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养护土著鱼类,发展特色渔业经济

科学养护土著鱼类,发展特色渔业经济

基层农技推广 2013,1(7):47-49经验交流Grass-root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47·科学养护土著鱼类,发展特色渔业经济李 军(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辽阳 111000;联系人E-mail: lj_nwafu@)摘 要:我国土著鱼类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经济价值。

由于土著鱼类的栖息地不断减小,其种群数量也不断减少,野生资源破坏严重,所以有必要进行科学养护。

保护栖息地以及建立保护区;在科学养护的基础上,进行土著鱼类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土著品种的弊端。

关键词:科学养护 土著鱼类 渔业经济引言“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这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此诗道出了渔民劳作的艰辛,但同时也反映了土著河鱼—松江鲈鱼的鲜美。

赞誉土著鱼类美味的诗文颇多,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写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清人徐鹄庭在《汉口竹枝词》也写道:“不须考究食单方,冬月人家食品良。

米酒汤圆宵夜好,鳊鱼肥美菜苔香。

”自古以来,土著鱼类就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久负盛名,这些赞美之词,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随同这些名家名篇而千古流传。

土著鱼类属于土著品种范畴,土著品种也称本地物种或当地物种,顾名思义,是指出现在其自然分布区及其自然传播范围内(即在其自然占领的或无需人类直接或间接引种也能占领的分布区内)的物种,亚种或更低的分类单元。

我国具有丰富的淡水资源,按水系分主要有珠江水系、长江水系、黄河水系、淮河水系、辽河水系、海河水系和松花江七大水系,另外有内陆河流塔里木河和主要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和灵渠。

辽阔的水域蕴藏着丰富的鱼类资源,鱼类因其特殊的生活史和栖息环境,生活习性不同,演化成品种众多的土著鱼类,如我国长江、黑龙江水系和钱塘流域的蒙古红鲌,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流域的白斑狗鱼,黄河水系的黄河鲶、黄河鲤和黄河裸裂尻鱼,澜沧江下游叉尾鲇、云南抚仙湖的抗浪鱼、澜沧江水系的丝尾鳠、云南滇池的滇池金线鲃、斑鳜、拉氏鱥、松江鲈鱼、兴凯湖翘嘴鲌、云南陆良鲇鱼、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汉水北侧支流湑水河、子午河的上游的溪流中秦岭细鳞鲑、长江鲥鱼、盛产于嘉陵江的中华倒刺鲃、我国长江中、下游干流及附属湖泊中的似刺鳊鮈、瓯江刺鲃等等。

1 土著鱼类生态效益和社会价值1.1 生态效益土著鱼类是庞大生物网络中重要的一员,是在特定的自然水域生态环境中长期进化的结果,在生态系统中占有一定的生态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青海湖是以水生生物—鸟类—草原为主的湖泊生态,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了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

土著鱼类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中唯一的优势种类,青海湖裸鲤每年5~8月洄游到河流中产卵,为食鱼鸟提供了丰富食物条件,形成了青海湖独特的鱼—鸟共栖生态系统,其种群对鸟类群体繁衍、青海湖生态环境和青海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生态系统中,一个物种不仅仅作为一种生物资源,更重要的是会对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影响。

经验交流 基 层 农 技 推 广 第1卷·48·1.2 经济效益土著鱼类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独特的风味,符合当地饮食习惯,有特定的消费群体,产生良好的品牌效应和巨大经济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并不满足于温饱水平和大众消费,而是追求高营养价值和特色风味的食品,而土著鱼类正满足了人们的这一消费观念。

由于土著鱼类特殊的生活史和栖息环境,其营养成分独特,除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外,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营养成分分析表明,土著鱼类肌肉中富含蛋白质、多种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微量元素。

根据FAO/WHO 的理想模式,土著鱼类肌肉氨基酸平衡效果较好,属于优质蛋白质;同时土著鱼类的鲜味氨基酸含量高,赋予土著鱼类肉味鲜美,风味独特;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和微量元素使土著鱼类除具有食用价值外,还具有保健作用。

2 土著鱼类养护、资源开发和利用2.1 土著鱼类养护近年来由于酷渔滥捕、人工移植、水利工程以及天然水域的环境污染,土著鱼类的栖息地不断减小,导致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野生资源破坏严重,自然资源日益减少,所以有必要进行土著鱼类养护、资源开发和利用。

土著鱼类养护就是通过限制捕捞强度、实行休渔制度、开展渔业增殖和建立各种土著鱼类保护区来恢复和增殖土著鱼类资源。

这是土著鱼类资源开发和利用特质基础,对修复河道生态和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我们也要看到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国家政策扶持、资金和科技的投入。

进行土著鱼类养护、资源开发和利用,首先要开展地区土著鱼类资源调查和评估,以实地采样、走访和查阅有关资料的形式确定土著鱼类品种和划分其栖息地。

在此基础上,加强保护亲鱼、产卵场和仔幼鱼,为它们的生长和繁殖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必要时建立自然保护区。

栖息地的保护涉及到水域环境的治理、监测和保护,要求相关的管理机构、监测和执法部门通力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出台相应的政策,保护土著鱼类的栖息地。

为保护黄河干流的土著鱼类种质资源,黄河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于2011年下,组织陕西、山东、河南三省渔业主管部门、水产研究院(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相关领导和专家,实地勘察了黄河灵宝风陵渡至三门峡市湖滨区王官村段和三门峡天鹅湖,为壶口至三门峡黄河干流土著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建立收集资料,论证可行性,实现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

