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制”解决朝核危机
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5日共同发布了禁止进口朝鲜部分矿产品以及禁止向朝鲜出口航空燃油的公告,这被外界解读为中国大体完成了落实安理会对朝最新制裁决议的准备工作,开始正式执行该决议,但同时中国舆论称,发展中朝友好与坚决执行决议不矛盾。
随后,我们注意到,朝鲜此前强硬的态度发生很大的转变,出现短暂的软化,之后又转向强硬。
这些有关朝核问题的最新动向出来后,本刊记者立刻连线我国著名朝鲜问题专家,曾担任外交部朝鲜半岛事务办公室主任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杨希雨,请他就当前朝核相关热点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朝核问题的前世今生
众所周知,朝鲜核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美国长期对朝敌视政策导致,那么就朝鲜拥核问题的前世今生,杨希雨谈到,朝鲜的核道路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朝核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保:由于美国长期对朝敌视政策,美国在军事上消灭朝鲜的威胁始终存在,因此朝鲜希望通过拥核来达到保障国家政权的目的;二是自重:朝鲜希望通过拥核而增添自己在国际上的重要性,这是朝鲜的一个重要的战略考量,朝鲜历代领导人都认为拥有核武器是
通往世界级军事强国的一条捷径,这并非讳言,拥核后的朝鲜成为区域大国是毫不过分的。
我们看到朝鲜在拥核道路上一直基本处于主动地位,如何解读朝鲜的核战略策略,朝鲜在搞“两弹一星”道路上到底又有多少获得感呢?对此杨希雨认为,拥核道路上的朝鲜在政治方面的获得感远超实物上的获得感,朝鲜通过搞“两弹一星”提升了全国的民心士气和领袖的凝聚力。
但朝鲜的拥核道路却并不一帆风顺,此次氢弹试爆充其量是一枚不成功的氢弹,而5次火箭发射只有这次进入了预定轨道,而朝鲜此次发射的卫星,世界各国都没有搜索到它传来的信号。
此外,朝鲜在核弹和导弹的结合,以及核弹的小型化等方面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美国这回真的坐不住了
十多年来,朝鲜在核武装道路上连连得手,也证明美国对朝鲜的核扼杀是不成功的,那么这次美国会不会也选择容忍朝鲜,如果是这样,朝鲜下一步还将会着重发展哪些核力量?对于这个问题,杨希雨谈到,朝鲜在核武装道路上连连得手,但不能说明美国对朝鲜核扼杀政策完全失败,美国对朝的核遏制是一个长期的博弈过程。
同时他还说到,从1994年以来美国提出“框架协议”意图掐断朝鲜的核武装道路肯定是没有取得成功,美国对朝鲜采取的胡萝卜大棒政策也没有被朝鲜人买账――对于朝鲜而言胡萝卜不够大,而大棒也
并非不能承受。
因此不足以令朝弃核。
此次“氢弹试爆”后,应当是美对朝核问题的一个转折点,美国不像前几次对朝搞战略忍耐了,因为继续忍耐,朝鲜搞出两弹结合和洲际导弹只是时间问题,将直接威胁美国本土。
目前,针对朝核问题的对朝制裁,一是在安理会框架下产生的相关制裁决议,二是美国在安理会之外又搞的一套对朝制裁方案,这两套制裁扎下去对朝鲜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朝鲜一定会调整其策略,一面继续发展更加致命的核武器和直接威慑美国的洲际导弹,一面与国际社会对话。
因为一直以来,朝鲜领导人都有这么一个逻辑,即朝鲜只有拥有核武器,美国才会真正坐下来与朝鲜谈和平。
朝鲜的这个逻辑,就说美国为什么不重视我,美国为什么不理睬我的一些建议?原因就是我这核武器做的还不够大,有朝一日我核武器做的大到让你害怕的时候,你不得不谈。
当年前苏联,美国换上哪个总统也要一个接一个的去跟苏联人谈判,为什么?美国不谈没别的办法,苏联的核武力太强大了,能把美国摧毁好几回。
所以朝鲜逻辑就说先军政治要做世界第一流的军事大国,真的做了世界第一流军事大国的时候,你美国人想不谈都不行。
目前朝鲜发展核武器大杀器的路线不会改变,朝鲜一定要把它的核弹继续做大做强,实际上前不久朝鲜非常罕见地发布其核设施的一些照片,按照过去讲那都是叫高度的国家
机密,许多的技术细节都给公开出来了,也就是朝鲜要告诉外界“勿谓言之不预也”。
搞好我们自己的战略再平衡
美国企图在韩国部署萨德近来也十分博眼球,但是此举能否真正成行?美国若强行部署萨德,中国又应如何应对?杨希雨的回答为读者展现了另外一种思路:美在韩部署萨德应当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很可能将这套萨德的侦测范围从2000公里缩定为600公里、只是朝向北方(面对朝鲜)。
“我认为不应该只把注意力放在美国是否在韩国部署一套萨德
系统,因为单纯一个缩水版的萨德入韩并不可怕,而要充分考虑到此举势必催生美日韩三方的反导体系的形成。
现在矛盾的焦点不应只是萨德入韩,反导系统美国在日、菲都搞了,多一个少一个已经不是关键问题了。
而美国借此建立覆盖东北亚的、高低搭配的、多边的反导武器系统平台,并基于反导体系重构美国所谓战略再平衡才是问题的关键。
对于中国的而言,尽快打破这种战略失衡,是目前中国国家安全的一大要害之处,这必须为我们所重视。
我认为,中国应当迅速构建自己的战略再平衡体系,大力提升‘穿透’美反导体系的能力,并搞我们自己的反导体系,这是今后中国不可避免的战略选择。
”杨希雨说。
萨德入韩,表面上看韩国降低了导弹威胁,但同时也让其本土多了一个大大的靶子。
