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09版)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09版)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09版)来源: 中国医学前沿网作者:单位:入站时间:2009-08-29 11:10:00过去的100年,世界范围的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心血管疾病导致全球总死亡的比例从20世纪初的1/10发展到21世纪初的1/3,已成为全球首位死因,且流行趋势不断加剧。

2006年中国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1],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与全球完全相符,心脑血管疾病从1990年起一直是国人的主要死亡原因,目前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1/3强。

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2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将再增加50%。

因此控制心血管疾病蔓延成为我国21世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脑卒中、腹主动脉瘤和外周动脉疾病,是心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早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存在[2,3,4],常在首次发病就有致死、致残的高风险,有报道男性约60%、女性约45%首发症状即为急性心肌梗死【Murabito et al Circ 1993 88: 2548】,70%首发症状即为脑卒中 [2006stroke]。

一系列儿童和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干预研究和动物研究证实[5,6,7],在症状出现前的早期病理阶段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将延缓或阻止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成临床心血管疾病,即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ACC/AHA 1997年制定了第一个《心血管病及中风一级预防指南》,并于2002年作了更新,此后相继发布了大量的一级预防循证证据,2006年ACC/ASA联合发布了《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06年WHO公布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和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更新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都强调了心血管一级预防。

我国目前尚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指导性文件,为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战线前移,提高中国医生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视,合理规范应用一级预防治疗措施,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发起,联合心血管专家、神经科专家、外周血管病专家、肾内科专家共同讨论,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目前我国尚没有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来制定一项完全本土化一级预防指导性文件,但近半个世纪不同国家和种族所作的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研究一致显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策略适用于全球各国,因此本共识借鉴国外相关一级预防指南,同时应用我国已有的一级预防证据,使之更具有本土化特点。

一、加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将心血管疾病防治战线前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导致心血管死亡和事件增加,主要是由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

据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球因心血管疾病所致死亡中,大约50%归因于高血压,31%归因于高胆固醇,14%归因于吸烟,大约65%的心血管死亡归因于此三个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

2004年全球52个国家参与的Interheart研究结果公布,再次证明,个体未来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90%可以由目前已知的9种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预测:高胆固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果、精神紧张、大量饮酒【8】。

欧美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充分证明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的重要性。

美国从20世纪初开始心血管死亡逐年增加,但从1950年代把心血管病预防、积极控制危险因素纳入国家卫生工作重点后,近40年来美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了25%。

2007年美国卫生统计报告分析了美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的原因,发现44%-76%归功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只有23%-47%与治疗相关。

其中强调控制血压达标、控制胆固醇达标以及吸烟率下降功不可没,贡献值分别为降低胆固醇24%、降低血压20%、减少吸烟12%。

增加体育锻炼5% 。

同样,英国通过改善医疗保健措施,近20年间人口死亡率逐年下降,在所减少死亡人数中,大约三分之二可归因于整个人群吸烟、胆固醇和血压的下降。

综合分析显示,英美两国人口死亡率大幅降低的关键因素是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战线迁移,加强了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9]。

在欧美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下降的同时,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却急剧增加。

2006年心血管疾病年报公布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人,现患脑卒中700万人;每年新发心肌梗死50万人,现患心肌梗死200万人,1984-1995年仅北京市男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就增加了111%。

;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持续居首位[10]。

估计目前每年全国心血管病死亡人数达300万人,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3强。

心血管疾病造成我国35-64岁人群每年损失300亿美元,如果这个趋势持续下去,2005-2015年我国因心血管疾病造成的累计损失将达到5560亿美元[11]。

对我国不同地区14组人群(年龄35~59 岁,17 330 人)进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平均随访6.4 年,结果显示,我国人群中缺血性心血管病(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同样与目前公认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约34.9% 归因于高血压, 31.9%归因于吸烟, 11.4%归因于高胆固醇, 3%归因于糖尿病, 约24%归因于其他因素【12】。

我国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不利。

2002年公布的中国城乡居民健康营养调查表明,我国烟民达3.5亿,被动吸烟5.4亿,高血压患者1.6亿,血脂异常患者1.6亿,糖尿病4000万,肥胖6000万,超重2亿。

