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行为目的与动机的调查研究[作者:易菊香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点击数:252 更新时间:2009-3-10 文章录入:admin ]在科技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通过涉足网络文化, 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 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追求的一种时尚。
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自然就成为上网族中的主力大军。
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无处不网, 无时不网, 无人不网”,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媒体, 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06年7月第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上半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在整体上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 网民特征结构、上网途径、上网行为等各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较为明显的变化。
从去年同期1.03亿网民到现在的1.23亿网民, 网民人数持续增长。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 网民的特征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仍然是18-24岁间网民的普及率最高, 达到37.2%, 高出半年前8.6个百分点。
接受互联网最快、受其影响最深的群体当属高校大学生, 他们以好奇、向往的目光, 抱着求知、交友、娱乐的心态, 遨游在网络世界中。
他们网上生存的实际状况如何, 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一、网络行为分析及目的随着互联网在高等学校的普及, 尤其是它对大学生正反两方面影响的日益显现,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成为了教育工作者探讨的课题。
网络行为作为大学生与网络虚拟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由于环境的不同而具有显著的差异。
准确、全面地把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 学术研究从网络行为的负面探讨而转人对网络行为的深人分析, 这次转变要比以往任何一次转变都快得多。
人类社会正由此迈人一个加速变革的时代, 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组织、社会结构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并正在全球范围内促成着一个高关联性、高风险性、高不确定性的全球社会系统。
研究者将网络空间中的社会共同体定义为“网络社区”, 并认为此种不同于传统地域社区的新质社区具有五个基本特点其一, 它是一种社会互动共同体即网民借网络进行心理交感和行为往的社会单位其二, 它是以网络空间为活动区域的社会群落其三, 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其四, 它是一个有限的、可界域的具体社会群落其五, 它主要是一个精神社区, 而不是一个完备的社会单位。
网络真正的价值越来越和信息无关, 而和社区有关。
它主要体现在约束力减弱, 自由度增强道德责任减弱, 游戏心态增强目的性减弱, 盲目性增强群体性减弱, 个性化增强依赖性减弱, 独立性增强保守性减弱, 创新性增强。
学生的网络行为目的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 人际交往。
包括向家人、老师、同学、朋友、熟人等收发邮件, 与网友聊天等。
电子信箱以它方便、快捷、省钱等优点为大学生广泛接受, 逐渐取代传统的书信而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躲在聊天室侃大山则是大学生们更隐蔽、也是更直接的交流方式, 最受欢迎, 因此这一类行为是大学生网上行为的最主要内容之一。
第二, 娱乐消遗。
包括玩游戏、打牌、下棋、听音乐、看录像等。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娱乐工具, 上网也就成了学生们课余时间最好的消遣方式, 它的吸引力自然要比舞厅和电影院大得多。
把上网当作学习之余的调节、放松活动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时尚,但不少同学沉溺其中, 不能自拔, 占用了大量的学习和休息时间, 少数学生甚至通宵上网, 严重影响了学习和身心健康。
第三, 追求刺激。
包括浏览色情网站, 玩暴力游戏等。
在众多的大学生网民中, 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大有人在, 加上玩暴力游戏, 这一类行为的比例不可小视。
有的学生上网就是为了追求刺激, 为了看到更刺激的页面, 甚至不惜花高价上收费网站。
第四, 学习。
包括浏览新闻, 下载软件, 检索资料等。
大学生在网上可以查找资料、收集信息, 除此之外, 有些学生还参与网上购物, 进行商务往来等。
二、网络行为的心理动机促使大学生上网的重要因素是心理动机, 是各种不同的需要。
归纳起来, 大学生上网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需要和休闲需要等, 其中有积极的因素, 也有消极的因素。
求知与好奇方面。
求知心理与猎奇心理并存, 好奇心内在驱动。
大学生处在一岁的年龄阶段, 对什么东西都有一种好奇感, 再加上网络信息无所不包, 只要鼠标一点, 所需要的信息立刻显现, 正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大学生思维活跃, 兴趣广泛,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他们对精神需求的程度往往比对物质需求的程度更高。
当充满诱惑力的网络出现时, 他们便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大的兴趣。
网络中近乎无限的信息量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求知的欲望, 许多在现实中和书本上难以看到的、听到的, 在网上都能很方便地看到、听到, 不少学生就是带着好奇心走进电脑网络的。
成就感的需要。
大学生往往有强烈的优越感和自尊心, 但当理想与现实相冲突时, 往往会产生心里上的失衡, 进而不自觉地回避问题, 网络中的虚拟社会正好满足了大学生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特别是游戏中的团队作战感是大学生在现实生活非常希望得到的, 所以引起很多同学的沉迷。
大学生一般自信心比较强, 富于自我想象, 关心社会的发展, 热衷于参与社会事务, 对社会上的事有着自己的见解, 希望能加人进去, 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各种令人不满意的社会现象, 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智慧服务社会, 以体现自身的力量, 实现自身的价值, 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但现实社会是复杂而具体的, 当“理想化”的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 理想性和现实性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 他们往往会产生心理上的失衡, 而把目光投向电脑网络中, 在虚拟的电子空间里寻找自我实现的途径, 许多学生宁愿把现实问题放到“虚拟社会”中寻找答案, 在数字世界里, 戴上符号的面具疯狂地玩游戏、聊天、交友, 进行网恋, 甚至“网婚”, 或者指挥“千军万马”左拼右杀, 从而可以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情感”和“尊重”, 满足归属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对美好情感的需求。
