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现代文阅读—把握散文主旨的方法

高中现代文阅读—把握散文主旨的方法

编号:03高中现代文阅读——把握散文主旨的方法摘要:针对高考现代文散文考察大热的趋势,直面学生散文阅读现状,根据散文鉴赏的四个原则,探讨把握散文主旨的方法。

关键词:散文阅读、把握主旨、方法探究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散文考察有大热的趋势,但是在高中教学阶段,教师悲哀的发现,学生不爱读散文,读不懂散文也成为了普遍现象。

那么高考为什么要考散文,考察角度是什么,以及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读散文,怎样帮助学生读懂散文就成为了我们高中教师所要直面的问题。

一、从《考试说明》看高考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归纳起来有以下6个方面:1、发现、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抒发的的思想感情;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4、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5、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6、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从以上6个方面的能力要求来看,阅读散文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握住作者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主旨),把握住了思想感情也就读懂了文章。

二、从学生阅读现状分析学生读不懂散文的几点原因:1、不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

作者在创作时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或特定心境下有感而发,读者未必和作者面对同样的社会现实或情感体验,也就不容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散文写作思路往往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面上看各个部分材料之间似乎缺乏联系,所以不容易把握文章的思路。

3、好的散文语言往往具有含蓄的特点,因此某些句子的含义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4、现代散文理解强调“贵在有我”,学生在传统阅读只需解读出“无我之境”到现代阅读鼓励读出“有我之境”中徘徊,难以找到出路。

那么如何发现和揣摩散文的主旨呢?根据散文鉴赏的四个原则做如下方法探究:一、联系背景进行鉴赏文章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作品,由于作家风格、思想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情调。

即使是同一作家,也可以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动、个人情感的变化,写出不同情调的作品。

所以,我们在阅读现代文时,要善于“知人论世”,联系作家写作的背景和写作动机、联系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等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评价和鉴赏作品,特别是那些因时为事而作、表达作者特定思想情感的文章,更应如此。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学生阅读时常常忽视文章最后作者的落款——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这是一句点明文章写作背景的句子。

了解一些历史知识的学生都应该知道: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大量共产党员被杀,全国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作为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这一情景,心中十分苦闷、忧愁。

文章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很好地点明了这一点。

所以他想在晚上到荷塘上去散心,排解郁闷之情。

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当然这样可以暂时“喜悦”一下,但终究排解不了心头的阴影,所以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们也没有”。

如果学生可以抓住刚才这句点明时代背景的关键语句再结合刚才的简单分析,那么作者在荷塘散步中所表现的“淡淡喜悦”终究逃脱不了现实的“淡淡的哀愁”的主旨就清晰地突现出来了。

二、把握整体,鉴赏局部文章是由各个局部组成的,而各个局部又都是为整篇文章服务的,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文章是一个系统完整的有机整体,因此,我们在鉴赏评价时不能脱离局部去鉴赏文章,也不能脱离整体,鉴赏局部,而应该立足于整体把握。

(一)、初读课文,初步推测文章的主旨。

散文是一种内容形式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人生世相的文体,要想领略主旨,首先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把握,获得一个全局印象,得到一个理解的支点。

而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对文本信息进行更有效的整合和运用,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从题目入手把握主旨。

题目往往表现着作者的匠心,它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要揭示文章的内容,也必然和所要表达的主旨存在着密切关系,而且文章一般都紧扣题目来行文。

因此,抓住题目,把题目作为我们阅读一篇文章的一把最基本的钥匙,也就有了明确的阅读方向。

比如《一日的春光》一文,作者紧扣题目,先极言寻春而不得的怨恨之情,两次感叹“我不信了春天”的存在,欲扬先抑,然后才引出“一日的春光”,并对此着力描写,表现了自己对“一日的春光”的喜爱赞美之情,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

2、从理清文脉入手把握主旨。

文章脉络是作者思维的方向,是文章构筑的框架。

理清文脉就是一个从寻找语言线索到理清思路的过程,从而达到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目的。

比如《目送》一文,梳理文本后不难发现,文中共写了六件事,这六件事都有一个共同的语言线索,就是“目送”,前三件事是“我”目送“儿子”的离去,后三件事是“我”目送“父亲”的离去。

而这一代人对两代人的“目送”正是对生命的目送,这也正是文章主旨所在。

3、从材料入手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有些散文的主旨比较明确而集中,把握起来相对容易,只要找出文中能直接表达作者感情或观点态度的关键语句稍加提炼即可。

但大部分散文主旨比较含蓄而分散,这就需要从各种材料中归纳提炼,进行宏观全面把握。

例如《背影》一文,初读感知文章内容后探究问题:读过此文,你最受感动的情节是什么?学生会答“望父买橘”“车站送别”等内容,这些就是表现父子情深的材料细节,归纳出这些文章内容要点,也就初步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4、从形象入手把握主旨。

