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动物类中药细目一动物类中药的概述要点一药用动物的分类和植物界一样,动物界也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如门、纲、目、科、属、种,而以种为分类的基本单位。
在动物分类系统中与药用动物有关的有10门,它们是(由低等到高等):原生动物门;多孔动物门又称海绵动物门,药用动物如脆针海绵;腔肠动物门,药用动物如海蜇、珊瑚等;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药用动物如蚯蚓、水蛭等;软体动物门,药用动物如石决明、牡蛎、乌贼等;节肢动物门,药用动物如东亚钳蝎、蜈蚣、地鳖、南方大斑蝥等;棘皮动物门,药用动物如海参、海胆;脊索动物门,药用动物如海马、蟾蜍、乌梢蛇、黑熊、梅花鹿、林麝、牛等。
中药药用种类较多的有脊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其次是环节动物门和棘皮动物门。
要点二动物类中药的分类按药用部位分类的常用动物类中药如:细目二动物类中药的鉴定要点一性状鉴别气:如麝香的特异香气。
味:如蜂蜜的纯正甜味,熊胆味苦回甜有清凉感等。
手试法:如毛壳麝香手捏有弹性。
手搓法:麝香仁以水润湿,手搓能成团,轻揉即散,不应粘手、染手、顶指或结块。
水试法:(1)如蛤蟆油以水浸泡可膨胀10~15倍。
而伪品在7倍以下;(2)熊胆仁投于水杯中,即在水面旋转并呈现黄线下沉而不扩散;(3)牛黄水液可使指甲染黄习称“挂甲”。
火试法:如麝香仁撒于炽热坩埚中灼烧。
初则迸裂,随即熔化膨胀起泡,浓香四溢,灰化后呈白色灰烬,无毛、肉焦臭,无火焰或火星。
要点二显微鉴别对于动物类中药,尤其是贵重或破碎的药材,除进行性状鉴别外,常应用显微鉴别其真伪。
在进行显微鉴别时,常需根据不同的鉴别对象,制作显微片,包括粉末片、动物的组织切片和磨片(贝壳类、角类、骨类、珍珠等)等。
要点三理化鉴别薄层色谱法在动物类中药的真实性鉴别中应用亦十分广泛,如熊胆、牛黄、蟾酥、斑蝥等的鉴别。
用红外光谱法对54种动物药进行的鉴别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动物药材鉴别特征明显,稳定性、重现性均好。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熊胆等多种动物胆汁进行鉴别。
发现也存在差异。
用差热分析技术成功地鉴别了天然牛黄和人工牛黄,鳖甲、龟甲与其伪品,迅猛发展的分子生物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已被用于龟甲、鳖甲、蛇类中药等的鉴定。
细目三常用动物类中药来源续表主产地(7种)采收加工(3种)1.蟾酥夏、秋季捕捉,洗净泥土,晾干用特制的铜镊子夹压耳后腺及皮肤腺挤出白色浆液,或用牛角刮刀刮取收集白色浆液贮于磁容器中(忌用铁器,以免变黑),滤去杂质取纯浆放入圆模型中晒干或晾干,即“团蟾酥”,河北、山东多用此法加工如涂于箬竹叶或玻璃板上晒干或阴干,干后自行翘起,即为“片蟾酥”2.鹿茸鹿的生长年龄约为20年,以3~6年所生的茸最佳。
分锯茸和砍茸两种方法。
(1)锯茸:一般从三龄鹿开始锯茸,二杠茸每年可采收2次第1次在清明后,既脱盘后45~50天(头茬茸),锯后50~60天(立秋前后)采第二次(二茬茸)三岔茸则采1次,约在7月下旬(2)砍茸:将鹿头砍下,再将茸连脑盖骨锯下,刮净残肉绷紧脑皮,进行烫炸,晾干。
此法仅用于老鹿、病鹿。
3.麝香野生的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猎获后,立即割取香囊,阴干,将毛剪短,习称“毛壳麝香”(整麝香)剖开香囊,除去囊壳,取囊中分泌物,习称“麝香仁”饲养三龄以上的麝定期用特制掏针从囊孔掏取香囊中分泌物阴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即得麝香仁性状鉴别(27种)1.地龙(1)广地龙:呈长条状薄片,弯曲,边缘略卷全体有多数明显的环节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浅黄棕色;第14~16环节为生殖环带,习称“白颈”,较光亮体前端稍尖,尾端钝圆,刚毛圈粗糙而硬,色稍浅雄生殖孔在第18节腹侧刚毛圈一小孔突上外缘有数环绕的浅皮褶,内侧刚毛圈隆起前面两边有横排(一摊或两排)小乳突,每边10~20个不等受精囊孔2对,位于7/8~8/9节间一椭圆形突起上,约占节周5/11体轻,略呈革质,不易折断气腥,味微咸(2)沪地龙: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黄褐色,腹部浅黄棕色受精囊孔3对,在6/7~8/9节间;第14~16节为生殖带,较光亮第18节有一对雄生殖孔。
