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泄漏事故专项应急预案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公司制浆车间每天制漂需使用2吨左右氯气。
现每天存有氯气瓶10个,总储量10吨。
一般性泄漏:因操作不当引起氯气泄漏,波及生产区,由于公司24小时专人监护,能很快处理。
严重泄漏:可能因操作失控、部件失修、腐蚀损坏等原因造成氯气泄漏,造成事故,波及到周围地区。
1.1液氯危险源辨识和评估1.1.1液氯重大危险源辨识液氯重瓶的正常库存量约为10吨,存贮量在国家标准GB18218-2000规定的临界量值5吨以上,故被定为公司三级重大危险源。
1.1.2液氯重大危险源评估1.1.2.1公司规定重大危险源每年评估一次,主要由关键装置、重点部位联系人、生产安全处、仪表室、设备处、总经办、制浆车间组成评估小组,生产安全处牵头每年大修后进行评估,评估的安全职责分工为:1.1.2.2联系人主要是根据关键装置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制度规定确定的,联系人的职责是负责定期组织职工开展安全活动,指导班组安全建设和生产。
1.1.2.3生产安全处主要行使安委办的职责,负责组织与重大危险源有关的以上部门每年评估一次,编制符合企业实际的安全评估表,要求对所分管的设备及附件的安全负责并每季度进行考核;1.1.2.4仪表室主要对液氯储罐的压力表、液氯充装计量称、磁翻板液位计等计量器具的安全管理负责;并对液氯安装的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器的安全和有效性负责;1.1.2.5设备处主要对压力容器(液氯储罐、液氯管道、液氯汽化器等)、特种设备、安全阀、基建设施(液氯储罐基础及液氯管道支架等)、电气设施、压力容器操作人员和充装人员的安全管理负责;总经办主要对液氯岗位的人员合理安排、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负责;1.1.2.6制浆车间主要对液氯重大危险源的设备设施的二级管理,职工的班组建设,隐患排查,安全培训教育以及安全班组活动等负责,有问题及时向相应的主管部门报告;并对液氯重大危险源的电器、仪器仪表的二级管理负责;1.2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和发生的季节1.2.1氯气的危险特性(1)危险特性:本品不会燃烧,但可助燃。
在阳光下与易燃气体混合时会发生燃烧爆炸。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2)健康危害:根据剧毒化学品目录氯气属于剧毒品。
对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
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反射性心跳骤停。
急性中毒:轻度者有流泪、咳嗽、咳少量痰、胸闷,出现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的表现;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病人除有上述症状的加重处,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
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衬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
皮肤接触液氯或高浓度氯在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
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等。
1.2.2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根据以上氯气的危险特性,氯气发生的事故类型主要是氯气泄漏导致的中毒事故,主要原因是压力容器的爆炸或泄漏。
1.2.3可能发生的季节盛装液氯的设备、液氯气化发生器、管道等都是压力容器,根据季节的变化,结合生产工艺设备的运行状况,参照历年及同行业事故案例,可能发生氯气中毒事故应多数在夏季,主要原因:夏季天气温度高,致使压力容器内压增大,如遇到承压能力不足、设备腐蚀老化严重、操作不当等因素易导致氯气泄漏而发生中毒事故。
1.3 严重程度分析液氯储存瓶破裂后氯气会生成有毒蒸气云,它在空气中漂移、扩散,直接影响现场人员并可能波及居民区。
大量液氯泄漏可能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
液氯沸点为-34.5℃,常温下以气态形式存在,为便于储存一般经加压液化后贮存在储瓶内。
液氯属于剧毒气体,受热后罐内压力增大,有爆炸危险;受热后容器内压增大,泄漏可导致中毒;有毒,不燃烧;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等。
由以上特性可知液氯储瓶一旦破裂或操作不当导致液氯泄漏,极有可能造成大面积扩散而带来严重危害。
导致液氯贮瓶破裂的危险因素包括:(1)液氯贮瓶超量充装导致的超压爆炸。
(2)液氯贮瓶防晒降温等防护措施不完备导致的超压造成的爆炸。
(3)液氯贮瓶因未定期检测设备老化或材质问题导致爆炸。
(4)操作人员操作失误造成阀门、瓶嘴断裂导致氯气泄露。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安全生产事故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统一指挥、快速响应,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分级管理,预防为主,科学施救,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迅速组织救治的原则。
2.1一把手负责,统一指挥,快速反应。
要建立一把手负责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成立一把手牵头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全面负责的应急处置工作;形成处置生产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机制,立足于防范,抓早、抓小。
一旦发生事故,确保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果断处置,把事故危害降低到最小。
2.2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应遵循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由本车间、本部门第一负责人统一指挥,立即启动部门应急预案或处置方案,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及时进行处置。
在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同时,报告上一级部门;对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请求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和帮助。
2.3要体现分级管理的原则,不同层级的岗位对不同生产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应有不同的应急反应和应急组织。
