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h i n as t o r a g e&t r a n s p o r t m a g a z i n e 2013.0840S P E C I A LS C H E M E R特别策划│风险涌动的动产质押上海钢贸诈骗案的文/本刊记者李静宇10年前,只有少数几家商业银行探索仓单质押这项业务,现在,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在开展此项业务。
以中储为例,与中储合作的银行已有20多家总行,2百多家分支行。
从物流企业看,除中储、中远、中外运等开展此项业务较早的企业之外,铁路、港口码头、资产管理公司、担保公司也纷纷加入,有的银行还专门成立了自己的监管公司。
然而在历经多年度高速度发展之后,质押监督积累多年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尤其因质押监管不利或是不当所引发的问题在2012年集中而且大面积爆发,正如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会长姜超峰所说,“无论是发案次数、涉案金额、涉案企业,还是案件的复杂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风险警示与对策监管的难题与突破重复质押成为行业潜规则模式创新下的陷阱从合法走向犯罪重塑行业诚信和公信力之路●重复质押成为行业潜规则上海钢贸诈骗案,是截至目前最大的质押骗贷案,在业内引起强烈震动。
在去年8月集中开庭的上海钢贸诈骗案件中,建设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将上海银元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天展钢铁有限公司、上海舜泽钢铁有限公司等多家钢贸企业告上法庭,起诉案由多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
从去年8月6日开始,随着银行起诉钢贸商的20多起案件陆续开庭,钢贸行业开具虚假仓单、重复质押获取银行贷款的业内潜规则浮出水面。
以往,仓单质押贷款是钢贸商向银行融资的主要途径。
而所谓仓单质押贷款,是仓储企业对货主货物进行确认,并开立专用仓单作为融资担保,银行依据质押仓单向货主提供,用于经营与仓单货物同类商品的专项贸易的短期融资业务。
但在现实操作中,由于银行之间质押信息互不相通以及仓库管理存在漏洞,货主与仓储企业联合进行重复质押或者空单质押并不罕见,一票多押甚至多次质押从银行融资。
据了解,此次案件的根源在于钢贸企业的重复质押问题,神赛物资将同一笔质押物进行重复抵押,向华夏银行和工行分别进行贷款融资。
而华夏银行先于工行通过法院将神赛物资抵押的钢材查封,影响了工行的权益,故工行随即起诉,要求提前还款。
上述被告企业的重复质押向银行融资并不是个案。
“入驻上海银元实业白鹤仓储市场的中小民营钢贸企业资金紧张时,都会采取伪造仓单、重复质押的方式向银行套资,银元实业自己在资金紧张的时候也会采取该方式向银行融资。
”银元实业一前高管向记者坦言,重复质押、套资获利,已是存在钢贸行业内多年的公开秘密。
“有的银行对钢贸企业资质审查并不严,仓储监管机构监管不力,银行指定的仓储监管机构操作人员收取有融资需求的钢贸企业的好处费,内外勾结伪造仓单从银行套资获利。
”银元实业前高管告诉记者,不少银行引荐的客户都曾出现重复质押和贷款逾期不还的问题。
一位银行审贷员对记者表示,在上海存在同一批货物抵押给一家银行获得贷款后,再重复抵押给另外一家银行,甚至还出现同一批货物在不同法人名下,由不同的法人进行抵押,申请贷款的现象。
他表示,原因之一是钢材并非不动产,所以不需要办理抵押登记,进行公示,非常容易造成企业和银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此外,钢材由于没有产品编号和生产批号,容易混淆视线。
一位银行人士透露了个中细节:在企业找银行开信用证的时候,钢材在仓库里,仓单提货单也放在仓库,但是钢贸商与仓库的库管员可以互相勾结,制造假仓单。
比如一批货开五六个仓单,第一家银行贷款时库里还有货,后面几家实际上抵押的是空库。
●模式创新下的陷阱据了解,导致上海钢贸企业大面积违约的一个导火索就是联保联贷的模式。
上海钢贸企业相互担保的情况较多。
这项制度的优点是,企业不用向银行提供抵押物,通过联保能得到更大的银行资金,但反作用也特别明显,市场不好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出现大面积集体违约。
最初,联保联贷常见于中小钢贸企业。
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无抵押物,所以银行就创新了这种模式。
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和建行最早涉入这类业务。
它是在贷款申请人不能提供足值抵、质押物时,银行为降低风险而开发的新产品。
联保联贷业务一般由三家到五家企业自愿组成一个互助小组,小组成员协商借款金额,联合向银行申请授信,联合对贷款提供担保,每名成员均对小组授信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理论上,这种模式希望通过相互监督、相互约束,以降低交易成本和担保风险,实现钢贸商和银行“双赢”的局面。
但值得争议的是同一行业间的联保联贷在行业景气的情况下是可行的,但是当整个行业不景气而面临大面积的创伤时,这种金融模式的风险就被放大了。
尽管这种模式存在争议,但还是有银行愿意做,“只要有一家银行做了这种业务并且在行情好的时候赚钱,其他银行也随之跟风效仿。
整个市场的繁荣被杠杆放大。
”一位银行人士说。
金融机构的增加导致竞争的加剧,使得创新金融产品成为这个领域主要的竞争手段。
然而大量创新的金融产品却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加大了操作的风险,一些操作细节被忽视,最终形成了一个个金融陷阱。
据了解,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3800家,融资性担保机构8402家,非融资性担保机构1.38万户。
有的银行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开发业务,控制风险。
与此同时,更有担保公司、典当行及资金充裕的企业加入供应链金融的行列。