通俗环毛蚓的雄交配腔能全部翻出,呈花菜状或阴茎状威廉环毛蚓的雄交配腔孔呈纵向裂缝状栉盲环毛蚓的雄生殖孔内侧有1或多个小乳突2.水蛭(1)蚂蟥:呈扁平纺锤形,有多数环节前端略尖,后端钝圆,两端各具1吸盘,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较大背部黑褐色或黑棕色,稍隆起用水浸后,可见黑色斑点排成5条纵纹腹面平坦,腹面及体两侧均呈棕黄色质脆,易折断,断面胶质样,有光泽气微腥(2)水蛭:呈扁长圆柱形,体多弯曲扭转黑棕色。
断面不平坦,无光泽(3)柳叶蚂蟥:因加工时拉长,呈长条形而扁两端稍细,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圆大背腹两面均呈黑棕色折断面不平坦,无光泽3.石决明4.珍珠呈类球形、卵圆形、长圆形、棒状或不规则形表面类白色、浅粉红色、浅蓝色或浅黄绿色半透明,光滑或微有凹凸,具特有的彩色光泽质地坚硬,破碎面可见层纹无臭,味淡天然珍珠形较圆,表面多平滑细腻,洁白如玉,内外一色淡水养殖的珍珠外形不规则,比天然品颗粒大多为长粒状,大多数带有瘤结,光泽弱,断面中央有异物5.牡蛎(1)长牡蛎:长而厚,呈长片状,背腹缘几平行,右壳较小,鳞片坚厚,层状或层纹状排列壳外面平坦或具数个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内面瓷白色,壳顶二侧无小齿。
左壳凹陷很深,鳞片较右壳粗大,壳顶附着面小质硬,断面层状,洁白、无臭,味微咸(2)大连湾牡蛎:呈类三角形,背腹缘呈“八”字形,右壳外面淡黄色间有紫色条纹或斑点,具疏松的同心鳞片,鳞片起伏成波浪状,内面白色左壳同心鳞片坚厚,自壳顶部放射肋数个,明显内面凹下基盒状,铰合面小(3)近江牡蛎: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等毛右壳较左壳小,右壳外面稍不平有灰、紫、棕、黄等色,环生同心鳞片,幼体者鳞片薄而脆多年生长后鳞片层层相叠,内面白色边缘有时淡紫色。
左壳较右壳坚硬,厚大6.海螵蛸(1)无针乌贼:呈扁长椭圆形,中间厚,边缘薄背面有磁白色脊状隆起,两侧略显微红色,有不甚明显的细小疣点腹面白色,自尾端到中部有细密波状横层纹角质缘半透明,尾部较宽平,无骨针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粉质,显疏松层纹气微腥,味微咸。
(2)金乌贼:背面疣点明显,略呈层状排列腹面的细密波状横层纹占全体大部分,中间有纵向浅槽尾部角质缘渐宽,向腹面翘起,末端有一骨针,多已断落7.全蝎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皱缩弯曲头胸部呈绿褐色,前端可见1对短小的螯肢和1对较长大的钳状脚须,形似蟹鳌背面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对,均为7节,末端各具2爪钩前腹部具7环节,第7节色深,背甲上有5条隆脊线,背呈绿褐色,后腹部棕黄色,6节,节上均有纵沟末节有锐钩状毒刺,毒刺下方无距质脆易断,前腹部折断后;内有黑色或棕黄色物质,后腹部折断中空气微腥,味咸8.蜈蚣呈扁平长条形,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一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9.土鳖虫(1)地鳖:呈扁平卵圆形,前端较窄后部较宽,背部隆起,边缘较薄背面紫褐色,具光泽,无翅头部较小,有丝状触角1对,常脱落胸部有足3对,具细毛和刺。
