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读书笔记

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读书笔记

研究生课程读书报告
院系名称城环学院
课程名称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
任课教师宋**
专业自然地理学
学号20122****
姓名刘***
日期2013年1月20日
西北大学研究生院制
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从原始人类的进化到人类文明社会的产生都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整个自然进化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约300万年的人类历史中,人类选择自然所迈出的第一步是逐水草而居,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重要城市都偎依着一条河流。

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提,而人类的生存又需要人与水的和谐关系作为支撑,因此,人水和谐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

人类治水历程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人类利用河流并听命于河流的自然阶段,大致相当于原始社会时期,虽有保护居民区的护村堤埂,但人们对水的自然状态无力加以明显的改变,不得不听命于大自然的主宰。

二是人类利用河流并抗御河流的阶段,大约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们有能力一定程度地控制洪水的威胁,也有条件兴建较大型的灌溉和航运工程,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有限,严重的旱灾或水灾还常常成为改朝换代或重大社会动荡的直接原因。

三是改选河流为人类服务的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和生产力的迅速提前,人类支配河流的能力远远超过历史水平,但也带来对河流健康的伤害。

四是人类与河流和谐发展的阶段,当主要依靠工程技术措施治水出现困境时,人们重新认识到,人类与河流的关系应该是既要改造和利用,又能主动适应和保护,人类要由河流的征服者,转变为河流的朋友和保护者,把人类的治水实践推进到人与河流和谐发展的阶段,即人水和谐。

水资源现状
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困扰着国计民生,而且也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国家已达四十多个。

我国同样面临水资源紧缺的现实。

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2700m3,仅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4。

近年来,生产和生活用水需要量不断增加,因此甚感水资源之不足。

尤其是北方地区气候干旱,雨水烯少,水资源更加缺乏。

特别是在人口稠密、工业集中的城市、地区,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豫北、胶东和辽河流域,人口占全国的17.6%,土地占全国的6%,工农业产值却占全国的25%,而水资源仅占全国的3.4%,人均仅517m3/人,为全国人均值的1/5。

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使本来有限的水资源的相当部分失去了使用价值。

据统计,由于水资源短缺,我国山东、辽宁、江苏、黑龙江、陕西五省94个城市1989年影响工业产值127亿元左右。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北端,年降雨量多年平均仅600mm左右,而且由于受季风气候及地形的影响,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际变化悬殊,年降雨也很集中。

为解决北京市用水问题,除勘探、开采地下水外,还修建了密云、官厅等水库来存蓄地表径流,对解决北京市用水问题起到了很大作用。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目前全市工农业及城市环境等总用水量已经接近本市可供水源的能力,市区地下水已经严重超量开采。

“南水北调”计划正是为解决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用水及农业用水而制定的,但工程投资大、难度大、周期长,而且,如不加强污染治理和节约用水,将会造成更大的环境问题
人类面临的人水不和谐问题
一是洪涝灾害,我国位于季节区,降水集中于夏季地区性洪涝灾害十分严重,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和快速的发展。

洪涝发生频次与灾害损失都在逐年增加,每次都导致上万人的死亡和千百万人的流离失所。

二是地下水超采与地质灾害。

对地下淡水资源采取掠夺式开发,导致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降落漏斗,从而引起地面沉降,危害地下管线和建筑物。

如西安市地下水的超采,致使地面连续沉降。

现有大的地裂缝9条。

天津、上海、北京等城市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其中上海、天津市累计沉降幅度己超过2m。

三是水土流失。

由于水土流失,每年损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 之多,水土流失危害严重,在许多地方造成耕地减少、肥力下降、江河泥沙淤积、水源涵养缺乏、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恶化等不良后果。

四是不安全饮水,2008年11月21日,卫生部监督局局长赵同刚在第三届国家环境与健康论坛上透露,中国有3.2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其中有5000多万人饮用水氟、砷含量超标。

五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目前,全国有超过一半的城市缺水,而水污染又使缺水形势更为严峻,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地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促进人水和谐的对策及措施
一改变传统治水思路“98洪水”之后,水利部与时俱进,创新理念,提出了现代治水新思路,并不断补充完善,成为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

资源水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现代治水新思路的核心。

概括地说,就是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

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发展水文化
二人与水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取决于人们对水的认识,而人们对水的认识属于水文化内容。

水文化是人类水观念的外化。

反映了人类对水的认识程度,水文化的重要内涵是人与自然的相处哲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水的和谐相处,保持生物多样性及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是水文化概念提出的初衷。

水文化意识有助于人类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这种意识是人类长期以来和自然共存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它是基于人类对于水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水与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理解之上的。

此外。

还应大力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知道、了解、熟悉水法规,形成依法治水、管水、爱水、节水的意识,努力实现从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随意开发利用水资源,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调配水资源。

三建设节水型社会,建立健全和谐的用水体系,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水资源短缺最根本,最有效有战略举措,也是一项长期任务。

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

一要搞好节水宣传,要以媒体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

向领导和群众宣传水危机、节水知识、节水典型,唤起全社会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强烈意识。

二要抓好制度建设,要建立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编制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

提出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制定工业、农业、生活等各项用水的定额标准,对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实行年度用水问题控制。

三要逐步建立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增长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加强依法治水
四建立健全和谐的管水体系,构建人水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上承各级政府,下连千家万户,牵动社会各界,涉及各方面。

因此。

只有动员全市人民的共同参与,才能使人水和谐的目标变成现实,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人水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享受人水和谐的快乐。

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
五要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转让制度,完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取水许可制度。

抓好国营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水利经济的增长,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引入市场机制,通过组建农业用水者协会等有效形式,全方位加快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的步伐;实行城乡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体化管理。

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结合水利发展的目标和重点。

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本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好机遇。

加强对水资源基础研究和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的领导,加大前期工作经费的投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