与金融物流相伴的业务模式在原有质押物的基础上已经推出众多的衍生品,如今推出保兑仓、保理仓、订单融资、保单融资、动产质押、电商融资等多种业务,原有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都成为融资的担保物。
HI DDE N RU L E ST RA P中国储运网H t t p://w w w.c h i n a c h u y u n.c o m41“银行间的竞争手段以创新产品、服务竞争和价格竞争为主,由于该种业务具有充分竞争性,所以竞争的手段基本上是差异化服务和价格。
”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会长姜超峰解释说:“一些银行抓住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向其上下游延伸,提货多环节的质押融资服务;有的银行专设某几类产品、某几类客户业务部门,力求做细、做精,打造钢铁链、能源链、有色链、汽车链等。
”考核机制引导业务做大,无论是银行,还是企业,都被考核指标压得想方设法扩大业务,无边界的创新模糊了罪与非罪的边界。
业务的扩大、考核指标的提升,这些都促使银行和物流企业在不断扩大业务范围,从而降低了对风险的防控。
在姜会长看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随着涉及的环节、辐度的扩大和参与人员的增多而日益增大。
信用风险、质物选择和行业风险、合同风险、管理风险和道德风险便随机上升,尤其是信用风险,当当事人各方发生信用危机,资金链危机或中断,无法归还银行贷款时,就采用不正当手段转移或占有质物,然而这类风险常常通过合法的方式表现出来。
●从合法走向犯罪在对2012年集中爆发的监管案的梳理中,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恶意设计、精心策划,实施诈骗。
二是应急类违规,出质人急于抓行情,但又来不急办提货手续,采取强行提货方式。
原想事后补货,但因各种原因未能补上,形成官司。
三是当事人各方沟通不足,合同约定有漏洞,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而酿成大案。
就如同无锡一洲钢材市场老板李国清逃跑案,他在骗取质权人10亿元之后跑路。
与此同时,南京的一个仓储公司虚开质物清单,骗取银行贷款后失踪,后来调查发现仓库是租的。
还有出质人以货物掉包、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为手段进行诈骗等等。
在质押监管的一系列案件中,主观犯罪成为主流。
对此,姜会长分析说,这些事件发端于2011年,在国家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企业资金紧缺,借贷成本普遍增高,有的地区高达15%~20%。
在高利率的驱使下,一部分钢贸市场的经营者以市场内的钢材作质物,向银行借贷。
套取资金后改变资金用途,违法发放高利贷,民间高利贷利率有的高达100%。
在违规放贷没有被及时制止的情况下,有的市场变本加厉,发展到质物量短少、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乃至发展到出具虚假仓单、虚假质物清单的地步。
问题发生质变,由合法转为犯罪。
在高利贷链条上的资金极不安全,一环断裂,全链受损。
据悉,2012年底,上海钢贸行业大面积爆发的监管案例便是通过伪造仓单和重复质押等不规范操作向银行融资之后,不少钢贸商并未将资金用于经营钢铁贸易,而是转向其他领域比如地产、矿业、高利贷等。
而有的钢贸商因投资套利到期无钱还贷,便会向民间高利贷融资“过桥”资金还贷。
行业景气时银行可以续贷,钢贸商还民间高利贷,而一旦行业不景气,银行出现缩贷,甚至紧急抽贷时,钢贸商便无法偿还民间高利贷,钢贸商资金链条紧张甚至个别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行业危机全面爆发。
2012年国内上海钢材仓储领域爆发了上百起重复质押、空单质押等信贷案件,缘起2000年以来福建商人在上海开办了上百家钢材市场后,以钢材量价不足方式取得贷款,得手后,演变成一笔货重复质押给两家、三家甚至四家银行,继而无质物出具假单。
类似上海钢贸案件,天津、大连、哈尔滨、昆明等地也有发生,不仅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而且重挫了钢材仓储企业诚信,给案发地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和金融系统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
●重塑行业诚信和公信力之路上海钢贸诈骗案对业内震动极大,媒体又曝光了几家主力监管企业都出现风险事件,新进入的大企业风险事件更严重。
为了规避风险,多家监管企业采取收缩、退出的策略。
银行也降低贷款量,提高了安全度。
遭受冲击之后的钢贸业备受打击,管理当局多次下令严控对钢贸企业贷款,加上经济下行的作用,使钢贸企业陷入极困难境地。
如何重拾行业信心,业内人士已深感迫切与重要。
今年3月21日,“我的钢铁网”联合上海工商联钢贸商会仓储专业商会共同发起组建了国内首个钢材仓储行业自律性组织———“上海钢材仓储诚信联盟”,并建立了“钢材仓储数据公开发布系统”,旨在重塑行业诚信,树立钢材仓储行业公信力。
成立于上海钢贸事件之后的“上海钢材仓储诚信联盟”,无疑被看作是钢材仓储企业联合自律、公开信息、重塑行业诚信的首个重大尝试。
不仅以此来提振银行的放贷信心,同样更是为了加强钢贸企业的自律。
“我的钢铁网”钢铁物流事业部副总经理陈健指出,仓储问C h i n as t o r a g e&t r a n s p o r t m a g a z i n e 2013.0842T O S E TU PC RI ME题频发,与当前钢材质押的几大风险紧密相关。
“首先,传统的质押融资业务流程是非标准化的,多为手工单据,人与人交互;其次,钢材仓单是由各家仓库自行开具的,不具备统一性和唯一合法性,且由于仓库作为利益分配方,不具备公立性。
”同时,仓单质押品在库内是可转移的,导致对质押物的辨识产生了问题(即质押物品的可转移性)。
此外,受经营成本影响,质押物与非质押是混合存放,而非质押物不可查询,这也是导致重复质押的一个重要条件(即非质押物品的可查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