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四川省泸州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202011040935模拟)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8.0分)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正确叙述是()A. 丰富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B.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一定会增加D. 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 内环境即细胞内的环境B. 只依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就能维持血浆pH的稳定C.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类似于海水,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D.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仅与Na+有关3.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B.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C. 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D.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4.下列关于赤霉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赤霉素通过直接参与细胞代谢来促进细胞分裂B. 在植物体内,赤霉素等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组控制C. 高等植物的赤霉素能促进成熟细胞纵向伸长和节间细胞伸长D. 赤霉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等5.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和丰富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A. 统计某时刻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时需多次计数取平均值B. 调査某地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C. 标记的仓鼠难以被再次捕捉会导致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D. 随机扫取表层土样可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B. 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C. 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D. 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2.0分)7.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____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说明已产生了______。
(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理由是______。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8.吗啡是一种镇痛药,其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峰值(动作电位的最大值)及传导速率的影响是镇痛效应的重要机制。
回答下列问题:(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外界刺激时处于静息状态,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当其受到一定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部位的膜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
(2)用具有生物活性的大鼠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进行相关实验,其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为保证大鼠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生物活性,实验中需将大鼠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置于类似于____(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液体环境中。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_______,根据高中所学内容推测,吗啡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神经递质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不会持续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多地结合当地实际,把食用菌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农民通过种植食用菌和增加养殖业脱贫,建成了很多食用菌基地、养殖场和大型沼气池,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请回答下列问题:(1)某地在发展此生态农业时,食用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
调整结构后的生态系统,能够使能量更有效地被人们利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部分家禽养殖户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了家禽的产蛋率,该过程中光刺激传递的信息属于___________信息。
由此说明,信息传递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某些农户开始发展生态果园模式(如下图)。
①若该生态系统中,家禽的能量4/5来自杂草,1/5来自害虫,那么家禽增重1kg,至少需要消耗___________kg生产者。
②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碳元素在该生物群落内部以___________形式传递。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分)10.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芹菜幼苗进行了相关探究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A B C D2,4—D溶液浓度a b c D平均株高20 29 35 16(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第一步:配制浓度为a、b、c的3组2,4—D溶液浓度,浓度大小关系为a>b>c;第二步:选取株高、长势等相同的芹菜幼苗若干,均分为4组,编号为A、B、C、D;第三步:分别用等量适量的________喷洒A、B、C3组芹菜幼苗,用________喷洒D组芹菜幼苗;第四步: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测量并记录每株芹菜幼苗的________,对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讨论:该实验结果能否说明高浓度的2,4—D溶液具有抑制生长的作用?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11.某同学为研究甲状腺的功能,提出以下实验思路:①将若干只未成年小鼠均分为两组:甲组:不切除甲状腺(假手术)乙组:切除甲状腺②实验开始时和实验中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耗氧量和体长,并记录。
③对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要求与说明:假手术指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耗氧量用单位时间内氧气消耗量表示;实验持续时间合适;实验条件均适宜)请回答:(1)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测实验结果(在以下坐标系中用耗氧量和体长变化的示意曲线表示)(3)分析与讨论①用耗氧量作为检测指标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切除甲状腺后,小鼠体长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与解析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特征及群落的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种群特征和群落特征的区别,区分水分结构和垂直结构的区别。
A.丰富度是群落的重要特征,A错误;B.群落的物种的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正确;C.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一般增加,但是也有丰富度减少的演替,C错误;D.竹林中,竹子有高有矮,若这些竹子属于同一个物种,则该结构属于种群的特征,不属于群落特征,D错误。
故选B。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知识,熟知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等是解题关键。
A.人体内环境是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等,A错误;B.只依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还不能维持血浆pH的稳定,还需要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B错误;C.人体内的细胞外液类似于海水,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C正确;D.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Na+有关,D错误。
故选C。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准确识记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A正确;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B正确;C.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C错误;D.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产生,如淋巴因子和抗体,或其他细胞产生,如溶菌酶,D正确。
故选C。
4.答案:A解析:解:A、激素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A错误;B、在植物体内,赤霉素等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组控制,B正确;C、高等植物的赤霉素能促进成熟细胞纵向伸长和节间细胞伸长,C正确;D、赤霉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等,D正确。
故选:A。
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植物体内五大类激素产生的部位、功能及相关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调查的相关实验,熟记并理解相关的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
A.为了减少实验误差,统计某时刻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时需多次计数取平均值,A正确;B.调査某地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B正确;C.运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之积÷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如果标记的仓鼠难以被再次捕捉会使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所以会导致统计结果比实际值偏大,C正确;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是随机选取表层以下的土样调查,D错误。
故选D。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有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A正确;B.物质流是可以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流动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B正确;C.一个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但人类可利用的能量不一定越少,因为人类可以从各个营养级获得能量,C错误;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7.答案:地理隔离;生殖隔离;没有;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自然选择解析:解:(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地理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这说明种群b和c已产生了生殖隔离,不是一个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