散文如同诗歌,通过形象来表情达意。

散文中的形象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或个体,甚至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

要领会散文的主旨,就应以整体阅读为基础,注意形象的特点,意义及背景。

比如《长城》一文,以“长城”这个形象为题目,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其着眼点并不在长城这个事物本身;这可由文章中的“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你是民族封闭的象征”“你是文化愚钝的标志”看出,本文是借“长城”这个形象表达对于中华民族的思考。

(二)、细读课文,弄清作者是如何表现文章主旨的。

学生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初步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如果要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就要进行细读,从各个方面审视作者是如何表现文章主旨的,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关注开头。

一篇文章的开头往往点题,交代作者所要写的问题,或者交代作者谈论某一问题的角度,准确理解开头,对于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旨有着重要意义。

比如《贝多芬之谜》一文,文章开头,并未点题,而是先直接说明“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

”这其实明确告诉了我们本文是从音乐的两大作用这一角度来论述的。

写巴赫,写莫扎特,无非是和贝多芬形成对比,以引出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特点。

只要在阅读时与意识地抓住了“乐式”与“感情”这一话题,理解全文把握主旨就不再是难事。

2、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内容。

一篇文章不论多么含蓄,但总是要围绕着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来写,文中也总会有一些内容在暗示着文章的主旨,而这起着暗示作用的内容则必然会在文中反复出现。

比如《阳光的香味》一文,在围绕“阳光的香味”行文时,不断有意地反复突出“阳光”、“都市”与“农村”这三个内容。

强调了农夫因在农村闻到了“阳光的香味”而不再想象都市的生活,而“我”则因有了“烘干机”(都市生活的一种象征)而不能再闻到“阳光的香味”。

正是通过这一对比,表达了赞美农村生活,渴望回归自然,含蓄批评都市文明对于人的精神与心灵的消磨这一主旨。

3、关注文章上下文内容的变化之处,由变化之处分析作者的思路。

比如《乡土情结》一文,文章开头先揭示“乡土情结”的特点,接着第二段解释“乡土情结”的成因,第三段一转写出虽然人们怀有浓厚的乡土情结,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还是远离了家乡。

第四段承第三段而来,由人们的远离家乡上升到远离祖国,这由该段中的“漂洋过海,谋生异域”以及“民族向心力的凝聚”等内容可明显看出。

结尾一段再次强调了“乡土情结”的永远不会消失的特点。

抓住题目以及文章中这些鲜明的内容变化之处,便可准确理解这篇文章的思路以及把握文章的主旨。

4、关注抒情、议论性语句散文,或写景或叙事,往往在写景或叙事的内容前后有着作者的抒情或议论。

如果说文中反复出现的内容在暗示着文章的主旨,那么,文中作者的抒情性议论性语句则往往在直接点明主旨,切不可视而不见。

有意关注这些语句,不仅有助于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提高阅读的速度与效果,也有助于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比如《风景谈》一文,茅盾先生饱蘸感情的笔写了这样议论的语句:“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这些句子很好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歌颂了在党领导下北方抗日军民的崇高、伟大。

又如《阳光的香味》一文的结尾,面对“我”一再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味的行为,农夫直言:“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通过农夫的议论,再次鲜明地强调了本文的主旨。

5、关注人、事、物的特点。

比如《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一文,第8小节详细地描绘了罗丹的工作室,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的工作室却是如此简朴,除了工作中所需的东西以外别无他物。

从而看出了罗丹对工作的专注、热情,为表现文章的主旨作了强有力的烘托。

另外,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因为处境或心情不同,看了感受也会不同,写出来的景物特点也不相同,阅读时,把握住了景或物的特征就摸到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脉搏。

如《说树》一文,由树要一年一年地生长,由树的生命联想到艺术不能速成;《合欢树》一文,从母亲种的年年开花的合欢树上体会到母爱的深厚与恒久;《看树》一文,写树坦然承受四季的烈日和风雨,揭示人要从容面对各种境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不难看出,三篇文章都是写树,都是为了抒情言理,但是作者出于抒发不同感情的需要,给景或物赋予了不同的特点。

所以阅读时,要分析所写的景物与情感体验、社会生活、人生哲理之间的联系。

6、关注文章的结尾。

文章的结尾,或总结,或拓宽,或深化,往往和所要表达的主旨有着密切的关系。

积极关注文章的结尾,有意识地借助对结尾的分析与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这是把握文章主旨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思路。

三、遵循文道统一原则任何文章,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优美的文章应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在文章中,“文以载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因此,鉴赏文章也应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不能割裂它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刘翩曾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内容与形式在鉴赏过程中有密切联系。

阅读时不仅要善于抓住文章的思想内容来鉴赏文章的表现形式,还要善于通过鉴赏艺术技巧来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

通过鉴赏散文文本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来突显主旨。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都是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应该联系文章的主旨与背景,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与语境,不能架空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