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道德修养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

用道德修养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

用道德修养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内容提要]:面对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行为,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通过开展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规范行为。

学生具有了充分的自律能力后才能真正避免有害信息的侵扰。

在他们成长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三者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共同关心和重视青少年的网德教育,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主题词: 规范行为网络道德自我保护自律能力鼓励指导随着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要素构成的互联网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我国互联网起步较慢,但是发展势头极其迅猛。

在信息社会化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不断增长,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青少年运用互联网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高中生上网人数占高中生的97%,初中生上网人数占初中生的86%。

网络的出现,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被接收和分配的方式,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个名副其实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

像任何新技术的出现一样,网络时代的来临给社会也带来了很大冲击,其中也包括给中学生上网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

不可否认,网络是个繁杂的“社会”,网络的不可控因素实在太多,网上无效信息充斥,信息垃圾成堆,内容良莠不齐,价值观正邪并存。

有人对中小学生的调查表明:46%的学生曾光顾色情网站;76%的学生经常沉迷于聊天室;35%的学生以玩游戏为主。

在网上真正查询有用信息、学习知识的寥寥无几。

对于自制力不高,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初步形成的中学生而言,上网不仅会影响学业,而且容易学坏。

对于大多数家长和老师来说,学生上网带来的更多的是忧虑。

于是,有的家长和老师视网络如“洪水猛兽”,采取种种强硬措施,禁止学生接触网络,以期杜绝网络的负面影响,使自己的小孩和学生能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然而,如此的“关怀”,学生能接受吗?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吗?能培养出适合未来发展的人才吗?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都知道。

堵住学生上网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还把学生一个很好的学习工具给破坏了。

我们应该看到,网络使我们获取的信息更多更新更快。

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

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了解和使用网络将有利于青少年个人今后的发展。

未来的世界是网络世界,中学生作为21世纪的主人,掌握相关的网络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考虑到现在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型期,青少年的边缘性特征极为明显,如果我们能正确引导他们,使他们在网络中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在网络中不受到任何形式的伤害。

因而对中学生开展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增强自制力,规范网络行为,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规范学生自我网络行为由于学生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随时都可以操作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交流及对事物处理和评价的方法、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已经不足以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

因此,经常会发现学生在网络上的“不正常”行为。

例如有一些同学自恃计算机水平高,通过网络强行控制别人的计算机,随意删除别人的软件及作品,扰乱别人的工作和学习。

这些行为的潜在危害很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一旦不正常的行为养成习惯,步入社会后,将很难改变。

现在可能只是到别人的电脑里取一些作业答案,明天可能就是到别人的银行帐户里取一笔金钱;现在可能只是恶作剧,删掉一段文字或一幅图画,明天可能就是真做实干,到别的企业里毁掉一批数据或资料。

对于以上这些行为,我们就要尽早建立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强化法制教育和网络责任感教育,提高是非的分辨能力,使其网上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

注意适当使用网络。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选择能力和自律抗诱能力,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批判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首先必须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然后逐步上升到道德意志的范畴。

网络上信息浩如烟海,大多是有益的,也有不少有害的。

要让学生“避开”这些有害信息,靠一味地控制并不可行,唯有让学生学会分析和鉴别有益与有害才是最好的方法。

教师可以适当地提供一些评价标准给学生参考。

当然学会分析和鉴别只是第一步,学生具有了充分的自律能力后才能真正避免有害信息的侵扰,比如很多学生都知道迷恋网上游戏影响学习成绩,但如果控制不了自己还是等于一句空话。

虽然自律能力的提高主要靠自己,当然也有赖于教师的提醒和督促。

二、提高学生分析鉴别能力,合理取舍网络信息对青少年来说,大量的信息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学习如何通过互联网络检索、核对、判断、选择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而不仅仅是掌握了多少信息。

互联网络具有“海”量的资料和强大的知识传播功能。

但是,如果放任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驰聘,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航”,甚至“走向错误的彼岸”。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

例如,有的学生分不清网络中的真实与虚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到处传播;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反动、暴力甚至色情的内容等。

这时,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提取信息,还要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泊,才能更好地取用网络信息。

