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津南区总体规划的公示

关于津南区总体规划的公示

关于津南区总体规划的公示
根据市政府批准的《津南区总体规划纲要(2007-2020年)》,我局和市规划院共同编制完成了《津南区总体规划(2008-2020年)》,该规划在纲要的基础上对我区城镇布局、产业布局、人口规模等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并对我区的社会事业、住宅发展、绿化景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重点对津南新城的空间结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模、产业布局和交通等进行了细化深化,目前已得到市规划局批准。

此次编制的《津南新城总体规划(2008-2020年)》是《津南区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津市“11个新城规划”之一;是我区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地区。

随着天津的发展重心从中心城区逐步向外转移,津南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津南新城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津南区整体发展战略中起到重要作用。

为了使规划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特将《津南区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在2008年10月10日--11月10日期间进行公示,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

一、津南区总体规划
规划期限:近期2008年--2011年,远期2012年--2 020年,远景至2050年。

规划范围:本规划设计范围是津南行政辖区。

发展定位:津南区是津滨城市发展主轴上的重要区域,建设成为津滨主轴南翼新兴产业基地;海河中游南岸现代服务业中心;中心城市南部生态宜居宜游城市。

城市职能:连接“津、滨”、依托海河,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高品质的生态宜居城区;对接滨海新区产业,建设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以及现代冶金和精密制造为辅的产业聚
集区;建设体现生态湿地和近代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度假区。

城市发展战略:立足于天津中心城市这一都市区的发展结构,以天津中心城市内部各区域功能协调为前提,以自身发展条件为基础,以实现快速区域化、全面城市化为目标。

根据津南区社会和经济发展进程需要,以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方式面对历史机遇,提出“东进、西连、南生态、北提升”发展战略和“9341”四大奋斗目标,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2020年,津南区规划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85万人以内,其中城镇人口79万人,乡村人口6万人,区域城市化率达到93%;流动人口17万人,规划设计人口102万人。

(津南区外环线以内地区规划人口15万人,葛沽镇规划人口12.3万人,分别纳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人口指标。

)(2)用地规模:
2020年,津南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55平方公里以内。

津南新城和双港、八里台、小站、北闸口4个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75平方公里。

(津南区外环线以内地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1586公顷,葛沽镇规划城镇建设用地1200公顷分别纳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建设用地指标)
城镇体系:津南区城乡体系结构为新城--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四级结构。

新城--区政府所在地,为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心镇--为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共4个,分别为双港镇、八里台镇、葛沽镇、小站镇。

一般镇--北闸口镇
中心村--农业人口的主要聚集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保留双闸、迎新2个中心村。

城乡空间布局
规划形成“一轴、三带、两廊”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一轴”:远景城市公共轴线。

东丽湖至天嘉湖,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功能,交通及公共绿地为空间界定的,连接东丽、津南两区的公共轴线。

“三带”:北部城市提升带、中部产业发展带、南部生态涵养带。

北部城市提升带--通过天津大道和轨道交通建设,形成以交通为主导的海河南岸城市提升带。

中部产业发展带--通过中心城区工业战略东移和滨海新区产业传导,结合现有工业区,形成以产业为主导的中部产业发展带。

南部生态涵养带--通过天嘉湖、鸭淀湖、官港公园的保护性开发,形成以生态为主导的南部生态涵养带。

“两廊”:指津南新城东西两侧,两条南北向的城市绿化和生态廊道。

城乡经济统筹:在津南区域范围内,构建3条发展轴带、4个重点发展区域和5个特色城镇的城市总体布局,形成新城--城镇的区域城市结构,合理控制城市规模,优化城市功能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1)北部以建设天津大道和海河景观带为核心,打造连接“津、滨”,依托海河的城市品质提升发展带。

发展动力:TOD。

以天津大道、津滨二线轻轨的建设为主导,带动北部地区的城市发展和形成。

(2)中部实现与滨海新区产业对接,提升聚集能力。

形成以津晋高速为发展轴,以滨海新区微电子产业为延伸的现代制造业产业带.
发展动力:IOD。

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现代冶金及精密制造业为辅的产业发展,带动自身及周边区域的城市成长。

(3)南部以湿地和历史文化为依托,打造文化旅游、农业观光、人居环境宜人的文化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区。

利用周边自然环境,积极搭建自然生态走廊,构筑绿色第三产业的经济高地,形成南部地区的城市生态涵养带。

发展动力:EOD。

以其现有的自然、人文生态特色为依托,打造文化旅游、农业观光、人居环境宜人的文化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区。

(4)4个重点发展区域:是指由工业园区和工业载体构成的、贯穿津南区中部的工业产业发展轴带和小站练兵园、天嘉湖旅游度假区、宝成北方石林园3个各具特色的旅游产业区构成的4大重点发展区域。

(5)5个特色城镇:是指津南新城和双港、葛沽、八里台、小站4个新型城镇。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构筑一个以高等级公路为骨架、与天津中心城市的两大核心区及周边区县衔接良好、全区各镇通达性良好的内联外通的公路网,做到干线公路快速化、主次干道级配合理化,镇村公路等级化。

规划:
三纵一横四条高速公路(三纵:唐津高速公路、津汕高速公路和津港高速公路,一横:津晋高速公路);
二纵一横三条区间快速路(二纵:津港快速路和汉港快速路;一横:天津大道快速路);
主次干道规划以方格网为主。

二、津南新城总体规划
新城规划区范围:新城规划区范围为咸水沽镇和双桥河镇行政辖区。

新城城区四至:北至海河、南至津晋高速公路、西至津汕高速与津港高速、东至汉港快速路。

总用地面积66平方公里。

新城城市职能:天津城市发展主轴和海河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全区行政、经济、文化、现代服务中心。

新城发展目标:逐步建成古韵新貌交融具有活力的文化商贸区;创意产业集聚蕴藏动力的发展区;城市功能鲜明充满魅力的形象展示区;海河南岸生态宜居区。

新城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2010年新城常住人口27万人,2020年新城常住人口40万人。

(2)用地规模:
到规划期末,津南新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7平方公里以内。

新城空间结构:规划搭建“一轴、三区”的城市构架。

(1)“一轴”:未来天津城市公共中心发展轴。

串联远景城市公共中心、津南新城核心区。

预留市级发展用地,对区级行政办公用地、文化体育用地统一整合,集中在新城核心区和该轴线沿线布设。

通过该轴线的建设,使津南的核心价值及对外的城市形象得以充分体现。

(2)“三区”:分别是指预留城市发展区、新城生活区、新型精密制造业产业区。

预留城市发展区:北至海河、南至天津大道、西临高职基地、东以老海河为界。

是预留市级发展用地,将成为未来天津市公共中心的组成部分。

新城生活区:北至天津大道、南至津晋高速公路、西临高职基地、东至铁路东南环线。

规划以居住、行政办公及商业金融、医疗卫生、文体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功能为主。

新型精密制造业产业区:以津南经济开发区(东区)为发展基础,向西与信息产业关联发展,向北、向东支撑现代冶金和精密制造产业提升。

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制造,半导体与特种功能材料制造,环保与社会公共安全专用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