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米空心板梁施工方案目录1 工程概况 (4)2 施工方案编写依据 (4)3 施工组织机构及计划工期 (4)3.1施工组织机构 (4)3.2计划工期 (4)4 施工场地布置 (5)5 施工工艺 (5)5.1工艺流程图 (5)6 钢筋加工 (7)6.1钢筋加工顺序 (7)6.2钢筋加工质量要求 (7)7 预应力施工 (8)7.1准备工作 (8)7.2关键工序 (9)7.3张拉施工 (10)8 模板工程 (13)8.1外模 (13)8.2内模 (13)9 梁体混凝土浇筑 (13)9.1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及要求 (13)9.2梁体混凝土浇筑 (14)9.3梁体混凝土的养护 (14)9.4模板拆除、钢铰线放张及封端、移梁 (14)10 质量保证措施 (14)10.1质量保证体系框图 (14)10.2质量保证体系 (16)10.3质量保证的技术措施: (17)10.4保证工程进度措施 (18)11 施工安全的保证措施 (18)11.1安全保证机构及体系 (18)11.2安全保证措施: (19)12 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措施 (20)12.1环境保护目标 (20)12.2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20)12.3施工环境保护达到标准 (22)12.4创建良好的生产与生活环境 (24)12.5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创造宽松的外部社会环境 2413米预应力空心板梁施工方案1 工程概况13米小桥单跨HQLJ-4合同段共有13米空心板梁32片、中板24,边板8片;见表1-1:表1-1:空心板梁工程梁统计表序号桥梁名称中心里程跨度每桥空心板梁数量横坡度1 13米小桥K94+206.3 13m 18 1.5 %2 13米小桥K94+453.3 13m 18 1.5 %2 施工方案编写依据《两阶段施工图设计》设计图纸《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8)《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3 施工组织机构及计划工期3.1 施工组织机构为确保空心板梁施工质量,先张空心板梁在有资质的预制场内集中预制,项目经理部选派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负责质量。
具体施工组织机构如图:3.2 计划工期预制空心板梁计划开工日期为2010年8月25日,竣工日期为2010年10月15日。
4 施工场地布置预制厂设3座预制板梁台座,具体布置见附图1:预制厂台座布置图5 施工工艺5.1 工艺流程图现场施工负责技术负责人: 试验负责人:安全负责人:材料负责人:测量负责人:图3-1:施工先张空心板梁施工工艺框图5-1:85%设图5-1:先张空心板梁施工工艺框图6 钢筋加工6.1 钢筋加工顺序钢筋施工时,首先在钢筋加工场完成钢筋下料、弯曲、成型和必要的焊接,验收合格后,运至制梁台座处。
人工卸至作业面。
预应力管道跟随钢筋之后及时安装固定。
钢筋接长时利用双面搭接焊的方法连接。
钢筋保护层采用混凝土垫块形成,以确保均匀可靠。
当梁体钢筋与预应力钢筋相碰时,可适当移动梁体钢筋或进行适当弯折。
绑扎铁丝的尾段不应伸入保护层内。
6.2 钢筋加工质量要求1、钢筋进场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钢筋需要接长时利用双面搭接焊和其它设计指定或规范允许的方法连接。
3、钢筋制作要求见表6.1:浇筑底板制备混凝制作试安装、固拆除侧、养护混凝封 端 切断钢绞放松钢绞整修锚压试浇筑腹板、顶梁体出槽表6.1 钢筋骨架制作及安装序号项目允许偏差1 受力钢筋顺长度方向全长的净尺寸±10mm2 弯起钢筋的位置±20mm3 箍筋内边距离尺寸差±3mm4、钢筋的交叉点应用铁丝绑扎结实,必要时,也可用点焊焊牢。
5、箍筋的接头(弯钩结合处),在梁中应沿纵向线方向交叉布置。
6、绑扎用的钢筋要向里弯,不得伸向保护层内。
7、钢筋的绑扎允许偏差见表6.2:表6.2 钢筋的绑扎允许偏差序号项目允许偏差1 桥面主筋间距及位置偏差(拼装后检查)≤15mm2 底板钢筋间距及位置偏差≤8mm3 箍筋间距及位置偏差≤15mm4 腹板钢筋的不垂直度(偏离垂直位置)≤15mm5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与设计值偏差+56 其他钢筋偏移量≤20mm7 预应力施工7.1 准备工作7.1.1 在每批钢绞线中任取3盘,并从每盘所选的钢绞线端部正常部位截取一根试样进行表面质量、直径偏差和力学性能试验。
如果每批少于3盘,则应逐盘取样进行上述试验。
如试验中有一项不合格时,则不合格盘应报废,并再从该批末试验过的钢绞线中取双倍数复验,如仍有一项不合格,则该批钢绞线为不合格。
每批重量应不大于60T。
7.1.2 张拉机具选择:采用27T小型千斤顶进行作业。
7.1.3 开工前,张拉设备(包括千斤顶、油泵、油压表)必须由有标定资格的计量单位进行校验标定。
锚夹具:预应力使用的锚具性能应符合行业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93的规定,其类型必须与预应力钢绞线配套使用。
预应力钢材与锚具组合件锚固能力,不得低于预应力钢绞线标准抗拉强度的90%,它具评定锚具是否安全可靠的重要指标。
锚夹具必须有质量检验合格证书,并抽样送有关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进场前进行外观检查,不得有裂纹、伤痕、锈蚀,尺寸不得超过偏差,对锚具强度、刚度、锚固能力,应根据情况复验。