经过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使用网络中的偏差,开始思考“为何用?怎样用?”的问题了。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信息,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网址,并介绍他们,让他们浏览一些适合给学生们使用的具有一定学习价值的网站,让上网的同学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去实现自主学习。

同时组织他们参加有意义的网络活动如讲座等。

正如一位家长说的:“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优秀的学生网站,孩子们就没有闲暇时间浏览成人网站,他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

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约束力不足、极富好奇心和道德自律意识不强的中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是他们网络道德行为走向不规范的环境因素。

因此,学校在建设校园网后,在努力丰富校园网资源的同时,应积极做好防范措施,确保信息的安全。

如:学校可在网络服务器和学生电脑上安置防护软件,对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内容进行过滤阻拦。

学校应为学生上网量身定制的一套网络内容安全软件,对特有的内容智能过滤功能,为学生打开一个"绿色"网络世界。

三、正确处理虚拟和现实,慎防虚拟现实化在网络技术形成的“虚拟社会”中,网民可以伪装或隐匿自身的真实身份,可以不承担义务和责任,可以不受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而任意妄为,网络不断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网络虚拟社会”的游戏规则正在动摇传统社会的道德基础的行为准则。

对于青少年来说,现实生活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而网络中的虚拟空间则会给他们以相对宽松的环境。

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很易导致青少年沉溺于虚拟社会中,甚至将网络虚拟空间的一些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来,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手段继续进行虚拟空间中的“战争游戏”,从而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真正的伤害。

这种情况对于青少年是不利的。

其实网上的“虚拟存在”与网下的现实世界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青少年的网上行为与网下实践也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

因此,利用互联网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与加强网下的常规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切不可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教师可通过一些传统的教育活动,如组织各种有益身心的、符合青少年特征的活动,吸引他们参加,加强相互交往,让他们认识更多的朋友,通过严格的、可控的过程,给他们以积极的影响;鼓励进步学生,开展学习先进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学校还应和家长、社会相配合,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贯穿各个层级、覆盖各个领域的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互动的立体性青少年网络环境。

四、对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和心理辅导。

现在社会对青少年生理、心理辅导机构十分缺乏,中国的父母一般都不好意思对未成年子女谈及性,结果青少年很难从正确的渠道了解自身的生理特征。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的年龄阶段后,性成熟与性无知的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学校应努力做好学生的青春期卫生知识及性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孩子掌握科学的卫生知识和性知识,就会获得免疫力,自觉的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

青少年身心特点是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根源。

青少年时期是身体日趋成熟的时期,也是心理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其社会压力,也有情感方面的需要。

而网络的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更容易促使他们远离现实社会,逃进虚拟的网络世界以获得心灵的籍慰。

一些学生沉溺网中不能自拔,甚至对网络产生过分的依赖心理,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患上“网络成瘾症”,导致情绪低落、不思进取。

因此,教育者要因人而异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室或心理辅导信箱,也可在学校的主页上开辟心理咨询专栏,或利用网络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一个无需面对切可畅所欲言的空间,在绝对安全和自由平等的交谈氛围下,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困惑、烦恼、焦虑和无奈,通过网络大胆地、直率地敞开心扉,教育者则较容易找到孩子的心理症结,对症下药,并开出良方。

总之,当代青少年作为“网上的一代”,网络将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他们成长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三者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共同关心和重视青少年的网德教育,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五、努力规范网络行为,维护网络安全和秩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一旦养成不良习惯,步入社会后,将很难改变。

现在的恶作剧行为,将来可能就会酿成大错。

因此,我们应当尽早建立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帮助广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是非的分辨能力,使其网上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既要做网络道德的实际遵守者,更要做网络道德的提倡者。

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重点是加强对学生法制教育和个体道德意志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和伦理道德观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才是受用终身的。

如在上网过程中,根据相关的法律和其他学校的规章制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制定了一些规则:要求学生不擅自进入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篡改、破坏他人信息;不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及从事其它侵犯网络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不在网络上查阅、复制和传播封建迷信、庸俗、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有害信息,不得用侮辱性的语言、文字、图像等对他人进行讽刺、谩骂甚至人身攻击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