腹部有横环节质松脆,易碎,气腥臭,味微咸(2)冀地鳖:呈长椭圆形背面黑棕色,通常在边缘带有淡黄褐色斑块及黑色小点10.桑螵蛸(1)团螵蛸(又称软螵蛸):略呈半圆柱形或半圆形,由多层膜状薄片叠成表面浅黄褐色,上面有一条不明显的带状隆起,底面平坦或有凹沟体轻,质松而韧横断面可见外层海绵状,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室内各有一细小椭圆形卵,深棕色,有光泽气微腥,味淡或微咸(2)长螵蛸(又称硬螵蛸):略呈长条形,一端较细表面灰黄色,上面带状隆起明显,带的两侧各有1条暗棕色浅沟及斜向纹理底面平坦或凹入质硬而脆(3)黑螵蛸:略呈平行四边形表面灰褐色,上面带状隆起明显两侧有斜向纹理,近尾端微向上翘。
底面有一凹沟质硬而韧11.斑蝥(1)南方大斑蝥:呈长圆形头及口器向下垂,有较大的复眼及触角各1对背部具革质鞘翅1对,黑色,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2片胸腹部乌黑色,胸部有足3对,气特异而臭,刺激性强,不宜口尝(2)黄黑小斑蝥:较小,长1~1.5cm。
完整的触角末节基部与前节等宽12.僵蚕呈类圆柱形,多弯曲皱缩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头部较圆,黄棕色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歧分支状腹面有足8对,质硬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棕色或黑色有光泽,内有4个丝腺环,呈亮圈状气微腥,味微咸13.蜂蜜为浓稠液体,白色至淡黄色或橘黄色至黄褐色半透明,带光泽,久置或遇冷渐有白色颗粒状结晶(葡萄糖)析出气芳香,味极甜14.海马(1)线纹海马:全体呈扁长条形而弯曲表面黄白色。
头略似马头,口小,无牙,两眼深陷尾部四棱形,渐细卷曲体上有瓦楞形的节纹,习称“马头、蛇尾、瓦楞身”体轻,骨质,坚硬。
气微腥,味微咸(2)刺海马:体长15~20cm,黄白色,头部及体环节间的棘细而尖(3)大海马:体长20~3Ocm,黑褐色。
头部及体侧有细小、暗黑色斑点(4)三斑海马:体长10~18cm,黄褐色或黑褐色,体侧背部第1、4、7节的短棘基部各有1黑斑(5)小海马:体形小,长7~10cm。
黑褐色。
节纹及短棘均细小15.蟾酥(1)团蟾酥:呈扁圆形团块或饼状,表面平滑,棕褐色、红棕色或紫黑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棕褐色或红棕色,角质状,微有光泽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舌感,粉末嗅之作嚏(2)片蟾酥:呈不规则片状,大小不一一面较粗糙,另面较光滑涂于箬竹叶上的,一面可见叶脉的纵条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红棕色,半透明。
余同团蟾酥16.龟甲背甲及腹甲由甲桥相连,背甲稍长于腹甲,与腹甲常分离背甲呈长椭圆形拱状,前部略窄于后部,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色,有脊棱3条;肋盾两侧对称,各有4块;腹甲呈板片状,近长方椭圆形,由12块盾片(腹鳞甲)嵌合而成外表面淡黄棕色至棕黑色,内表面黄白至灰白色。
“血板”不脱皮“烫板”色稍深,有脱皮的痕迹后端具三角形缺刻两侧均有呈翼状向斜上方弯曲的甲桥(墙板)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17.蛤蚧呈扁平状,头略呈扁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无眼睑口内密生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形大齿。
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背部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进口蛤蚧为橙红色,斑点多且明显)散在或密集成不显著的斑纹全体密布类圆形微有光泽的细鳞,四足均具5趾,趾间仅具蹼迹,除第一趾外,均具爪,趾底面具吸盘尾细长而坚实,微显骨节,有6~7个不甚明显的银灰色环带质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