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污水管网水力计算
一、不计算管段的设计
在设计计算中,应首先考虑“不计算管段”。
按规范规定,在街区和厂区内最小管径为200mm,在街道下的最小管径为300mm,通过水力分析表明,当设计污水流量小于一定值时,已经没有管径选择的余地,可以不通过计算直接采用最小管径,在平坦地区还可以直接采用相应的最小设计坡度。
=O.014时,对于街区和厂区内最小管通过计算可知,当管道粗糙系数为n
M
径200mm,最小设计坡度为4‰,当设计流量小于9.19L/s时,可以直接采用最小管径;对于街道下的最小管径300mm,最小设计坡度为3‰,当设计流量小于
14.63L/s时,可以直接采用最小管径。
二、坡度较大地区管段的设计
当管段敷设地点有一定的地形坡度可以利用时,管道可以沿着地面坡度敷设。
其特点是,管段一般会具有比较大的流速,满足规范要求的最小流速一般不成问题,在选择管段直径时主要考虑满足最大充满度要求的问题,也就是说要选用满足最大充满度要求的最小直径,在同样满足最大充满度要求的情况下,选择较大的管径是没有经济意义的。
已知L = 190 m,Q = 66 L/s,I = 0.008(上端地面高程44.50 m,下端地面高程42.98 m),上游管段D=400 mm,h/D = 0.61,其下端管底高程为43.40 m,覆土厚度0.7 m。
求:管径与管底高程。
解(法一、二):本例特点是地面坡度充分,偏大。
上游管段下端覆土厚度已为最小容
径可以较上游小l或2级。
下面计算管底高程。
D = 350 mm,Q = 66 L/s,I = 0.008时查图得h/D = 0.53,v ≈ 1.28 m /s,合格。
采用管底平接(为什么?)
设计管段上端管底高程 = 上游管段下端管底高程 = 43.40(m)
设计管段下端管底高程 = 设计管段上端管底高程43.40 - 设计管段降落量190×0.008 = 41.88(m)
(5)如果采用地面坡度作为管道设计坡度时,设计流速超过最大流速,这时管道设计坡度必需减少,并且设计管段上端窨井应采用跌水井。
解(法三)
(1)i=I=0.008
(2)已知q、i、h/D 求计算管径D,并确定标准管径
(3)已知q、i、标准D求h/D、v
三、平坦或反坡地区管段设计
根据水力分析可知,在一定的设计流量下,采用较大的管径可以降低坡度要求,但当管径大到一定值时,管内流速将小于规范要求的最小流速,管径再加大时,为满足最小流速要求必须加大水力坡度,显然是不经济的。
通过计算可以列出不同设计流量范围内的最大管径供设计参考。
五、注意问题
<实例>
一、由地形图量得或实测 二、由管段设计流量表抄写 三、由地形图量得
四、地面坡度=管段长度
管段上下端地面高差
,作为管段坡度设计的依据。
五、确定管段设计参数(q 、 v 、 I 、 h/D 、 D)
1.已知5个参数中的任意3个求另外2个。
5个参数q 、v 、i 、h/D 、D 相互制
约(21
322132)/,()/,(1,.)/,(1D h D R D h D A n q I D h D R n v m
m ==),存在一个试算过程。
2.要尽量降低管道敷设坡度,以减少埋深。
3.下游管段比上游管段的管径大1-2级(一级为50)或相等; 4.随着流量的增加,下游管段的流速比上游管段的流速也要增加;
六 :水深D
h
D h ∙=
七、进行管段衔接:
(1)经分析确定节点1点为控制点,埋深为2.00m ,由此确定1-2管段上端的埋深为2m 。
再由此填写本栏1-2管段其它的相关数据;
(2)1-2管段与2-3管段采用管顶平接,由此确定2-3管段上端的管底标高83.82,再由此确定本栏2-3管段其它数据;
(3)2-3管段与3-4管段采用水面平接,由此确定3-4管段上端的水面标高83.302,再由此确定本栏3-4管段其它数据;
(4)3-4管段与4-5管段采用管顶平接,由此确定4-5管段上端的管底标高82.590,再由此确定本栏4-5管段其它数据;。
(5)4-5管段与5-6管段采用水面平接,由此确定5-6管段上端的水面标高82.294,再由此确定本栏5-6管段其它数据;
(6)5-6管段与6-7管段采用管顶平接,由此确定6-7管段上端的管底标高81.42,再由此确定本栏6-7管段其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