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0028中药药剂学第一章绪论

20120028中药药剂学第一章绪论

灌肠剂、栓剂等。
不经胃肠道 给药的剂型
注射给药
皮肤给药 粘膜给药 呼吸道给药
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 皮内注射及穴位注射等。
软膏剂、膏药、橡胶膏剂、糊剂、搽 剂、洗剂、涂膜剂、离子透入剂等。
滴眼剂、滴鼻剂、含漱剂、舌下片、 吹入剂、栓剂、膜剂及含化丸等。
气雾剂、吸入剂、烟剂等。
优点:与临床用药结合紧密,能反映给药途径与方法对剂型制备的特殊要求 缺点:一种剂型,可因给药途径不同多次出现,不能反映剂型的内在特性
(10)中成药: 以中药材为原料,按中医
药理论组方、应用的成药,称为中成药。
第二节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概况
一、古代中药药剂的概况 二、近代中药药剂学的概况 三、现代中药药剂学的概况
伊尹 汤剂 汤液经
五十二 病方
神农本 草经
伤寒论
本草经 集注
太平惠 民和剂 局方
小儿药 证直诀
夏禹 商汤 战国 秦汉 晋 梁 唐 宋元 明清
战国时代(公元前221年以前)
《黄帝内经》:
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 佐、使)
《汤液醪醴论》:汤(饮)、 丸、散、丹、涂剂等。
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公元219年
汉:《五十二病方》 口服、外敷 药浴法、烟熏或蒸气熏法、药物熨法 丸剂: ➢ 以酒制丸,以油脂制丸;以醋制丸;丸碎
入酒
东汉末年:《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 制药理论和制备法则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一、性质与任务 二、地位与作用 三、 常用术语
一、中药药剂学的性质与任务
(一) 定义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 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 •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二)特点
融汇中药专业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传统与现代剂型理论的统一性 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 连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 主干课程
浸出 药剂
无菌 制剂
浸出法
汤剂、合剂、酒剂、酊剂、 流浸膏剂与浸膏剂
灭 菌 方 法 或 无 注射剂、滴眼液等
菌操作法
特点:有利于研究制备的共同规律,但归纳不全,局限较强
(三)按分散系统分类
分类
真溶液类
剂型举例
如芳香水剂、溶液剂、酊剂、甘油剂及部分注射剂等。
胶体溶液 混悬液
如胶浆剂、火棉胶剂、涂膜剂等。
定处方,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 制品,并可直接用于临床,称为制剂。
(6)制剂学: 研究制剂的生产工艺和理论的学科。
(7)调剂 compounding: 按照医师处方专为某一病人
配制, 注明用法用量的药剂调配操作,称为调剂
(8)调剂学: 研究药剂调配、服用等有关理论、原则
和技术的学科
(9)药剂学: 制剂学 + 调剂学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 创制:
铅硬膏、蜡丸、浓缩丸、锭、 条、灸、尿道栓、饼等剂型;
将成药、防疫药剂及 兽用药剂列专章论述
首次提出成药剂的概 念
•“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尽授所学,以女妻之”。 •红脚艾、九节菖蒲等珍贵岭南特产中 药消灭了岭南疫疠(热带传染病)。 •狗脑治疗狂犬病 •天花免疫 •青蒿抗疟 •“药洲” •弟子冯子成:冯了性药店 •谢瘐潜开设敬修堂
(五)根据制剂进入人体后的释药行为、作用趋向
速释 滴丸、分散片、泡腾片 缓释 缓释片、缓释胶囊 控释 渗透泵片 靶向 乳剂、毫微囊
二、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来选择剂型
急症: 汤剂、注射剂、气雾剂、舌下片及口服液等 慢性疾病:丸剂、膏药、缓释片剂、混悬型注射剂 皮肤疾患:软膏、膏药、涂膜剂、糊剂及巴布剂等 腔道疾病:栓剂、膜剂、条剂、线剂或钉剂等 新剂型: 气雾剂、口腔贴片
国最早的一部药典。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与
《千金翼方》;
紫雪、磁朱丸、定志丸
宋元: (公元960-1367)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和剂局”:世界上最早设立的商业性药房 我国最早的一部制剂规范 第一个里程碑
《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抱龙丸
明代:本草纲目
收载了药物剂 型近40种
的成品。
(3)剂型dosage form: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
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4)给药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与“普
通”制剂不同的、适合于不同疾病和不同药物需要 的多种多样的特殊给药系统的总称。
(5)制剂 preparation:根据药典、部颁标准或其他规
产方便、运输方便)
附加: 药物经济学的要求
儿童和 老人亦
良药苦口 选用哪 些剂型
第 四节 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
一、法定依据 二、临床依据 三、生产依据 四、市场依据
一、法定依据
法定依据:国家药品标准及相关管理法规
(一)药典(pharmacopoeia) (二)部颁、局颁药品标准 (三)药品管理法规 (四)知识产权
如合剂、洗剂、混悬剂等。
乳浊液
如乳剂、静脉乳剂、部分搽剂等。
气体分散体 如气雾剂等。 固体分散体 如散剂、丸剂、片剂等。
特点:不能反映用药部位与方法对剂型的要求,无法保证剂型的完整性
(四)按给药途径与方法分类
经胃肠道给 药的剂型
口服给药 直肠给药
汤剂、合剂(口服液)、糖浆剂、煎膏 剂、酒剂、流浸膏剂、散剂、颗粒剂 (冲剂)、丸剂、片剂、胶囊剂等。
目前,以青蒿素为原料的药物在全球31个国家有销售,市场非常庞大,仅非洲 每年就有2.5亿人次需要这种药物。更为关键的是制造青蒿素的原料青蒿为我国 独有植物。 世卫组织称,大范围使用只含青蒿素的抗疟药治疗普通疟疾,会加快疟原虫对 青蒿素的抗药性,如果与其他抗疟药同时使用,青蒿素治疗普通疟疾的有效性可 达95%,而且疟原虫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很小。世卫组织要求在抗疟药使用方面 完全过渡到使用含多种成分的抗疟药,以维护这类药物的疗效。

