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诗言志《尚书·尧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指诗歌表现出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实质是把文艺看作是人的心灵表现。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最好的手段。

1.文艺与思想道德修养《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是以仁为中心道德修养的几个必经阶段。

2.文艺与外交活动《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十分突出,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赋诗来实现,如果不懂《诗经》不能灵活引申运用诗的意义,在政治外交活动中就无法听懂别人的意图,也无法委婉表达自己的要求,善于熟练运用“赋诗”的方法,则能比较顺利取得政治外交的胜利。

3.文学批评的标准《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邪即是归于正,提倡中和之美,内容与文学语言都应该委婉曲折,不能过于激烈过于只露。

4.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子曰:小子河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之名。

”兴:审美作用诗歌生动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兴奋,感情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美的享受观: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观客观内容,也观诗人的主观意图。

群:团结作用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对不仁的现象通过诗歌加以揭发。

5.文学内容与形式《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内容为主导,内容与形式并重,言有物,言有序。

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万章》上篇“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不能以个别的文字影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做到以意逆志,就需要“知人论世”,深入了解诗人生平、思想、品德、遭遇及所处时代状况。

《万章》下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还有“知言养气”说,是其哲学重要组成。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美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最美的形象就是没有形象,没有人为痕迹作用,进入虚静的心理状态。

庄子“天真”、“虚静说”、“物化说”、“得意忘言”“天真”“无乐之乐”“解衣般磅”“言意之表”对天然的事物予以肯定,主张“全之美”“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方法,是创造合乎天然的艺术的关键,废止人的感知,排斥人一切具体的认识实践活动,进入“大明”境界,从而从内心把握整个宇宙,洞察万物规律“物化”主观融入客观,不知是我还是物,物我不分,才能创造天真的艺术珍品“得意忘言”《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把语言作为“得意”的工具,利用语言可以表达的方面,借助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启发人们的想象联想,引起人们对生活中经验过的某种认识和印象的回忆,联系和形成与多丰富复杂的思维和内容,以获得“言外之意”,要从有限的语言文字中,领会无线的“言外之意”,所以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要沿着它所比喻、象征、暗示的方面,充分驰骋自己的想象,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补充丰富它,以获得比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内容更加广阔的多的内容。

《乐记》“物感说“①音乐的本源在于人心感物“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谓之乐。

”②音乐对社会政治有重大反作用“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其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毛诗大序》汉代毛苌所著评论《诗经》的书籍,是对《乐记》美学观点的延伸,提出的一些根本理论,成为封建正统文学批评的纲领。

主张:①“发乎情,止乎礼义。

”强调文艺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起“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作用,不能超越礼义大防,在批判社会现实时,应委婉地在统治者允许的范围内作客接受的批评。

②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谏上”百姓通过文艺对统治者进行批评,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③六艺说“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雅颂指诗经分类,赋比兴表现方法的分类④情致统一说发展了荀子《乐论》《礼记·乐记》情志结合的思想,比较明确地提出了诗歌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点王充《论衡》提倡真实,反对虚妄。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衡》篇以十数,亦以一言,曰:疾虚妄。

”王逸《离骚经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充分肯定离骚浪漫主义特征,重新确立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曹丕《典论论文》曹丕重要的政治学术著作,中心在于讨论作家才性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①作家才能与问题性质的关系,以七子为代表指出才能各有所偏②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移子弟。

”主张才性一致,性决定才③对文章价值给予从未有过的崇高评价“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④对文学批评态度提出一些很有意义的意见,持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批评文学。

意义:由经学转向玄学时代在文艺思想发展和文学理论批评方面具有重大转折性意义的纲领性文献,宣告经学世待暂时告终,玄学思想为主导的新的文学理论批评时代开始。

文学理论批评开始由侧重外部规律转向研究研究内部规律。

陆机《文赋》第一次全面系统的研究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如何进行艺术构思是《文赋》探讨的重点创作前的准备: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老庄虚静的精神状态,广泛学习前人文章,吸取创作经验。

