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目前我国主要猪病现状、问题及科学防控策略

目前我国主要猪病现状、问题及科学防控策略

目前我国主要猪病现状、问题及科学防控策略杨汉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疫病控制研究室,北京市100193)目前,猪病对养猪生产的影响和危害仍然很大,如仔猪流行性腹泻持续发生和流行、伪狂犬病的再发和继续流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散发性疫情等给养猪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依然很大,甚至影响一些猪场的正常生产。

因此,做好猪场主要流行疫病的预防与控制,对于稳定养猪生产十分重要。

本文就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主要猪病的现状、预防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防控策略做一概述,供参考。

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1.1 现状毋庸置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猪蓝耳病”)是目前影响我国养猪生产的首要病毒性疫病,其控制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养猪生产的稳定与否。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毒株流行数年之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总体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许多管理水平高、饲养条件好的大型规模化猪场控制程度较好。

猪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降低,呈现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由HP-PRRSV引发的临床疫情仍然以发热、呼吸道症状、母猪流产为主,部分病猪出现腹泻、神经症状等。

尽管HP-PRRSV仍然是目前的优势流行毒株,但我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毒株的多样性急剧增加,出现了非结构蛋白2基因各式各样缺失的毒株,甚至ORF5基因碱基缺失的毒株,而且出现了疫苗毒与野毒的重组病毒,这与减毒活疫苗的过度使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可能导致出现新的流行毒株,值得我们关注。

1.2 问题在我国养猪生产实践中,该病的预防与控制存在问题,特别是在减毒活疫苗的使用方面有不少误区。

⑴过分看重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接种,忽视生物安全措施、闭群饲养等技术在预防与控制的实质性作用;⑵减毒活疫苗种类太多,猪场选择无所适从,盲目使用;⑶有的活疫苗的安全性本身就存在问题,有不少猪场盲目使用这些疫苗后,直接导致猪群出现临床症状,包括仔猪的呼吸道疾病、妊娠母猪流产、免疫猪群的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⑷减毒活疫苗使用不合理、不规范,存在滥用、过度使用、普遍免疫和高频度免疫现象。

由于近年来高致病性毒株减毒活疫苗的不合理使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临床复杂性进一步加剧,临床上时常难以分清是疫苗毒所致还是野毒感染造成的。

1.3 防控策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控制应实施个性化的控制方案,猪场应依据自身所处的环境条件、饲养管理水平、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状况、猪群发病情况等,制定出适合于猪场的控制技术与防控措施。

1.3.1 强化猪场生物安全控制措施和猪场生物安全管理做好猪场的外面生物安全和内部生物安全,包括加强引种监测、不要引进带毒种猪,做好人员出入控制、运输工具的清洗和消毒,避免传入/引入新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毒株;杜绝可能造成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在猪舍之间、猪群之间相互传播的因素,切断病毒在猪场的循环与传播。

1.3.2 合理、科学和规范使用现有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减毒活疫苗的使用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实行强制性免疫。

猪场应在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状况的监测与评估的基础上,确定用还是不用,以及如何使用。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减毒活疫苗免疫策略:①适用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稳定/活动猪场(种猪繁殖性能稳定、但生长猪群包括哺乳仔猪、保育仔猪有感染和发病)、不稳定猪场(仍有疫情发生的猪场);②一个猪场仅使用一种活疫苗,“一次免疫”,即若保育猪群出现感染和发病,建议在哺乳仔猪断奶前免疫1次;若在哺乳仔猪后期出现感染发病,可在3日龄左右进行疫苗免疫接种;猪场的疫情稳定后,应逐渐停止使用减毒活疫苗;③经产且抗体阳性母猪群不免疫,后备母猪可在配种前1~3月免疫1次;④如果猪场是阳性场,引进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阴性种猪后,可使用减毒活疫苗进行“驯化”,或与经产母猪进行混群饲养;⑤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阴性猪场和稳定/不活动猪场,不建议使用活疫苗。

1.3.3 猪群的药物预防与保健存在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猪场应做好猪群的药物预防与保健,以控制可能的细菌性继发感染。

1.3.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净化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管理与饲养水平高的猪场应通过实施闭群饲养、监测与淘汰、猪舍空气过滤等技术,开展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净化工作。

2 猪瘟2.1 现状近年来,我国的猪瘟总体平稳,呈现零星散发疫情,临床上以非典型猪瘟为主。

但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猪瘟仍是直接影响和危害我国养猪生产最大的疫病。

猪瘟的控制程度直接与疫苗质量有关,一旦因疫苗质量不好或免疫程序不合理而导致免疫失败,就会引起猪瘟的爆发或非典型猪瘟(如母猪繁殖障碍、仔猪猪瘟等)的发生。

因此,养猪生产企业对猪瘟的预防与控制切不可掉以轻心。

2.2 问题猪场种猪群猪瘟病毒带毒现象较为普遍,常成为猪场的传染来源,造成仔猪感染而发病。

我国猪瘟疫苗生产企业众多,疫苗制品质量良莠不齐,高质量的猪瘟疫苗是猪瘟预防与控制取得成效的关键。

此外,疫苗的免疫程序也是影响猪瘟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少猪场疫苗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时机和免疫间隔随意性大,或照搬别人的免疫程序。

