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饲料卫生与安全:饲料在转化为畜产品过程中对动物健康及正常生长,畜产品食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真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等特性的概括。
2.饲料质量管理:医保城和提高饲料产品质量为目标的管理。
3.霉菌:菌丝体发达而又不形成较大小实体的一部分真菌的俗称。
4.霉菌毒素:霉菌在成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的二级代谢产物,此外还包括某些霉菌是磁疗成分转变而形成的有毒物质。
5.ZEA(玉米赤霉烯酮):又称F-2毒素,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产生的2,4-二羟基苯甲酸内酯类化合物,主要发生在阴凉潮湿地,具有潜在雌激素作用。
6.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又称致呕毒素,属于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7.金属毒物:在机体某些器官蓄积,不会分解,会引起动物急性慢性中毒,有的还具有致癌,致突变作用,排除后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威胁。
8.农药残留:农药使用后残存于动植物体,农副产品环境中农药原药,有毒代谢物,降解转化产物,反应杂质的总称。
9.农药残效:农药除了在使用时候直接作用于兽虫,病菌等发挥药效外,在环境中消失或降解前仍旧具有杀虫,杀菌的效果。
10.农药残毒:人,动物在长期摄入换农药残留食品,饲料而造成的中毒反应。
11.农药:用于防治危害农作物及农副产品的病虫害,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药物总称。
12.蛋白质抑制因子:能和蛋白酶的必须集团发生反应,从而抑制蛋白酶与底物结合,是蛋白酶活力下降甚至丧失的一类物质。
13.抗营养因子:植物磁疗本身含有的或代谢产生的并且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利用产生不利影响及是动物产生不良生理反应的物质。
14.植物应激素:非免疫球蛋白本质的蛋白质或糖蛋白,他特异性识别并可逆结合复杂汤复合物中的糖链,不改变所结合糖基共价键,具有聚集的红细胞,淋巴细胞,真菌,细胞原生质体及促进淋巴细胞转化作用,广泛存在于植物。
15.单宁:鞣酸,鞣质,一类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的多元分类聚合物。
16.非淀粉多糖:植物组织中除了点分外多有碳水化合物的总称,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组成。
17.抗原蛋白:又名致过敏蛋白质,致敏因子,大多数豆类果实中含有的又一种被动物摄入后能改变提携免疫功能,引起肠道致敏反应的大分子蛋白或糖蛋白。
18.肠气因子:引起动物胃肠胀气的某些豆类子实中含有的一些低聚糖,指棉籽糖,水苏糖19.游离棉酚:其分子结构中的活性基因违背其他物质封闭的棉酚,对动物具有毒性。
20.结合棉酚:游离棉酚与磷,氨基酸,磷脂等物质相互作而形成的化合物,无毒性。
21.抗维生素因子:一类化学结构云偶中维生素相似,影响动物对该种维生素的吸收或破坏某种维生素,降低其生物学活性物质。
22.生氰物质:能在体内合成生氰化合物,经水解后释放氢氰酸的植物。
23.光敏物质:一些饲料,节省至武汉的特殊物质,家畜采食后经过光照会在皮肤无色素部位发生以红斑皮炎为主要特征的中毒症状,并可能出现全身症状的特殊物质。
24.疯牛病(BSE):又称致牛海绵状脑病,是由患痒病羊的废弃物制成的肉骨粉饲喂牛所致,此病原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而是一种异常蛋白。
25.GMP :良好作业(生产)规范,是一种注重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安全卫生的子中兴管理制度。
是通过对生产过剩中的各个环节,各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具体技术要求和质量监控措施而形成的质量控制体系。
26.:HACCP:危险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一个以预防影响产品安全危害为基础的产品安全生产,质量保证的控制体系。
27.ISO9000系列标准:国防标准化组织(ISO)所指定的关于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一系列国际化标准。
28.饲料卫生标准:对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及有害微生物以法律形式做出东依规定是饲料噶贵体系的组成部分。