《文赋》描绘的构思活动情状刘勰《文心雕龙》刘勰,字彦和,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学家,代表作《文心雕龙》刘勰的文学创作论:一、“情以物兴”“物以情观”论文学创作的构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至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文心雕龙·神思》神思活动无远不至,无高不到,不受形骸束缚,超越时间空间,而且整个神思活动中,作家的思维活动始终与客观物象紧密结合“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二、“体性观”文学作品风格体裁与作家才性有关。

“才、气、学、习”“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正,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三、“风骨美”文学审美标准“风清骨峻”作家高尚人格在作品的体现,骨辞统一四、意象“隐秀”五、内容为主,形式为内容服务欣赏评判文学作品的具体方法:“六观论”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关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体裁风格和包含的情理是否互相契合文辞是否充分表达内容在继承革新方面是否有通有变内容是否纯正,形式是否华美,二者安排是否得当客观内容是否与主观情志一致声律是否美钟嵘《诗品》专论五言诗,双星一、物之感人《诗品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祈寒,斯四候之感诸诗也。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文学本质“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外物对诗歌产生影响,不光指自然事物,也包含社会生活二、直寻说自然为最美三、风骨论怨愤为主要内容“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四、滋味说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诗歌滋味浓厚深远源于艺术思维特征综合运用兴、比、赋,文已尽而意有余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兴寄”内容充实,同时注重整体审美形象感兴寄托继承“汉魏风骨”生动传神的形象和声律之美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崇尚清新自然杜甫“为民请命”揭露弊政,表现疾苦《戏为六绝句》指出齐梁有缺点,但要充分吸收“清词丽句”接受有价值的艺术经验,舍弃卑下轻艳的一面殷潘“兴象论”指出六朝偏重辞藻声律,而对审美意象创造不够,主张艺术意象为主,言外之意王昌龄“三境”“三格”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三格生思感思取思皎然《诗式》诗境要“采奇于象外”“池塘生春草”情在词外;“明月照积雪”旨冥句中诗歌意境于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之外,必须使人联想更丰富的象外之奇景白居易,字乐天诗歌理论:一,创作“救济人病,稗补时阙”/“泄导人情,补察时政”二,“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真实性政治性典型性通俗易懂《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为民请命干预现实“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民主性文学创作思想儒家民本敢于面对现实,不惧淫威,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简单化绝对化错误,忽略文学社会功能的广阔,轻视艺术美韩愈,字退之诗歌理论:一、文以明道、注重实用,注重人品与文品一致“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二、“气盛言宜论”《答李书》“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气仁义道德之气充分体现创作个性,然后语言艺术技巧运用得当三、“不平则鸣”民主反抗精神对现实积极干预可以怨不平善鸣者是羁旅草野者司空图,字表圣,唐末,早年济世安民理想,唐王朝覆亡无法力挽狂澜,希望在诗歌中创造淡泊超脱的佛家精神,成为精神寄托,偏重艺术美,探讨意境美学特征,著《二十四诗品》“四外说”“韵外之致”“味外之味”,对钟嵘发展,意境含蓄不尽,意在言外,欣赏以意境表现山水隐逸生活“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境在具体有形的景物描写之外,还能借象征暗示创造一个无形虚幻的存在于人想象中的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二十四诗品》品指指艺术境界“品格”不同风貌的诗歌境界欧阳修“穷而后工”政治上处于逆境的文人往往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创作出有充实内容深刻思想的文学作品,创作必须从狭隘的个人圈子走出来,联系社会的荣衰国家的兴亡梅尧臣“平澹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思想:一、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知之深善于能二、论艺术构思“虚静”、“物化”、“妙观逸想”对物了然于心,意在笔先三、形象塑造“随物赋形”和生动“传神”符合本身内在特点,尊重内在规律,顺其自然,描绘真实状态,把握“形”,表现“常理”四、“无法之法”自然之法任其自然而不违背艺术创作规律五、平淡的艺术境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严羽《沧浪诗话》古代最重要的诗话著作,有系统理论,提倡以禅喻诗,强调“别材”、“别趣”,以“妙语”、“兴趣”为中心,师法盛唐诗学,涉及美学重大理论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