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西文化艺术的冲突与融合

论中西文化艺术的冲突与融合

第19卷第5期2005年9月株洲工学院学报JournalofZhu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V01.19NO.5Sep.2005论中西文化艺术的冲突与融合罗康福(株洲市第十四中学,湖南株洲412000)摘要:绘画界笔墨之争的焦点问题实质是文化艺术的冲突与融合;性是人类生殖的起源,也是一切文化的起源,从观念层次探讨性文化,直面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并进而提出灰文化——东西方两极文化交融的共生文化体之概念,目的是说明消除文化艺术的差异是不可能的,东西文化或艺术是相互影响的,是动态发展的,外来文化和艺术有可能丰富和发展本土文化和艺术。

关键词:文化;性文化;灰文化;冲突与融合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11(2005)05—0046—02文化,既要重“文”,更要重“化”,而贵在“化”字上。

消化和吸收古人、前人、中国、外国一切有意义的“文”而造化于后人。

文化是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量度,文化是科学和艺术发展的结果和载体。

撇开文化谈艺术的差别是不够全面的,应把中西方艺术放在文化背景的平台上来探讨。

正如张仃先生所说:“世界上任何一个物种都是环境的产物。

它长成这个模样或那个模样,它有这种习性或有那种习性,都是适应环境而进化出来的。

文化也是一样,文化是人类对环境形成的反应系统。

”[11一、文化的定义文化简言之是人类创造活动和创造成果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主要指从物质行为反映出来的人文精神,广义的文化无所不包,可以说只要是留下人的痕迹,就是文化。

20世纪多学科共同研究文化问题的局面始于泰勒,他认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美国的克利福德·吉尔兹认为:“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事实上更确切地说是在构成文化的终极价值、群体情感和共同生存方式(原则)三个基本层次上所编织的意义之网。

还有的将文化定义为“价值、规范的原则以及观念的结构。

”“文化不是一种永恒的东西”,它是鲜活的血液,不断地吸收有益的营养成分,而无益的、坏死的东西统统被无情地抛弃。

文化是一个有机体,文化传播的最后结果不是文化的衰亡而是文化的转型。

L2j二、性文化融合与冲突性是人类生殖的起源,也是一切文化的起源,我们今天探讨性文化是从观念层次探讨性文化。

也许有人会认为:性文化与艺术文化,似乎风牛马不相及,其实正如柳冠中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所说“吃猪肉不会变猪”那样,我们只是通过它研究文化互动与转型理论中的思维模式,即既不因循守旧也不走向两极,要把握好度.朝着有利于中国艺术繁荣的方向发展。

中国人千年来压抑自己并视为美德,在观念上形成了隐“性”文化,而西方人从古希腊起就体现了其显“性”的文化特征。

例如扮演旧上海名伶的现代东方女子,在明清窗屏前仍是那么含蓄、娇美;而80年代著名的意大利女演员在祖先的雕塑旁依然性感逼人、令人停目。

当年的文化部某部长第一次参观某美术学院油画作品展,看到裸体时的表情,是那么严肃、不苟言笑;西方男子当着妻子的面仍挡不住诱惑.瞟着对面悬挂的裸女图。

同是半百的男人受到的视觉刺激是一样的,但反映却不同。

无他,文化的差异尔。

中国的性文化中道德的含量高于一切,曾几何时,无性的柏拉图式的爱被视为最崇高的精神写照,而今之中国如某些专家所言:性文化的道德含量出现“滑坡”,为满足性的需求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如“一夜情”、“性伴侣”等等。

当代的中国不仅在精神、思想层面上接受了西方的观念,而且在物质层面上已将性视为一种肉体和感官享乐的行为和载体。

从一夜之间出现的大街小巷的性保健用品商店可窥见一斑,特别是网络色情文化的蔓延也为性文化向青少年传播提供了泛滥的土壤。

紧接下来的扫黄行动肯定是必然的。

从表象上似乎性文化传播的冲突发生了,但这绝不意味着传播的停止。

性文化一旦介入主流社会之中,冲突与融合势必就像钟摆一样共生共存。

可以肯定敢于面对性,大胆、公开、学术化地讨论性文化是一种进步,片面地追求肉体享受、感官刺激不是性文化互动融合的目的和结果。

我们应该看到西方性文化有其可取之处,也有垃圾。

关键是如何去面对,在融合时要整合,要消解、剔除一些不利的、颓废的因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性文化互动与融合的最终结果不是性文化的衰亡而是转型和再生。

正如前面所述文化是一个有机体,既然存在就有其价值,不会因为发生对抗与冲突就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三、灰文化——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反思如果把东西方文化作为两极,即黑一白两极,那么灰文化就是指当代文化的真正含义——东西方交融的共生文化体,正如陈其宽先生所戏言:把东西方艺术风格这两个“泥菩萨”.打破了搅成一块泥,再做两个泥菩萨——你身上有我,我身上有你。

[3]其实,现代人就是在这种文化包围圈中成长起来的。

在灰文化的氛围下长大,我们不得不重新研究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比较中西方同时代的文化、艺术,反思探讨文化根源的差收稿日期:2005—05—21作者简介:罗康福(1950一),男,湖南株洲人,株洲市第十四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美学理论万方数据第5期罗康福论中西文化艺术的冲突与融合47异,以认清艺术方向,把握创作思路,使艺术真正做到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而不至于被先生们的笔墨之辩而迷失航标。

从满清王朝到现在,已经过去了300年,西方在这300年里迅猛发展强大而中国却惶惶然时有停滞之感。

这300年里的近百年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莫大的冲击,就是在这一世纪才真正体现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显然灰文化更偏向文化融合论,因为我认为融合论能给现在的中国百姓带来利益。

