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脑血管疾病干预方案

心脑血管疾病干预方案

心脑血管疾病干预方案
一、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特点:“四高一慢”
a) 发病率高:发病人数占总人口量的40.72%
b) 死亡率高: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数达300万以上,死于中风、冠心病的人数占全国总死亡量的70%。

c) 致残率高:90%的心脑血管病患者都有后遗症,如偏瘫、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

d) 复发率高:据权威机构统计,五年内复发率在90%以上,一年内复发率为70.46%。

e) 恢复慢:发病后由于神经组织损伤恢复起来很慢,常留下后遗症。

三、心脑血管疾病病人的常见症状:
1、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①、心慌、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痛;
②、反复出现脉搏不齐、过缓或过速;
③、睡眠时感到憋气,需高枕才能感到舒服;
④、胸骨后左肩部疼痛,伴有虚汗;
⑤、长期发作的左肩痛(带有辐射性)。

2、脑血管疾病症状:
①、头晕、目眩、耳鸣、视物不清、眼前发黑;
②、间断性或持续性的头痛、偏头痛;
③、神经系统衰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
④、全身无力、伴随出汗、低热、心慌、胸闷;
⑤、肢体、面部、口舌、尤其是手指麻木,吐字不清、流口水、鼻出血;
⑥、恶心、呕吐、失眠、嗜睡;
⑦、情绪反常;
⑧、急躁、猜疑、幼稚、迟钝、强哭强笑。

五、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几个指标:(mmHg读为:毫米汞柱)
1、血压:正常值:90~140/60~90mmHg 理想值:
120/80mmHg
临界高血压:141~160/91~95mmHg 低血压:血压低于90/60mmHg
脉压差正常范围值:高压-低压=30~40mmHg ,
脉压差大于40mmHg ,则有主动脉关闭不全、高血压、动脉硬化、甲亢、贫血等;
脉压差小于30mmHg,常见于低血压、心包积液等。

2、心率正常范围值:60~100次/分,一般人为70~80次/分
3、呼吸:正常情况下为16~20次/分,大于20次提示可能心功能不齐,小于16次可能有脑血管病。

4、常规四项:血压、心率、呼吸、体温。

六、心脑血管病的分类及预防:
(一)、心血管疾病:
一、一般常识:通过医生、护士及有关书籍了解所患疾病的有关保健及治疗常识,明确所患疾病的名称、种类、分级、分期等有关情况,掌握急性发作时的急救方法、注意事项等。

二、饮食:心血管系统疾病主张低盐、低脂、高纤维素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合并糖尿病者应严格糖尿病饮食。

本地区普通饮食食盐摄入量每日9~12克以上,远远超出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标准(每日5~6克)。

本地区人们喜欢食用的酱菜、咸海产品等,含盐量高,应限制和禁止食用。

关于食盐的摄入量:轻度高血压患者每日5~7克,中、重度患者每日3克以下;轻度心力衰竭患者每日5克以下,中度2.5克以下,重度1克以下甚至禁用。

三、工作与生活安排:急重症好转出院后,根据年龄、体力、疾病具体情况妥善安排体育运动及日常生活,避免过度脑力紧张及体力活动,保证足够睡眠休息时间,劳逸结合,有利于神经和血液循环功能,提高运动耐量,肥胖者可减轻体重。

但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重症高血压、心律失常等未控制者应限制活动。

四、血压监测:心血管疾病血压监测十分重要,尤其是高血压患者更应重视,至少每周测量一次。

要注意血压的昼夜及生理性变化规律,不同肢体测量值有差别,一般以右上臂为准,测量前应消除精神紧张,休息10-15分钟后测定。

尽量定时定人测量,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及测量结果的判断,并做好血压及相应病情变化记录。

五、戒烟、酒:嗜烟、酗酒是本地区常见不良嗜好,它与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尤其与猝死性冠心病密切相关。

戒除后发病危险性明显减小,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六、心理保健:心血管病多为慢性疾患,病程较长,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对生活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要正确认识疾病树立乐观主义人生观,切忌焦躁、紧张、悲观,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决心与信心。

七、坚持按医嘱服药:大多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需长期坚持服药,出院后治疗是疾病整个治疗方案的一个重要部分,病人绝大部分时间治疗都是在出院后进行的,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正常后,仍要坚持用药治疗,突然停药会导致停药综合征,可使病情恶化,是十分危险的。

注意药物名称、种类、用法、不良反应、药品产地。

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发展很快,治疗观念不断更新,某些传统的药物,由于副作用多、
疗效不可靠,有的甚至加重病情,逐渐被一系列新型药物所取代。

