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重组企业的文化融合(一)

简述重组企业的文化融合(一)

简述重组企业的文化融合(一)
论文关键词:重组企业企业文化融合
论文摘要:国有大型企业的联合与重组,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和焦点。

在强强联合的过程中,企业文化的融合成为重组企业得以生存与健康发展的关键点之一。

通过对企业文化本质的阐述,在对其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重组企业的文化融合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

当前,国有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产业联合与重组成为国企改革的一个重点。

然而,纵观历史上的企业并购重组,既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究其原因,双方企业文化能不能很好融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1]。

随着更高层次、更高水平重组工作的继续推进,我们冷静地反思过去,理性地分析未来,会发现在重组过程中彼此间必然存在着“能否放弃自我,融人你我”的问题。

企业的文化融合已经成为重组企业建立后的新课题。

企业文化融合潜在并强有力地影响着企业发展绩效的方方面面,也是决定重组企业在规模做大以后,能否继续做强的内在因素2]。

本文结合我国近两年国企重组的工作实践谈一些认识和观点,和大家一起探讨企业文化融合应从何人手,该怎样推进。

一、企业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何谓文化?何谓企业文化?国内外的学者与企业家对此有许多不同的见解。

笔者认为: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习惯。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实践和提炼而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是指导现代企业步人市场,走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之路的管理理论。

既是理论,那么,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企业文化应该是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以提升和完善的一种学科门类。

企业文化具有特殊性、层次性、系统性等特点。

企业文化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没有现成的内容可以套用,适用于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不一定适合其他企业,不能照抄照搬。

否则,即使形式上建立了企业文化,不论语言听起来多美好,用词看起来多华丽,也只能是表面文章。

企业文化之所以有层次性,是因为它看似无形,实则有形,外围层是物质文化,中间层是制度文化,核心层是精神文化。

系统性决定了它不是一个单点,而是一个稳定的、系统的统一体。

从文化建设的三个层次来看,每个层次取得的成果有高有低,发展不够平衡,如果顾此失彼,难免偏颇;只有协同,才能发展。

同时,企业文化还具有过程性的特点,即先有条文或实物,再经引导和推进,最终形成习惯。

基于这些特点,企业文化建设要力戒以下四种倾向:(1)企业文化的孤立化。

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是制度文化建设,如果脱离完善的制度,片面地就文化谈文化,企业文化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企业文化的形式化。

有的企业四处可见形形色色、措词铿锵的标语口号,如“求实”、“拼搏”、“奉献”、“创新”、“一流”等,这本无可非议,但关键在于能不能真实地反映本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行为方式、管理理念,能不能在全体员工中产生共鸣。

(3)企业文化的文体化。

有的企业把企业文化看成是唱歌、跳舞、打球,并规定活动的次数,将这些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

客观来说,这些对企业来说是必要的,它能增进友谊、沟通感情、凝聚整体人心,但仅有此还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

(4)企业文化的急功近利化。

企业文化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是长期和艰巨的工程,而不是一个—蹴而就的动作时点,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不能建立完整的、系统的企业文化。

二、正确对待重组企业的文化差异
正如人的个性一样,不同的企业文化相异,同一个企业的不同历史阶段其企业文化也有不同的核心内涵与个性特征。

企业文化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但这绝不意味着两个企业重组后,就会自然形成一个文化优秀的企业。

所以,企业重组后,随着生产工艺、制造技术、原辅材料采购、销售等技术层面的问题的解决,原来若隐若现的企业文化差异性就不知不觉地显现出来。

正确对待重组企业的文化差异,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尊重现实与历史、求同存异是企业文化融合的基础。

重组前的每个企业员工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与价值取向都不相同,既然走到一起了,就应该求大同存小异,将重组前不同的文化共性特征提炼成为重组后企业的文化外形。

(2)完善制度建设是建立企业文化的桥梁。

随着重组的深入,企业会有更多的问题浮出水面,譬如由于思想的隔阂、认识的不统一、观念的碰撞、制度的不衔接、地域标签而产生的问题等,都会对企业实施协同管理产生负面影响。

其中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制度来解决,如果能进一步强化认识,企业的管理水平就会得到大幅提升。

(3)不断创新、增同减异是建立企业文化的关键。

随着企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职工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

在这个关键时期内,只有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鲜血液,才能增加相同性,减少差异性。

(4)与时俱进、全同灭异是建立新型重组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

要充分信任并教育引导职工,倡导“命运共同体”,让各种环境要素与企业内部的设备、制度及组织机构等有效地连接起来,进而达到新的平衡,最终通过企业文化与环境、管理各要素的有机结合,带动企业发展战略顺利实现。

三、重组企业的文化融合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
所谓融合,就是指不同思想文化、不同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逐步统一,是对原有文化的扬弃,是在去劣存优基础上,对企业新文化的一次催生再造。

这并不是双方原有文化的简单叠加,不是吞并、代替,也不是全部推倒重来。

重组中的文化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是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要在企业文化的融合创新中实现重组企业的文化对接和超越,应当坚持取长补短、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地整合文化资源,尽快形成一套既有继承又有发展,适应新的企业特点的文化体系,促进企业新一轮的发展。

(一)统一的品牌认知是企业文化融合的前提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对接桥梁是品牌,支撑这一对接的是晶牌背后不断强化的技术精度和文化向度。

如果说文化是企业的意识,那么品牌就是企业的物质。

根据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企业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上,它的融合需要载体,作为工业企业,最好的载体就是品牌。

企业重组难免涉及晶牌整合。

在市场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品牌要想生存并发展,就必须妥善处理好企业战略性品牌与一般品牌之间的关系,避免品牌间的自相竞争而导致企业资源分散。

应当看到,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日益加剧,重组企业的品牌梳理在所难免。

对此要端正一个认识,即重组后企业的品牌是不带地域性的(也即品牌所有权问题)。

对原企业或者原品牌的眷恋是可以理解的,而一旦将这种感情带到工作中,就往往会产生极端化或者非理性化的结果。

如果我们死抱着老品牌不放,人为地延长产品寿命周期,不仅会模糊消费者认知、压抑创新动力,而且会导致品牌价值各个链条之间由于受力不均而出现断裂现象,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

也应当看到,品牌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统一协调、共同参与。

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的利益关系,就不能做出品牌发展的正确抉择。

只有坚持“先立后破”、“破立结合”,进一步提高晶牌资源的使用效率,切实有效地防止企业各品牌资源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伤耗,才能带来品牌的强大与发展3]。

而品牌定位的准确以及由此带来的品牌强大,也为凝聚职工提供了巨大的现实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