从五四运动以来我们对外来文化一直是浅尝辄止、否定与对抗占上峰,“文化的传播会引发冲突与对抗,而且冲突与对抗占大部分时期。

”不应该看到冲突就认为绝对是坏事,当然绝对的融合更不是一件好事,而应该是冲突与融和的共生体——灰文化。

近代外来文化的传播,从刀光剑影走向唇枪舌剑,到今天以平和的心态、博大的胸怀探讨研究其本质与现象,应该说这本身是文化互动与融合的结果。

也许是因为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会因为异族的侵犯甚至统治而被彻底消融。

正如:元朝、清朝都是外族统治汉文化占主流文化国家的鲜明例子,其结果不是汉文化被异化而是同化。

如今偌大的北京城八旗子弟已成为过去昔日的纨绔子弟的符号,若究其子孙后代已难以寻见满文化的痕迹。

古代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中国和西方很少发生直接的交往,仅仅是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间接地实现相互影响。

近代地理大发现以后,随着全球海路的开通,西方文化以强势文化向东方弱势文化输出,使该时期的文化传播以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为主流,然而就在这个时期,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仍然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例如:毕加索、马蒂斯都曾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

中国社会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经历了从引进西方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到借鉴西方的各种法律、经济制度。

再到参照西方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分析,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研究中国近百年的建筑及艺术教育会发现,很多前辈都曾以西学为荣。

在当时,传统的东西被讥讽为古董、“土老帽”,那时留学归国的精英们勇敢地与旧传统旧势力作斗争,并顽强地较量着。

而到了上个世纪末,若回顾他们自己所走的道路,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他们中许多人从西学又改为研究中学。

例如梁思成、徐悲鸿,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他们又回到中国这个母亲的怀抱,他们是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代表者,虽受过西式教育,但其结果还是为中华文化所折服,是无奈还是通法?可叹的是从中西绘画100年鳃交融中,西洋画对中国画的影响可以说是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

而中国画对西洋画的影响,相对来说是不足挂齿的。

“应该说在大自然面前油画风景和中国山水画一律平等,起跑点是各自的文化,并不划分阶段跑道,路是共有的,路线由各人自由选择。

人们只注视谁家的旗帜插上了高峰,关于这旗帜来自东方或西方,不是问题的关键。

”[4]近年来,后现代的世界化趋势与各民族国家的文化自卫意识成为世纪之交更加宏观的课题,趋同于世界而走向世界,与愈有民族性就愈有世界性构成了两条思路,前者已经否定了“中国传统”这一前提,而后者维护的正是这一前提。

东西方艺术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不应只是对艺术形式外在表现的鉴赏,还包括艺术哲理的相互吸收与发扬。

正如中西美学各具理论特色,中西方美学的融合和各自的持续创造,将开拓艺术领域新的未来。

我们在世界的各种文化圈的范围内,一方面要认识其历史的固有性,另一方面宜从其它文化中寻找新的理念。

而真正做到这一点,还必须以现代的哲学思想对中西方文化艺术进行比较的研究。

四、结语对前辈们在中国画走向上的笔墨之争,笔者是这样认为的:“守住中国画的底线”实质上是深藏民族文化的情结属于文化艺术冲突论者,而“吃东家茶、喝西家咖啡”属于融合论者。

应该说形而下的绘画技巧可能有高下之分,而形而上的绘画境界无高下之分。

西洋油画从写实的古典主义,到浪漫的印象派,再到今天的流派纷呈,难道说他们的作品不是油画吗?画具、画种只是人们用来借以对自然、社会、人的内心的体验和再现,其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不同,当然是不同的。

因此,在艺术界,希望不要再形成条条框框去限制艺术思想的发展,艺术不应存在底线,要想有生命就必须思想开放,所谓“变者生,不变者淘汰”。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随着人们需要的变化,传统的行为和态度不断在被取代或改变着,正如没有哪个人永远不死,也没有那种文化模式永远不变。

文化传播具有双向性,而非单向性的输出或输入。

消除文化艺术的差异是不可能的,灰文化否认世界文化的发展能达到无差别的单一文化状态,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灰文化”论)并不会创造一种单一文化的一统天下,而只会导致各种不同文化的共同繁荣和交相辉映。

东西文化或艺术是相互影响和动态发展的,我们应该看到外来文化和艺术是完全有可能丰富和发展本土文化和艺术的。

参考文献:[1]张仃.守住中国画的底线[J].美术,1999(1):22—251-23王晓朝.文化互动转型论——新世纪文化研究前瞻EJ]浙江社会科学,1999(3):103~108.E3]黄苗子.陈其宽的世界口].美术,2000(12):62—67.[4]吴冠中.邂逅江湖——油画风景与中国山水画合影口]美术,1999(7):65—66.CulturalConflictandConvergenceinArtsofChinaandWesternSocietyI。

UoKang—fu(ZhuzhouNo.14HighSch001.ZhuzhouHunan412000。

China)Abstract:Itistheculturalconflictandconvergencethatconstitutetheessentialargumentinthecircleofpainting.Sexistheofhumangeneration.thebasisofallcultures.Sexcultureisinvestigatedfromtheperspectiveofideologywithfocustheculturalconflictandconvergence,proposingtheconceptofgrayculture,hybridwhichisproducedbytheChineseandwesterncultureaftertheirconvergence.Withthisconsiderationitisnotpossibletoeliminatetheculturaldifferenceinar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