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复习总结绪论及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1.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即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的繁殖、遗传和进化单元。
2.品种:是人工干预自然的产物,是种内由人工选择产生的新形态或形状的个体。
3.生殖隔离:不同种群的个体间在自然情况下,不能交配或交配不育或不能产下有繁殖能力的后代,导致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4.五界系统:原核阶段(原核生物界),真核单细胞阶段(原生生物界),真核多细胞阶段(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5.四大组织:上皮,结缔,肌肉,神经。
器官:由不同类型的组织结合而成,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结构是器官。
系统:功能上有密切联系的不同器官,相互协同以完成机体某一方面生理机能,就是系统。
原生动物门:1.原生动物门:鞭毛纲(绿眼虫).肉足纲(大变形虫).孢子纲(疟原虫).纤毛纲(草履虫)2.伸缩泡:是单细胞生物内水分调节细胞器,是一种能做节奏性伸缩的液泡,兼有排泄功能。
3.包囊:很多原生动物在不良环境下,缩回伪足或脱掉鞭毛或纤毛,身体缩小呈球形,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
4.接合生殖:出现于纤毛虫,生殖时两个虫体暂时黏合在一起,细胞质相互连通,大核崩裂,小核分裂数次,互换小核(相当于受精作用),随后两虫体分开,核物质重组.分裂,最后每个纤毛虫分裂产生4个子虫体。
5.直鞭亚纲的夜光虫,沟腰鞭毛虫等是引起赤潮的原生动物。
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黑热病。
多细胞动物起源:1.中胚层的形成: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经过双胚层时期之后,胚胎还要进一步发育,在内外胚层间形成中胚层,有两种形成方式:端细胞法,肠体腔法。
2.生物发生律:赫认为个体发生是其系统发生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侧生动物):1.逆转:幼虫从母体出水口逸出,在水中游泳一段时间后,有鞭毛的小分裂球内陷,形成内层,另一端大分裂球留在外面形成外层,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正相反,称为逆转。
腔肠动物门:(代表动物:水螅,水母)1.辐射对称:通过身体上的中央轴有许多切面,均可把身体分为镜像对称的两个部分。
2.世代交替:生物的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交替出现的现象。
3.消化循环腔:具有消化的功能,可以进行细胞外消化,又兼有循环的作用,能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运输到身体的各部分,所以又称为消化循环腔。
4.两种基本体型:水螅型呈圆筒形,固着生活。
水母型呈伞形,漂浮生活。
扁形动物门:(涡虫,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1.两侧对称:通过身体上的中央轴有一个切面,可把身体分为镜像对称的两个部分。
2.中胚层形成的意义:减轻了外内胚层的某些负担,为动物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和完善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促进了动物器官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3.原肾管:由外胚层内陷形成,是具许多分支的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的末端为盲端,只有排泄孔一端开口于体外。
4.皮肤肌肉囊:体壁呈囊状,包裹着身体,具有保护和运动的功能。
5.绦虫引起米猪肉。
华枝睪的幼虫寄生在淡水螺内。
原腔动物:(蛔虫,钩虫,轮虫)1.假体腔:原腔动物的体腔为原体腔,不具壁体腔膜和脏壁中胚层,相对真体腔为假体腔。
2.完全消化系统:消化道有了肛门,促进了消化生理机能的分化。
环节动物门:(沙蚕,环毛蚓)1.真体腔形成过程:由中胚层裂开形成,是体壁与消化管的空腔,内侧的中胚层附于内胚层之外,与内胚层合成肠壁,外侧中胚层贴在外胚层的的内侧,与外胚层来源的表皮构成体壁,并分化成肌层和壁体腔膜。
