现有X线设备,不改变工作流程,不需要单独购置新的X线机。

同时因其具有数字化处理功能,所以网络连接能力强,可实现远程传输,对影像的调阅、存储和网上传输极为方便。

利用PACS系统的功能,各科室可直接从网上调阅图像,这对床边摄影、术中摄影尤为重要,还为远程会诊提供可能,从而整体上提高了放射科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CR系统在床边摄影中的应用,保证了摄片质量,降低了重拍率。

从摄影到诊断与常规屏2胶系统相比都具有较大的优势。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普及,数字化X线摄影必将成为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