配伍

原则
汤液醪 醴论
葛洪
新修本 草
药王
外台秘 要
本草纲 目
证治准 绳
理瀹骈 文
一、古代中药药剂的概况
夏禹(公元前2140): 开始酿酒,出现药酒治病。 曲剂:一种早期应用的复合酶制剂
商汤时代(公元前1776):
伊尹: 首创汤剂 总结成《汤液经》 最早的方剂与制剂技术专著
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 格林(公元131-201 )
第一阶段:主要是继承、整理。 第二阶段:主要是传统剂型的剂型改进。 第三阶段:中药药剂的现代研究,以新药研究为代表。
第三节 剂型的分类及选择原则
一、剂型的分类
(一) 按物态分类 (二)按制法分类 (三)按分散系统分类 (四)按给药途径与方法分类
(一) 剂型按物态分类
物态分类 制备特点 疗效
举例
固体 多 需 经 粉 较慢 散剂、颗粒剂(冲剂)、丸剂、
剂型 碎和混合
片剂、胶剂等;
半固体 多 需 熔 化 剂型 和研匀
内服膏滋、外用膏剂、糊剂等;
液体剂型 多需提取
最快 汤剂、合剂(含口服液剂)、糖浆剂、
酒剂、酊剂、露剂、注射液
气体剂型
最快 气雾剂、烟剂等。
特点:在制备、贮存和运输上较有意义,过于简单,缺少剂型间的内在联系。
(二)按制法分类
分类
制法
举例
(三)中药药剂学的任务
教学任务 学科任务
1、教学任务
掌握中药各种常用剂型的特点、制备工艺和 质量控制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 能
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 熟悉药剂常用辅料、设备 了解国内外药剂学新进展
2、 中药药剂学学科的基本任务
①学习、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技术与经验
发掘整理传统剂型和品种
“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 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 酒者,并 随药性,不得违越”。
(三)根据生产条件和五方便的要求
生产条件: 五方便:
服用:
携带: 银黄口服液 银黄含片
生产:甘草--甘草浸膏 运输:液体改固体 贮藏:蜜丸改普通片 冻干粉针剂
“三效”(高效、速效、长效) “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 五方便(服用方便、携带方便、贮藏方便、生
“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 者,宜服膏煎者,亦兼服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其 制耳”;
(二)根据药物本身的性质
药性:对中药作用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体现了中药在药理作用方
面的总体趋势和特点 汤剂可增强解表方中药物辛散之性 米糊、面糊等制丸可减毒 蜂蜜制丸可以矫味
药效成分的理化性质 溶解度、解离度、稳定性 药动学特征 天花粉蛋白注射剂 剂量
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提出:以治病的需要来确定剂型和 给药途径的理论
“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 宜服酒者,宜服膏煎者,亦兼服参用所病 之源以为其制耳”;
附有“合药分剂料理法则”, 考证了古今度量衡,并规定了汤、丸、
散、膏、药酒的制作常规
近代制剂工艺规程的雏形。
唐代: 《新修本草》,是我
二、地位与作用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医药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概况 中药药剂学是联系中药研究-生产-医疗实践的关键环节 中药剂型与制剂现代化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方

三、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
(1)药物:凡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为
药物,简称为药,包括原料药与药品。
(2)药品:则是指将原料药物经加工制成的可直接应用
《肘后备急方》: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尽服之
青蒿素
H
OO
O
H
H
O
青蒿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