在土著鱼类栖息地要严格控制人工移植和放流其它鱼类品种,要保护土著品种的栖息地、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不能进行随意的放流和移植其它鱼类,否则会打破原有生态系统,破坏食物链,危及到土著鱼类的生存。

有资料表明,塔里木河水系经过多次移植后进入其水系的鲤鱼、鲫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和团头鲂等适应当地环境,大量繁衍后代,成为主要经济鱼类,而塔里木河原有的土著鱼类塔里木河裂腹鱼,新疆大头鱼等数量急剧减少,甚至到了濒危程度,所以在土著品种栖息地要合理地放流和人工移植其它鱼类品种,保护土著品种的栖息地。

2.2 土著鱼类资源开发和利用松江鲈鱼堪称土著鱼类养护、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典范。

因酷渔滥捕、水利工程和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松江鲈鱼栖息环境,其产量越来越少,到70年代基本上捕不到鲈鱼了。

为了挽救和保护这一濒危品种,从上世纪开始,我国科研工作者就开始对松江鲈鱼进行研究,历经几代科研工作者的不懈钻研和试养,复旦大学于1987年攻克了松江鲈鱼繁育技术难关,于2006年进行松江鲈鱼产业化,成立上海四鳃鲈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技术体系、亲鱼储备和发展规划,实现国内定点、定量经营松江鲈鱼。

为保护松江鲈鱼资源,促进野生种群的恢复,2009年在上海长江口区涉渔工程水生生态修复活动中,首次在长江口放流1 000尾松江鲈鱼苗。

为达到松江鲈鱼健康养殖的目的,基于生态模拟进行系统构建、工艺处理及水质调控,2010年采用封闭式自循环、自净化、健康养殖、系统养殖,提出松江鲈鱼健康养殖的理第7期 李 军:科学养护土著鱼类,发展特色渔业经济 经验交流·49·念。

松江鲈养护、资源开发和利用保护松江鲈鱼资源,促进野生种群的恢复,对保护其它濒危鱼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同时松江鲈鱼的养护、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成功启示我们,在有效保护土著鱼类的基础上,选择1~2个具有高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品种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探索建立人工增养殖、良种的选育、开发和利用的新模式,保护生态系统,促进野生种群的恢复。

由于栖息地的不同,土著鱼类的生活习性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强弱也不相同,其生活水域的生态环境、生长、营养需求、繁殖习性、鱼苗和鱼种的培育、成鱼的饲养管理都有自身的特点和特性,所以在进行土著鱼类增养殖研究时,用一般概念的养殖方法养殖土著鱼类成活率极低。

鸭绿沙塘鳢是分布于辽河水系和鸭绿江水系中的一种濒危名贵鱼类。

在进行鸭绿沙塘鳢人工繁育技术研究中,王声权等根据其生活和繁殖习性,修建河道形土池塘,采用加大水流量的方法,提高水流速,同时在池塘内设置扁平石板、瓦片材料搭建的鱼巢,模仿其自然产卵环境,雌鱼产卵正常,卵在水温18~20℃下,经20~22天孵育,孵出鱼苗8 550尾。

催产剂对鸭绿沙塘鳢催产效果表明,HCG (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DOM (地欧酮)催产效果较好,用淡水鱼常用的催产剂催产可引起大批死亡。

初孵仔鱼2~3天后开口摄食,鱼苗口裂大,开口后可直接摄食水丝蚓。

在成鱼养殖中,由于鸭绿沙塘鳢属于小型凉水性鱼类,喜栖于泥沙、石砾、杂草和碎石相混杂的浅水区,养殖水温要求在21~27℃,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无污染,底质是砂石底,在水质调控方面,养殖过程中控制池水透明度在40厘米左右,不要过肥,溶解氧在5毫克以上,pH 值7.0左右,采用活鱼和鱼糜拌鳗鱼料的方法进行驯化,生长速度较快,摄食旺盛。

由沙塘鳢繁养殖研究可以得出,土著鱼类繁养殖必须因地制宜,了解其对水环境的生态要求,对土著品种的生长、繁殖、索饵、越冬及栖息地的水域环境、洄游的水域进行全面科学的考查,充分考虑土著品种的生长、繁殖限制因子,利用当地资源,根据土著品种生长和繁殖的特性,制定缜密的科学研究计划。

在养殖研究过程中,还要了解各种养殖场水域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及彼此间的关系,有效地调控生态因子,加强增养殖水域水环境监测,密切关注水质变化,提高安全预警和应急应对能力,有效控制养殖水域环境(生物性环境和非生物性环境),实行科学、健康养殖。

从健康、科学养殖角度考虑,当然在进行土著品种养殖时,为合理充分利用饵料,合理利用水体空间,发挥鱼类之间的互利关系,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根据鱼类的生物学特性,要进行配养一定品种和数量的其它鱼类,但要考虑配养殖品种和数量。

3 土著鱼类生产存在的问题土著鱼类养护、资源开发和利用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土著品种还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许多土著鱼类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如唇鱼骨和葛氏卢塘鳢仅仅是对其繁养殖进行了初步摸索,在产业化养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其次是土著品种独特的风味和较高的营养价值与其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性具有一定的关系。

如果任意在其它地区进行引种、扩繁,盲目进行扩大生产,可能会影响其品质,如营养价值和风味,损害其品牌。

再次是部分土著品种消费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其生产规模要与消费水平相适应,可以将主导渔业的产业化生产作为参考,但不能像渔业主导产业那样搞规模化、产业化,不宜盲目乐观地扩大化生产。

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一旦造成供大于求,不但伤害养殖户的利益,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破坏当地的生态资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