如冠心病病人慎用潘生丁,心肌梗塞病人慎用硝苯地平(心痛定),高血压病病人不要再服用复方降压片(或复方罗布麻)等。

这些药物已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新型药物所替代。

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服用质量不可靠的药物,尽量到正规药店和正规医院信誉较高的医疗单位购药。

八、定期复诊: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定期复诊非常重要,医生将依据您的病情对用药的剂量和种类给予相应的调整。

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用药比较复杂,因此,建议您最好到具有心血管内科门诊的医院复诊。

如突然胸闷、胸痛、头痛、头晕、心悸等发作,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二)、脑血管病:
九、什么叫高脂血症?
正常人的血脂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动态平衡。

我国正常人群空腹时血脂及脂蛋白质含量为:(1)、总胆固醇3.37——6.22mmol(130——240mg/dl).其中胆固醇脂占70%左右。

(2)、甘油三脂0.68——1.47mmol(60——130mg/dl).
(3)、磷脂1.42——2.71mmol(110——210mg/dl)
(4)、未脂化脂肪酸0.2——0.6mmol(200——600mg/dl)
(5)、β脂蛋白2.00——3.07mmol(110——210mg/dl).
当空腹血浆中胆固醇以及甘油三脂浓度超过正常上限,即可诊断为高脂血症。

由于血脂浓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饮食、大量饮酒、情绪紧张、精神紧张、月经前期、妊娠等等,因此必须强调,空腹血脂持续高于正常水平,诊断才可成立。

高脂蛋白血症也意味着高脂血症。

进食过多的动物脂肪(可成为肝、小肠合成胆固醇的原料)或有肾病综合症、先天性脂代谢障碍,肝脏代谢出现障碍时,可造成高脂血症。

其他一些因素,如精神刺激、吸烟、紧张、季节气温变化、月经妊娠等等,都可引起血清胆固醇水平的明显波动。

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哪些?
⑴、年龄:
脑中风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

据统计数据显示:40岁——60岁发病者约占40%,60岁以上发病者约占60——70%。

所以称脑中风是常见的老年病之一。

年龄是不可改变的因素。

⑵、遗传因素:
很多疾病都有遗传倾向,高血压和脑血管病也不例外,有人作过调查比较,在患者的直系亲属
中得脑中风的人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

说明遗传因素不容忽视。

⑶、高血压:
高血压是引起脑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不论年龄和性别,也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中风,都和高血压有密切关系。

据统计约70——80%的脑中风病人都有高血压或高血压病史,即使平时没有明显症状的高血压病,其发生脑中风的机会也会比正常人高4倍。

⑷、心脏病:
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脏扩大、心率失常、心房纤颤等都会增加中风的危险。

特别是风湿性心脏病最易合并脑栓塞。

⑸、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和脂肪代谢紊乱,可引起心脑血管、尤其是微血管的病损,从而增加了动脉硬化和发生脑中风的危险性。

⑹、血稠血粘者:当血液粘稠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

⑺、高血脂动脉硬化者:
血脂升高可以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血管弹性减弱,而发生功能障碍,促进血栓的形成。

⑻、其他:如食盐摄入量过多、肥胖、饮酒等也可引起脑中风。

十二、哪些人易患中风、冠心病?
1、有中风家族史的人。

2、有高血压病史的人。

3、有动脉硬化症的人。

4、有糖尿病史的人。

5、有心脏病史的人。

6、血脂高、血粘度大的人。

7、大量吸烟、饮酒的人。

8、肥胖,不爱锻炼的人。

9、脾气急躁的人。

10、有中风先兆的人。

怎样预防中风的复发?
(1)、增强病人的自我保健能力,对病人以及家属进行宣传教育,使病人在情绪上不过于紧张,思想上又高度重视,创造家庭和睦,患者心情舒畅的生活环境。

(2)、控制已知的危险因子:患者如有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LA)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
等疾病,要积极治疗,尽可能消除或控制这些危险因子使其不向恶化方面发展。

(3)、警惕中风的诱因,避免紧张、兴奋、忧虑或脑力、体力过劳等因素,并注意气温的剧变和生活习惯的变化等客观环境的影响。

(4)、合理饮食习惯:提倡中老年人以低钠、低胆固醇、低脂肪饮食、副食品多样化(三低一化)。

在食量上不宜过饱和饥饿,改正不良的烟、酒嗜好。

(5)、适当的药物治疗和体育锻炼:坚持服用(本店主推药品),增进血液的正常流动以防止中风发生。

(6)、注意中风的前兆:缺血性中风,一般有几十分钟至数天的演变过程,发病前出现预兆如头痛、半侧面部麻木、手指不灵活、走路不稳等症状时,要及时到医院明确诊断,这将有利于预防和防止病情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