2.3 防控策略⑴引进种猪应进行监测,避免引入带毒种猪,特别是新建猪场对此项工作应高度重视。

⑵做好猪瘟疫苗的免疫工作。

猪瘟疫苗免疫策略:①选择高质量的猪瘟疫苗;②建立猪场个性化的、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包括首免时间、二免时间的确定;猪场是否实施超前免疫应取决于哺乳仔猪是否存猪瘟病毒感染;③疫苗免疫程序:A、首免:20~35日龄,应以母源抗体的高低和消长为依据;二免:60~70日龄,应以首免后猪群抗体水平和高低和消长为依据;B、超前免疫:哺乳阶段出现仔猪猪瘟,建议作超前免疫;二免:50~60日龄,应以超前免疫后猪群抗体水平的高低和消长为依据;C、种猪:后备母猪配种前1个月加强免疫1次;经产母猪跟胎免疫,在免疫仔猪时同时接种;公猪每半年免疫1次。

④实施疫苗免疫效果的监测:应用ELISA 检测免疫猪群的阳性率,阳性率应达90%以上。

⑶猪瘟的净化猪场应对种猪群进行监测,淘汰猪瘟病毒带毒猪,或疫苗免疫抗体低下种猪,建立阴性种猪群。

3 仔猪流行性腹泻2012年,仔猪流行性腹泻疫情有增无减,其流行面进一步扩大,疫情继续蔓延,各地发病猪场仍然很多。

今年春季仍有不少发病猪场。

3~10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高发,呈现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几乎整窝发病和整窝死亡,发病率100%,病死率达80%~100%,发病仔猪表现为水样腹泻,其他阶段的猪和母猪也有发病,但症状轻。

发病猪场疫情可持续一月以上,造成数千头仔猪死亡,经济损失巨大。

引起疫情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流行毒株是一种不同于我国以前毒株的新毒株,其S基因与我国邻国—韩国毒株同源性最高,推导的氨基酸相似性为96.9%,呈现特征性的变异,即在S蛋白的第55位与56位氨基酸之间、第135位与136位氨基酸之间分别有四个氨基酸(GENQ)和一个氨基酸(N)的插入,以及第156位的氨基酸缺失。

无论是现有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还是活疫苗,其免疫效果均不理想,不能抵抗新的流行毒株的感染,此外,发病猪场的母乳带毒,新生哺乳仔猪可以通过吮乳而受到感染,给控制该病的发生造成了相当大的难度。

目前关于PEDV流行新毒株的生物学与致病特性仍知之甚少,有必要做进一步相关的研究工作。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新毒株的流行已两年多,但至今尚无针对性的有效的疫苗制品,加之现有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差,以致仔猪流行性腹泻仍将继续发生和流行,但疫情会有所缓和。

因此,猪场应重在做好生物安全控制措施,控制人员的进出,严格做到产房的全进全出,并加强对产房的清洁和消毒卫生工作。

发病猪场应以切断病原的传播为关键措施,即对产房彻底进行清洗和消毒,采用清洗-喷洒消毒剂-薰蒸-火焰消毒-空舍干燥的消毒程序,以杀灭污染的病毒。

4 伪狂犬病继2011年伪狂犬病在华北地区再度流行之后,2012年在河南、湖北、江西、江苏等地继续发生和流行,个别省份较为严重,发病猪场数量多,损失较大。

近期在华东地区的发病猪场较多。

发生疫情的猪场均进行过伪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接种。

临床上呈现出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发病母猪群流产、仔猪神经症状和死亡率高,生长猪可见有神经症状的病例。

一些猪场本来是伪狂犬病阴性场(种猪群野毒感染gE抗体阴性),但发病之后变成阳性场,发病(母)猪群gE抗体阳性率100%。

从死亡仔猪和流产胎儿分离到伪狂犬病毒,猪场养的犬受到感染、发病、死亡,从死亡犬检测和分离到伪狂犬病毒。

已有的初步研究表明,与以前的毒株相比,新的流行毒株的抗原性已发生变异,且对仔猪的致病性有所增强。

,现有的疫苗不能完全保护流行毒株的感染。

伪狂犬病毒新的流行毒株还会继续流行,感染和发病猪场将进一步升高,在一些尚未受到侵袭的养猪地区或猪场,疫情可能会比较重。

尽管现有的伪狂犬病疫苗不能完全保护流行新毒株的感染,但猪场强化疫苗免疫接种也是十分必要的,建议母猪群于产仔前4周接种,生长猪在8~10周龄进行免疫接种。

同时,应重视生物安全控制,避免因引种、人员与运输工具等环节带入新毒株;开展感染与带毒种猪群的净化,作好后备种猪的监测,阴性留作种用,阳性淘汰、育肥。

5 细菌性疫病近年来,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病、大肠杆菌病、巴氏杆菌感染是养猪生产中主要的细菌性疫病,在一些地区猪丹毒病例也呈上升态势,这些细菌病大多以继发感染形式出现。

需要指出的是,在使用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减毒活疫苗的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以及链球菌病的发病率会上升,这不能不说这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病毒本身的致病性和引起的免疫抑制有关。

上述细菌性疾病发生率较高的猪场,在控制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同时,应制定合理的用药预防与保健计划,以控制猪群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

总之,猪病的预防与控制仍是养猪生产中的重要任务,猪场应坚持“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综合防控”的理念,切实做好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分清各种疫病的主次,弄清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

规模化猪场应做好猪场疫病的定期监测,发生疫情应及时进行诊断,以便制定针对性强的有效控制方案;严格执行发病猪的隔离、病死猪的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扩散和传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