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二、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汉唐——西域· 佛教 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是在汉唐期间,尤以汉代 和唐代为盛。汉代和唐代吸纳的外来文化,从地域来 说,主要是西域(即中亚和西亚)以及南亚次大陆, 季羡林先生的《西域文化》对此有详细的描述。从内 容上来说,主要是佛教哲学。
三、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明万历至今——西方科技 中外文化与外域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明 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中叶,这次文化大交汇已延绵 四个世纪,至今仍在继续之中。也就是说,这次文化 大交汇有始无终。
北方游牧民族指中国北方、东北、西北部少数民 族,主要有东北的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 鄂伦春族等,西北的回族,土族,撤拉族、保安族、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等。这些民族大都过着游牧、 半游牧的生活 。 在文化方面,他们大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有的 民族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民族还使用几种文字,宗教 和自然神崇拜在少数民族中有着较深的影响。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流与融合 中外文化交汇
第一节
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二、中原文化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 交融 三、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四、历史上民族文化交融比较明显的几个时期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文化交融的方式主要是移民和教化。由于 中国历代王朝大多建都北方,相比之下,双方 的冲突、战争较少,之间的接触也不太多,因 此,在文化上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迹象并不明显。 但是通过相互移民和朝廷的教化,双方也有一 个文化补充过程。一方面是游耕民族不断被 “汉化”,另一方面,是汉人与南方少数民族 杂居,不少汉人也被“夷化”。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进行交融主要通过 战争、贸易、迁移的途径。
除了上述三种方式外,通婚也是中原民族与游牧 民族文化交融的一种形式。
二、中原文化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南方山地游耕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和南部, 包括西南的彝族、白族、傣族、景颇族、苗族等,南 部有壮族、瑶族、土家族等等。 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具有不同于中原农耕文化的诸 多特征:一是在耕作方式上刀耕火种。二是过着迁徙 不定的游动生活。三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尚处于 不成熟的状态。
第二节
中外文化交汇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二、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汉唐——西域·佛教 三、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明万历至今——西方科技 四、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重视人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 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即征服自然。 (2)在对待家庭问题上,中国文化强调“家族本位”, 突出国家和家族的整体利益。西方文化则奉行“个 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人格与尊严。 (3)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亲 仁善邻”和“协和万邦”,而西方则奉行“征服天 下”。
四、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一)中国文化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 受影响最大的是朝鲜和日本
(二)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主要包括科技、艺术、学术 思想三个方面: 1.器用技术在西方的传播 2.各门艺术在欧洲的传播 3.哲学思想在欧洲的传播
三、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和南方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化的 贡献是多方面的。我们现在许多衣食住行和歌舞娱乐 的方式都是从少数民族地区传过来的。
1.经济生活方面 2.衣着服饰方面 3.日常起居方面 4.音乐、舞蹈方面 5.文学方面 6.史学方面
四、历史上民族文化交融比较明显的几个时期 一是汉代 二是北朝 三是唐朝
第二次文化大交汇与第一次文化大交汇有所不同:第 一次文化交汇时,两汉是对落后于本土文化的西域草 原文化的吸收,魏晋唐宋时期是对与本土文化水平不 相上下的南亚次大陆文化的借鉴。第二次文化大交汇 与第一次文化交汇有所不同:第二次文化交汇,是中 国人吸收文化水平超过自己的欧洲文化(后来包括美 国和日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吸收的外来文化仍 然主要是欧美文化,故此,也属于第二次文化大交汇 的范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