厂级事故预案由生产安全处负责管理,即按照管理制度规定的周期或频次(至少每年一次)定期组织学习和演练;车间级预案由各车间管理,车间主任按照管理制度规定的周期或频次(至少每半年一次)定期组织学习和演练;岗位的现场处置方案由各班组负责管理,运行班长按照管理制度规定的周期或频次(至少每季度一次)定期组织学习和演练。
2.4预防为主,科学施救的原则。
在强调科学应对、妥善处置生产安全事故,最大限度降低危害的同时,要特别注重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做好经常性安全检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尤其要从法规上、制度上、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全面加强安全建设,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提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杜绝发生施救不当,导致多人中毒事故的现象。
2.5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迅速组织救治的原则。
在处置生产安全事故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对危及生命的人员要不惜一切代价,迅速组织救治与抢救。
3、组织机构及职责3.1成立液氯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
总指挥(总经理):XX副总指挥(副总经理):XX、XX成员:XX、XX、XX、XX、XX、XX、XX、XX、XX、XX等。
3.2指挥机构及职责3.2.1应急指挥部职责:(1)负责组织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2)组建应急救援队伍,组织预案的实施和演练;(3)检查督促事故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4)事故状态下按照应急救援预案实施救援。
3.2.2应急职责3.2.2.1总指挥:负责宣布应急状态的启动和解除,全面指挥调动应急组织,调配应急资源,按应急程序组织实施应急抢险。
3.2.2.2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作好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若总指挥不在时,由副总指挥全权负责应急救援工作。
3.2.2.3现场指挥组:设在现场救护基地,主要负责指挥处置现场抢救工作,及时处理突发性事件。
3.2.2.4抢险救灾组:具体负责实施指挥部制定的抢险救灾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
3.2.2.5技术专家组:主要研究制定抢救技术方案和措施,解决事故抢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3.2.2.6物资供应组:主要保证抢险救灾物资和设备的及时调度和供应。
3.2.2.7警戒保卫组:主要负责事故发生后的人员疏散、戒严和维持秩序等工作。
3.2.2.8医疗救护组:主要负责对受伤人员的医疗救护。
负责联系医疗机构;组织救护车辆及医务人员、器材进入指定地点;组织现场抢救伤员。
3.2.2.9事故调查组:配合上级安全监察机构对事故原因和事故责任进行调查、分析。
3.2.2.10情况通报组:负责统一掌握事故态势和处理情况,收集救援行动的有关信息资料,向有关人员、单位通报情况。
3.2.2.11善后处理组:负责伤亡人员家属安抚、抚恤、理赔、食宿接待、车辆调度等善后处理工作。
3.2.2.12通讯联络协调组:负责应急抢险过程中的通讯联络,保证通讯畅通,负责各小组之间的协调以及与外部机构的联系、协调。
4、预防与预警由于液氯属于剧毒品,其主要危险是中毒事故,为防止氯气中毒事故的发生,必须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且建立科学的预防和预警机制,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测。
主要监控方式、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对预防事故的发生有很重要的作用,明确预警行动和预警级别对控制事故扩大至关重要。
4.1 危险源监控4.1.1危险源监测监控的方式、方法氯气危险源监测、监控的方法有定期、不定期的监测方法,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监测,对重大危险源主要每年检测一次地基下沉情况、安全装置和安全附件每年一次效验、储存设施每年检测壁厚,压力容器每年进行试压、试漏、保压监测,我公司将重大危险源、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实行领导承包责任制,定期进行监控和考核。
4.1.2采取的主要预防措施4.1.2.1重大危险源区域安装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并保持完好有效,一旦泄漏能及时发现,使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4.1.2.2每年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评估,对设备、设施、操作人员及安全附件科学评估,合格后方可使用或操作。
4.1.2.3在瓶区周围设置应急碱液防爆吸收池,一旦出现氯气泄漏事故能有效对其进行中和吸收。
4.1.2.4设备处对压力容器、安全附件等职责范围内的强检设备进行定期检测检验;仪表室对报警仪器、监控设备、仪表等职责范围内的强检设备进行定期检测检验.4.1.2.5生产处每年组织大修,尤其是对液氯重大危险源和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设备设施进行维护保养,确保符合工艺安全要求。
4.1.2.6加强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定期开展安全班组活动,提高职工的操作技能,做到持证上岗。
4.1.2.7加强各级各类型的安全检查,结合季节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检查,充分发挥专业队伍的积极性,编制不同的专业安全检查表,以确保检查的目的性。
4.1.2.8加强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液氯重大危险源属于关键装置,其联系人定期到岗位组织安全教育活动,指导班组安全建设,确保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安全。
4.2 预警行动4.2.1事故预警的条件、方式和方法4.2.1.1事故预警的条件进入预警状态后,有关部门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立即启动相关应急救援预案;(2)发布预警公告;(3)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4)指令各应急救援队伍进入应急状态,公司环境监测部门(化验室)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5)针对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6)调集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后备队伍确保应急物资充分有效和其他保障工作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