1992 年至 2002 年 10 年间,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了 1 亿,其中 18 岁以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上升 40.7% 和 97.2%,同期大城市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上升40%。

《2006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中国每年新增高血压病患或血脂异常人数1000万人,估计2006年高血压人数或血脂异常人数各达2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述不健康状态人群仍将不断增加。

在我国人群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和肥胖的发病率增加的同时,控制率却极低,2002年调查资料显示全国血压控制率仅为6.1%,2006年第二次中国临床血脂控制状况多中心协作研究表明,血脂控制率仅为50%,高危、极高危人群仅为49%和38%,2003、2004和2006调查表明糖尿病患者HbA1c达标(<6.5%)仅占25%。

2002 年全国第三次吸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性吸烟率为高达66.0%。

与 1996 年比,尽管吸烟率略有下降,随着总人口的增加,吸烟人数仍然增加了 3000 万。

吸烟者中只有26%的人希望戒烟,戒烟成功率仅为11.5%,超过70%的吸烟者没有意识到吸烟对心血管健康的危害,而吸烟的危害在未来10年会逐渐显现,将是我国巨大的医疗和经济负担。

所以在我国,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任重而道远。

二、危险因素评估方法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整体危险评估”的概念已经为全球心血管预防和控制专家广泛认可[31],从20世纪末以来,国际上各种心血管疾病控制指南均采用了“根据整体危险度大小决定危险因素控制措施”的策略。

这些指南都一致强调,心血管一级预防中危险分层的重要性,根据不同危险分层决定干预的强度。

虽然危险评估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年龄、性别和种族,但作为一种心血管危险初筛工具仍具有明确的临床价值,已被广泛采用,包括Framingham 危险评估模型、欧洲SCORE危险评估模型、WHO提出的WHO/ISH风险预测图、中国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模型。

其中最经典的、被广泛使用的仍是Framingham危险评估模型,包括评估未来10年发生冠心病或脑卒中风险两种评分方法。

评估未来10年发生冠心病风险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血压;评估未来10年发生脑卒中风险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心血管病史、房颤、左室肥厚。

两种评分方法网上可以免费使用专用的计算器,输入参数即可(/article/923521437.html, www.westernstroke org/ personal stroke risk1.xls)。

根据不同危险分层决定控制目标和干预力度,不但有益于降低高危患者心血管风险,同时避免了低危患者的医疗风险和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

对未来10年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为高危的个体,应进行强化干预,包括生活方式改变、阿司匹林和降脂治疗、降压、降糖治疗;评分在5-10%之间的中危个体,临床医生要考虑强化干预的风险和获益大小,选择治疗方案;评分在5%以下的低危个体应集中在生活方式的改变。

由于这些危险评分工具计算的是个体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绝对风险的大小,对于年轻个体来说,其未来10年心血管事件绝对风险很低,不能准确识别出危险程度较高的对象,因此2008年内科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know your risk”危险评估量表,该量表包括6种元素,分别为年龄、性别、血胆固醇水平、血压、糖尿病和吸烟,是与同年龄、同性别、健康个体比较,评估个体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对风险。

该量表可预测个体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分别增加2倍、3-4倍和5倍以上。

共识:危险因素评估:40岁以上或有2个以上危险因素的个体,应该至少每5年进行一次危险评估。

危险评估推荐使用Framingham危险评估模型,所有40岁以上个体应该了解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绝对风险。

对绝对风险低的个体推荐使用“know your risk” 危险评估量表,了解其心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程度。

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建议具体内容目前公认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高胆固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果、精神紧张、大量饮酒。

除年龄、性别、家族史和种族不可改变,其他9种心血管危险因素都是可以改变的,因此也是可以预防的。

除上述已知的危险因素,血小板的激活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事件的最终共同环节,因此抗血小板治疗也是一级预防的重要内容。

我国是卫生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这就要求医生在医疗行为的每个方面“规范行医”,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解决普通大众实际面临的问题。

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来说,“规范行医”就是把准确的医疗保健信息和预防医学、循证医学的证据规范整合到医疗行为的每一方面。

只有坚持循证医学的原则,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合理使用循证药物,才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