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梳理
一、概念: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
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
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
;在一句之内语气停
(dòu)。
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考题,主要有选择题和主观题
两种题型。
选择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选择正确的,一类是选择错
误(或不正确)的。
主观题类型主要是用“/”直接划分节奏。
二、断句的基本方法:
首先: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
容易发生错断。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
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
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
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口诀:
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这是一首文言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的口诀。
下面详细解说
这一口诀,以便于大家灵活运用。
(一)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划一划二不划三”意思是说在一句文言句子中,停顿一
二次是常事,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就很少了,即使是要停顿
三次或三次以上,做题时,也可以省去可划可不划的地方。
(二)主谓动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
充当。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
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
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
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
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1:余/闻之也久
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
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
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比如“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两题,找到动词“亡”“入”
“将”“归”“贺”,根据语法知识,仔细分析,便不会将“入”之后“吊”。
,将“将……而归”误断为“归人”
的处所“胡”断为“胡人”
通常情况下,文言句子的结构与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
似,都是由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等成分构成,朗读时主
谓之间、动宾之间、中心词与补语之间要停顿。
例2: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不复有”谓语,“言欧公者”宾语,停顿两次。
“后生”主语,
例3:苟全∕性命∕于乱世
“于乱世”是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
(三)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
重要的标志。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
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
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
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
一般要断开。
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例4:如“夫/战,勇气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国,难
测也,惧有伏焉”等。
例5:盖/ 竹柏影也“盖”句首发语词,表示引出议论。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例6:然则/何时而乐耶?
例7:故∕为之说
“故”表示总结性词语,翻译成所以、因此等。
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其它的词——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
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例8:禁愈严∕而传愈多
“而”表示转折,翻译成可是、但是等。
前后语意发生转
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
(四)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要分开读;名词活用作
状语的这个“活用词”之前要停顿。
例9:可/以一战
,意思是“可“可以”
,古代是表示两个单音节词:“可”+“以”
以凭借(这一点)”,而现代汉语表示一个词,“允许”的意思。
例10: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
(五)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古代汉语常有省略句式,在省略之处停顿准保没错,有
些语气词用在句子中,表示提示或舒缓语气,在这个词的后
面停顿合情合理。
例11:一日/与棐论文/及坡
“一日”后面省略了“欧阳公”字。
因此要留心文言句式特点,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
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
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
完整。
例1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
、“三”后省略谓)
语“鼓”
例1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之高”是定语后置)例1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是介词,后省略宾
,代桃源村人)
语“之”
例15、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应调整为“有何陋?”)
例1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是状语后置)例1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在句中是“……的原因”之意,是固定结构;“也”表判断语气,“此……也”是判断句)
例18、帝/感/其诚(“感”具有被动意义,“被……所感动”)
例19:余闻之也/久矣
语气词“也”表示提示,让读者换一口气来读。
例20:悍吏之/来吾乡
“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结构助词,表示舒缓语气。
(六)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古代汉语有很多表示人名、地名、年号名、官职名等的
词语,我们要加以分辨,在这些专有名词的中间是决不能停
顿的。
例21:士大夫/不能诵坡诗
“士大夫”是专有名词,中间是决不能停顿的。
除此之外,再给大家补充几点:
1.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
、“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云”
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
找出了
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
意思,从而正确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