29.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畜禽,水产学动物饲料的重要原谅,局蛋白质含量丰富及生物学价值高等特点,被饲料生产企业和广大养殖者广泛利用。
30.饲料标签:以文字图形,符号等说明饲料的饲料添加剂等产品的质量,数量,特性,使用方式和其他内容物的一种信息载体是饲料生产者对产品质量信誉做出的一种承诺。
31.饲料卫生与安全质量评定:经常或根据特殊需要确定饲料中是否存在有害因素并阐述其性质,来源,作用,危害,做出饲料可否使用等结论。
32.非致病性细菌:假单胞菌属链球菌属芽孢杆菌33.致病性细菌:沙门菌大肠杆菌肉毒杆菌肉毒梭菌葡萄球菌34.细菌菌相:指共存于饲料中的细菌种类和相对数量的构成35.细菌数量:单位重量饲料的细菌含量。
两种表示方法,菌落总数细菌总数一细菌污染危害1.引起饲料腐败变质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肪酸败,碳水化合物分解为低级产物2.对动物的危害导致动物发生疾病,中毒3.细菌污染饲料对人类的危害引发人类食源性感染二污染控制1.严格检测饲料原料,禁止使用被污染的原料,选择优质原料进行生产和加工2.保持原料新鲜3.掌握正确的加工方法4.利用畜禽人类付加工饲料须经高温干燥或发酵5.保证良好的仓储条件6.添加防腐剂7.严格执行国家饲料卫生标准三影响霉菌繁殖的因素1.温度大多数霉菌25-30摄氏度2.饲料中水分含量和环境中的相对温度水分:17%-18%3.氧气大多数真菌是严格的好养菌4.其他因素基质酸碱度,储存等四霉变饲料的危害1.饲料变质,降低饲料营养价值和适口性2.产生对畜禽有害的代谢产物,导致畜禽的急慢性中毒3.残留于畜禽肌肉,内脏或乳中的霉菌毒素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造成对人危害五饲料霉变的控制(一)物理防霉法1.严格控制饲料和原料的水分含量2.改善饲料储存运输条件3.选畜和培养抗霉菌饲料作物品种4.选择适当的种植和收获方法5.应用辐射技术(二)化学防霉法添加防腐剂(三)微生物防霉法用微生物的生物转化作用降解霉菌毒素的毒性(四)综合法(五)严格执行饲料卫生标准霉菌毒素的种类:曲霉毒素镰刀菌毒素青霉毒素其他毒素六影响其产生因素1、温度多数25-30 2 、水分和相对湿度17%-18% 3、氧气 4 、营七霉菌毒素危害1.影响动物生产性能适口性降低,营养物质遭到破坏,采食量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干扰体内营养物质代谢体内损害肝肾等器官2.影响动物的繁殖性能3.干扰和抑制动物免疫系统降低T B 淋巴细胞活性4.导致动物癌变死亡5.霉菌毒素在动物的残留动物性产品的污染一黄曲霉毒素的特点毒性强,是一类以二呋喃环和香豆素作为基本结构衍生物,四种基本AFT(AFB1 AFB2 AFG1 AFG2)为主要指标。
难溶于水,课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但不溶于石油醚乙醚和己烷,加热到268-300才裂解,可被强酸碱,氧化剂分解,弱碱,在酸性条件下可发生逆转(二)黄曲霉的毒性与中毒机制1、毒性;幼龄营养不良动物敏感性强特别雄性动物雏鸭>雏火鸡>雏鸡,仔猪>犊牛>肥育猪>成年牛>绵羊毒性大小;AFB1>AFM1>AFG1>AFB2>AFG2中毒表现1、损害肝脏:AFT为肝毒素引起肝变,表现:肝细胞变性,肝小叶中心坏死,胆囊水肿,胆小管增生,抑制磷脂胆固醇合成,使脂肪在肝脏中沉积,导致肝肥大2、抑制动物免疫系统:抑制体内RNA聚合酶3、致癌性、致突变性、致畸性四黄曲霉毒素的控制与安全措施(一)防止饲料霉变(二)限制黄曲霉毒素在饲料中的允许量(三)黄曲霉毒素脱毒(四)动物治疗镰刀菌毒素(一)T-2毒素由镰刀菌属多种真菌产生的毒素(二)脱氧雪腐镰刀菌属烯醇,又称呕吐素二、玉米赤霉烯酮又称T-2毒素三、丁烯酸内酯青霉毒素展青霉毒素、橘青霉素、黄绿青霉素饲料非生物性污染及控制(一)二噁英污染途径1、动物产品作为饲料污染2、工业油脂污染(二)二噁英危害与控制有毒元素一、有毒元素的污染来源1环境中有毒元素含量高2、工业三废的排放3、农业生产活动所造成的污染4、生产过程污染及人为添加二、影响有毒元素毒性的因素1.有毒元素浓度2、有毒元素的化学形式3、日粮的营养成分4、有毒元素之间的相互作三几种有毒元素的毒性特点1、镉干扰锌、铜、铁在体内的吸收与代谢而产生毒作用,可引起动物贫血。