因为战时对手除了选择突破反
导系统,还可以选择摧毁反导系统,针对萨德所在地区进行大规模轰炸也是必然的事情,萨德可能能对为数不多的导弹进行跟踪和拦截,在大量的炮弹、火箭、无人机和能够隐身的武器攻击下,萨德则起不了什么作用。
对可能引发的核污染必须高度重视
对大多数人而言,朝鲜“两弹一星”的安全能力几何不得而知,其核设施是否会对我国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呢?对此,位于中朝边境的一些居民也曾表示出担心。
杨希雨对此观点是“必须要高度重视”,核环境安全是我们要特别关心的问题,朝鲜宁边核设施到黄海仅有30多公里,一旦朝鲜发大水,黄海“这盆水”就可能遭遇核污染,朝鲜核防护的能力很弱,据一些国际核专家评估其核设施是全世界最不安全的,屡次搞核试验可能对长白山地区水源造成污染,这就会对生活在这里的几千万中国人带来环境威胁。
另外长白山是一个活火山,多次核试验人为制造的地震也会使火山口震裂而产生灾难。
作为邻国,我们对朝核问题产生的环境威胁应当要高度重视。
解决朝核问题不能不顾朝鲜合理关切杨希雨说,中国认为有效解决朝核问题必须采取“双轨制”立场,即必须围绕以下两方面的目标均衡考量:一是朝鲜必须弃核,二是也应尊重朝鲜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方面的合理关切,朝鲜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也必须得到解决。
美国认为朝核问题就是单方面朝鲜弃核,却对朝鲜在政治、
外交、经济安全上的合理关切置之不理,这是不对的,此外,美国还不断对朝采取外交孤立、军事施压政策导致朝鲜拥核,却不总结自身在朝核问题上的失误教训,反而把这一结果的责任推卸到中国头上,这是极为荒谬的。
美韩与朝相互斗狠,双方都展示出了大杀器,那么这个僵局一定是无法打破的。
中国针对朝核问题的复杂实际,提出采取“双轨制”的折中方案,即朝鲜半岛无核化和保证朝鲜的国家安全两个问题同时解决,半岛才能长治久安,这是中国在解决朝核问题政策上的一个重大调整。
同时我们要积极为陷入僵局的朝核问题寻找“紧急出口”,引导双方摆脱
僵局,并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
“不允许有人在中国家门口生乱”
对于我国而言,现在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生战生乱必然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进程,我们要做朝核问题强有力的调停人和策划者,对于上面提到的“双轨制”要拿出具体的、有引领性的解决方案。
有些西方政客的言论,是一种典型的“帝国思维”,即
认为国与国关系要靠实力说话,大国就应该管小国。
从1949年到现在,中国唯一将单个国家列入黑名单实行禁运的就是朝鲜。
我们一方面坚持中朝友好,另一方面毫不含糊地对朝实行多个物项禁运。
这本身就是一个作为,对朝鲜核野心起到阻遏作用。
中国在半岛问题上一直坚持两大目标,既坚持
半岛无核化,而且坚持半岛真正和平稳定。
朝鲜美国或联手反华?
这次朝核危机之后,势必将会对东北亚局势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也可能刺激日韩出台更为激进的核政策。
杨希雨回顾,当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一下子改变了东北亚的局势,当年还正在改造日本的美国拉拢多个国家召开旧金山会议,也就是在这次会议后,日本从一个被美国改造的对象,一下子变成了美国的盟友,战后以来长期压迫朝鲜的日美同盟和韩美同盟都与此战有关。
朝核问题的爆发,也改变了这个方向的战略环境,只有和平解决朝核危机,并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才有利于东北亚的稳定。
长期以来,朝鲜的军事思想奉行一种“死手战略”,即
不惜下同归于尽的死手棋,以达到战略震慑。
目前朝鲜的核武器暂时还很难威胁到美国的本土,但至少是可以打到中国和韩国。
尽管朝鲜利用核武器打中国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但是我们把国家安全的宝压在一个“逻辑”上也是很不负责任的。
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考量,应该设定有“最坏情景”这个环节,籍此为出发点进行考量制定更加周全的安全策略。
朝鲜已经搞出了核武器,那么作为美国来讲就存在这样一个战略选择,即朝鲜已经是一个自己不能动的国家,美国选择放弃敌视朝鲜的战略,转而将朝鲜变成反华前沿。
杨希雨说,这种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在历史上,朝鲜作为东北
亚一小国,非常善于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将大国玩弄于股掌之上。
当年中苏之间有矛盾,朝鲜左右逢源,居然在同一年与中国和苏联同时签订友好条约,条约的内容也基本是一致的,之后中国和苏联就比着赛的向朝鲜援助,中国当年对朝鲜的援助,比苏联和东欧十几个国家加起来还多。
而当年朝鲜就向中国索要核技术,中国没给,苏联为了竞争拉拢却给了朝鲜一些核技术,为朝鲜后来发展核武器创造了先决条件。
因此,我们不能排除今天的朝鲜也是希望中美之间的矛盾越深越好,然后利用这种矛盾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