大学生的感情世界相当丰富, 远离父母, 希望有人关心爱护, 希望通过自己丰富的情感来改变现实的俗世。
但往往发现自己经常处于一种迷惘和抉择中, 网络功能的多面性、隐匿性以及纯感情性, 缓解了他们内心的压力和紧张, 维护了他们的心理平衡。
面对社会激烈竞争、繁重学业、就业压力等, 大学生的心理非常压抑。
网络的隐匿性、交互性、快捷性、针对性使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以不同的身份去满足自己的各种角色变换需求、宣泄情感。
有人说, 大学时代是个既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独的时代。
一方面, 大学生的感觉敏锐, 对与自身有关的事物往往体察得细致人微, 对社会的政治动态、思想潮流的变化、经济形势的好坏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十分的敏感, 并且随着其文化层次的提高、活动空间的扩大, 思维空间急剧延伸, 必然导致其情感越来越丰富而深刻, 常常希望有一方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角落另一方面, 由于大学生心理结构发生变化, 价值观念还不够成熟, 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真正形成,因而其情感又是很不稳定的, 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 心境变化快, 希望情感有一个宣泄的对象。
他们通过上网冲浪、玩游戏、聊天等宣泄郁闷, 缓解内心的压力和紧张心理。
他们在网上可以自娱自乐, 再加上网络的多媒体特色, 正好满足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网聊中的平等、自主、随意、摒弃传统人际交往中的外貌、地位、身份、长相、语言地域差异等特点, 可以让大学生产生一种自信、自尊的自我价值感。
三、网络行为的对策分析网络行为失范, 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分析其成因, 既有社会客观原因, 也有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
针对这一社会问题, 我们要有效应对, 从法律、道德、技术多方面齐抓共管, 综合治理加强网络立法, 建立健全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道德伦理建设, 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加强网络技术的约束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确立新型的主客体关系推动道德自律。
加强网络立法, 建立健全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家急需建立完善的网络新闻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使这个虚拟世界规范化, 尽量减少它的负面效应。
网络新闻法律法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应有专门机构负责制订、审查网络新闻传播措施, 确定网络新闻传播原则和方法, 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网络新闻传播法律法规的执行等。
加强网络道德伦理建设, 提高大学生网民的道德意识、道德责任感。
网络道德是人们在虚拟环境中形成的规范和操守。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一是必须加强宣传工作, 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二是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提出的十条戒律和计算机协会提出的八个方面的网络行为规范, 建立大学生网民公约, 用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道德言行引导大学生三是将网络道德纳人大学道德教育体系, 使之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应该在两课教学中增加网络伦理、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人格建设等内容。
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不让网络社会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真空。
第一, 要建立德育网站、网页, 大力宣扬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念, 包括民族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先进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思想在各大众网站设立时政及理论学习专页, 建立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学术网站。
第二, 建立专题网站, 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社会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 同时进行积极引导, 对错误思潮进行批评。
要用丰富和经常更新的内容和形式去吸引大学生, 在内容上要有鲜明的思想性, 要体现敏锐的视角、深刻的分析、独到的见解, 尤其要突出大学生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
对国内外重大问题, 要及时、准确、公正地加以介绍和引导, 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 鼓励学生把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烦恼与困扰, 通过网络直接反映, 使教育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 把握问题的关键, 制定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 最终达到人脑、人情、人理的德育绩效。
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推动道德自律。
为防止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 必须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注重网络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使他们明白网络的不文明行为很有可能成为违法的行为, 同样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从而减少网上不良行为的发生。
加强网络技术的约束。
网络是现代化技术, 它的巨大的负作用产生于作用者对科学技术的滥用、误用, 产生于人类价值观念的偏离。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 可以有效控制不良信息流通, 特别是针对外来信息的人侵, 我们的信息技术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对外来信息进行审查与控制。
因此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以及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性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