对雄性生殖系统有明显毒害作用,抑制雌性动物排卵,引起暂时不育2、铅损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肾脏,对神经系统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发生紊乱3、砷致癌物4、汞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5、氟它与血液中的钙结合形成难容的氟化钙,导致钙的代谢障碍四有毒元素的预防措施1、加强农用化学物质的管理2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3 减少有毒元素向植物体内的转移4 限制使用含铅镉等有毒元素的饲料加工工具、管道、和包装材料5 加强对有毒元素的监控6 预防饲料中有毒元素对机体的危害饲料农药污染及控制一概念1 农药残留;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动植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农药原药,有毒代谢物,降解转化产物和反应杂质的总称2 农药残效;农药除在使用时直接作用于害虫,病菌等发挥药效外,其在环境中消失或降解前,仍具有杀虫、杀菌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农药残效3 农药残毒;指人和动物长期摄入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或饲料而造成的中毒反应,包括农药本身及其衍生物、代谢产物、降解产物以及其在环境、食品、饲料中的其他反应物的毒性二饲料农药污染的途径1、农田施用农药对植物的直接污染2、植物从污染的环境中吸收农药3、动物性饲料中的农药残留4、其他来源(1)粮库或饲料库内使用农药防治害虫(2)饲料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3)含有农药的工业废水废气未经处理随意排放,污染农作物和牧草(4)事故性污染三、饲料农药污染的控制1、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尤其是遵守关于安全施药间隔期的规定2、提高用药科学性,减少农药使用量3、制定饲料中农药允许残留量标准,加强对饲料中农药残留的监测与遗留管理4、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饲料脂肪酸败的原因:1、温度与湿度2、油脂含量和种类3、金属元素4、空气中的氧和过氧化物5、光照蛋白酶抑制因子:是指能和蛋白酶的必需基团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抑制蛋白酶与底物结合,使蛋白酶的活力下降甚至丧失的一类物质其抗营养作用:降低蛋白质利用率植物凝集素:又称凝集素、红细胞凝集素或植物血凝素,是指非免疫球蛋白本质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它能够特异性识别并可结合复杂糖复合物中的糖链而不改变所结合糖基的共价键结构植物凝集素的抗营养作用:①作为抗原,引起机体对其产生免疫反应②降低动物采食量③增加体内糖、脂肪、蛋白质分解代谢④大量摄入引起消化水平下降单宁:又称为鞣酸或鞣质,是一类分子质量较大,结构复杂的多元酚类聚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单宁的抗营养作用:①影响适口性,降低采食量②降低营养物质的消化率③造成胃肠道的损伤④对反刍动物的作用:双重作用①降低粗纤维消化率②起蛋白质保护剂作用非淀粉多糖:是植物组织中除淀粉外所有的碳水化合物的总称,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组成非淀粉多糖的抗营养作用:①具有高度粘稠性,能阻碍营养物质被消化酶消化②影响肠道微生物③影响生理物质活性④影响消化道粘道膜生理形态和功能⑤其他方面影响饲料抗原蛋白:也称为致过敏蛋白质、致敏因子,是指大多数豆类子实中含有的一种大分子蛋白质或糖蛋白,被动物摄入后能改变体液免疫功能,引起肠道致敏反应饲料抗原蛋白的抗营养作用:引起仔猪、犊牛过敏反应,导致腹泻胀气因子:是指能引起动物胃肠胀气的某些豆类子实中含有的一些低聚糖,主要是棉子糖、水苏糖胀气因子的抗营养作用:①大豆胀气因子对日粮能量利用率几养分消化率的影响(降低主观消化率)②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③对肠道PH和食糜排空密度的影响(PH降低速度增快,影响吸收)植酸: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是植物子实中肌醇和磷酸的基本储存形成植酸的抗营养作用:①降低矿物元素的利用率②降低蛋白质消化率③降低消化酶活性抗维生素因子:是一类化学结构与某种维生素相似,能影响动物对该种维生素的吸收甚至破坏某种维生素而降低其生物学活性的物质饲料抗营养因子的钝化或消除:一、物理钝化技术(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1、热处理钝化(抗维生素因子):①湿热钝化②干热钝化③挤压膨化钝化(大豆抗原蛋白)2、其他物理钝化技术:①水浸泡处理(非淀粉多糖)②高频微波电磁场处理③低频超声波处理④辐射处理技术二、化学钝化技术(植酸、单宁)三、生物钝化技术1、应用酶制剂钝化饲料抗营养因子2、发芽对饲料抗营养因子的钝化3、育种技术一、饲料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一)体外转化:1.青绿饲料长时间高温堆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