7.1.4 对钢绞线施加预应力,是预应力空心板梁施工最关键的工序,必须由经验丰富和操作熟练的技术工人组成,并在上岗之前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
要求油泵操作员、千斤顶活塞伸长时测量人员配合默契,确保施加的预应力符合设计要求。
7.1.5 张拉前应检查钢绞线安装位置是否准确、锚具夹片是否牢固7.2 关键工序预应力系统为空心板梁质量控制的关键工序。
在本工程中,采用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铰线》(G B∕T5224-2003)规定的钢绞线,标准公称直径为15.2mm,公称面积A=139mm2,标准强度f pk=1860Mpa,弹性模量E p=1.95×105Mpa。
预应力空心板梁采用的钢铰线规格见表7.1钢绞线下料采用砂轮切割机,钢绞线下料计算公式为:L=l+2(l1+100)+l2+l3L—下料长度,l—构件的孔道长度,l1—夹片式工作锚厚度,l2—穿心式千斤顶长度,l3—夹片式工具锚厚度。
钢筋绑扎及预应力束安装人工在制梁台座上分节绑扎钢筋骨架。
钢绞线穿过端模和塑料管后安装由钢管制成的引导工具穿束。
梁体有效范围以外的部分利用硬塑料管进行局部失效处理。
表7.1 预应力空心板梁钢铰线规格表梁型号钢铰线规格张拉控制应力张拉力12.96m 中板Φs15.2 1302MPa 181KN边板Φs15.2 1302MPa181KN7.3张拉施工1)调整初应力采用小型千斤顶在固定端单根施加部分拉力,张拉对称进行。
2)初始张拉施加10%的张拉力,将钢绞线拉直。
3)正式张拉张拉采用小型千斤顶,张拉采用“应力~应变”双向控制,如实际伸长量比计算伸长量大10%或小5%,应暂停张拉并分析原因,调整后方可继续张拉。
钢绞线的实际伸长量在初应力约为10%时开始量测,但必须加上初应力以下的推算伸长值。
张拉完毕后用钢垫块在反力架与横梁之间锁紧,然后回油锚固。
为保证安全,可在张拉到90%σk时安装模板、钢筋、预埋件等。
4)张拉力和伸长值计算对夹片式具有自锚性能的锚具、低松弛钢绞线采用先张张拉程序为:0初应力0.9σco n σcon(持荷2min锚固)钢绞线张拉控制应力为:σcon=1860×0.7=1395 Mpa每根钢绞线控制张拉力为181 KN,采用小型千斤顶在一端张拉,千斤顶张拉力为:P=181KN 则:0.1P=18.1KN;0.2P=36.2KN;0.3P=54.3KN;0.4P=72.4KN0.9P=162.9KN;根据千斤顶标定报告,对YS27千斤顶,压力表编号:7120 回归方程为Y=0.2308X-1.0449其中,X为压力(KN),Y为油压表读数(Mpa),当X = 18.1时 Y = 3.13(Mpa)当X = 36.2时 Y = 7.31(Mpa)当X = 54.3时 Y =11.49(Mpa)当X = 72.4时 Y =15.67(Mpa)当X = 162.9时 Y = 36.55(Mpa)当X =181时 Y = 40.73(Mpa)既张拉到控制应力,该压力表读数为40.73Mpa。
对7125油表回归方程为Y=0.2307X-1.1753;当X = 18.1时 Y = 3.00(Mpa)当X = 36.2时 Y = 7.17(Mpa)当X = 54.3时 Y =11.35(Mpa)当X = 72.4时 Y =15.53(Mpa)当X = 162.9时 Y = 36.41(Mpa)当X =181时 Y = 40.58(Mpa)既张拉到控制应力,该压力表读数为40.58 Mpa。
以上压力表读数列表如下:张拉力(KN)270顶配7120表(Mpa)270顶配7125表(Mpa)18.1 3.13 3.0036.2 7.31 7.1754.3 11.49 11.3572.4 15.67 15.53162.9 36.55 36.41181 40.73 40.58根据钢绞线的理论计算伸长值(计算见下式),先用单顶逐根对钢绞线进行张拉,之后把张拉梁锁定后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理论伸长值为:ΔL=Pp *L/Ap*Ep其中P——张拉端张拉力(N)L——预应力筋的长度(mm)Ap——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mm2)Ep——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N/mm2)ΔL=P*L/Ap *Ep=181000*14460/(139*195000)=96.56mm。
预应力筋张拉的实际伸长值为:△L=△L1+△L2其中△L1——初应力(0.1P)至最大张拉应力间的实测伸长值△L2——初应力(0.1P)以下的推算伸长值,可用相邻级的身长值。
8 模板工程8.1 外模外模采用组合钢模板,外模及内模刚度、几何尺寸、精度均应符合图纸设计和规范要求。
制梁台座底部预留模板的对拉螺栓孔,模板顶部设置拉杆。
模板底部以拉杆保证模板内部尺寸不增大制梁台座保证模板内部尺寸不减小;模板顶部用拉杆保证模板尺寸不变化。
外模安装应符合表8.1所列标准。
表8.1 模板检查标准项次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1 相邻两板表面高差(mm)<22 表面平整度(mm)<53 轴线偏差(mm)±154 模内长度尺寸(mm)0,-105 模内宽度尺寸(mm)±56 模内高度(mm)±58.2 内模内模采用橡胶气囊,浇筑完混凝土后,达到拆模强度拆除。
底板钢筋绑扎完毕后,进行板梁内模的侧模安装。
内模面板采用气囊式充气内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