2.真体腔形成的意义:消化道的肌肉,增加蠕动,提高消化机能;其内有神经,循环排泄,生殖等系统,结构复杂化;充满体腔液,与循环系统共同完成体内运输机能。
3.蚯蚓的体壁层次:外层为角质层,肌肉层包括环肌层和纵肌层。
4.海产环节动物有担轮幼虫期。
5.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环节动物是有真体腔,同律分节,以刚毛和疣足为附肢,后肾管为排泄系统,闭管式循环系统链状神经系统的一类动物。
软体动物门:(蜗牛,河蚌,乌贼)1.外套膜:软体动物中由背侧皮肤褶壁向下延伸包裹着整个内脏团的皮膜,蚌为两片,垂于身体两侧,乌贼为圆筒状,覆盖着整个内脏团。
2.外套膜功能:外表皮可分泌贝壳;(水生)可激动水流在外套腔内流动,借以完成呼吸和摄食;(陆)血管呈分支状沿外套内壁分布,通过血管壁于进入外套腔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3.珍珠:是由外套膜外表皮细胞及其分泌物包裹形成的。
当外套膜外表皮细胞或异物落入外套膜,就会刺激外套膜组织分泌珍珠质,逐渐形成珍珠。
4.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组成,似挫刀状,依附伸缩机,摄食时以齿舌作前后伸缩运动刮取食物。
5.开管式循环系统:动脉和静脉无直接连接,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中流动。
6.淡水蚌发育过程中有钩介幼虫期。
节肢动物门:(虾,蟹,蜘蛛,昆虫)1.昆虫身体分为三段:头胸腹。
2对翅膀,6只足,1对触角。
2.混合体腔:体腔与消化道之间的空腔由部分真体腔及囊胚腔形成。
3.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马氏管:从中肠与后肠之间发出的多条细盲管,直接浸浴在血体腔的血液中,吸收大量尿酸等蛋白质分解物,排泄物经后肠于食物残渣一起经肛门排出。
4.呼吸器官:水生为鳃或书鳃,陆为气管和书肺。
5.口器的类型:咀嚼,刺吸,虹吸,舐吸式和嚼吸口器。
6.孤雌生殖:卵细胞未经受精而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如部分蚜虫、蜜蜂等。
7.昆虫由幼虫发育为成虫,往往要经过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方面的一系列改变,称为变态发育。
蝗虫渐变态。
蜻蜓半变态。
8.完全变态分为3个虫期:卵期,幼虫期,成虫期。
完全变态分渐变态与半变态两种。
不完全变态分为4个虫期:卵期,幼虫期,蛹期及成虫期。
棘皮动物门:(海星)1.棘皮动物幼虫为两侧对称,成体为五辐射对称。
2.后口动物:胚胎发育时期,胚孔发育为肛门或封闭,而相对的一面形成开口发育为动物的口。
原口动物:胚胎发育时期,胚口发育为口,肛门在另一端。
脊索动物门:(海鞘,文昌鱼)1.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有脊索,背神经官,咽鳃裂。
次要特征:心脏总位于消化道的腹面称为腹面心脏;尾总位于肛门的后方称为肛后尾;骨骼是由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一般特征:两侧对称,三胚层,真体腔,后口及身体分节。
2.逆行变态:幼虫复杂,幼虫到成虫经变态后,失去了脊索和背神经管等一些重要结构,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圆口纲:(盲鳗,七鳃鳗)1.原始特征:没有上下颌;无对称附肢;终身保留脊索。
2.圆口纲分目:七鳃鳗目,盲鳗目。
3.七鳃鳗的幼虫为沙隐虫。
鱼纲:(各种鱼)1.进步性特征:具有上下颌;具成对附肢;脊柱代替脊索;脑和感官发达。
2.鱼类洄游类型:生殖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
3.性逆转:动物性成熟前为一种性别,性成熟后为另一种性别。
4.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
两栖纲:(蛙,大鲵)1.对陆生活的完善:由四肢支撑身体;从鳃呼吸到用肺呼吸;皮肤轻微角质化,防止一部分水分蒸发;维持体温;适应陆的感官和神经系统。
2.不完善:没有实现陆地繁殖;不能维持身体恒温;皮肤仍旧会失水,必须生活在湿润环境下;肺呼吸效率低下,还必须用皮肤辅助呼吸。
3.两栖纲的休眠类型:冬眠,夏眠和日眠。
爬行纲:(石子,鳄鱼,蛇,蜥蜴)1.羊膜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绒毛膜,尿囊膜,并形成羊膜囊,尿囊的卵。
2.羊膜卵的结构:从内到外依次是:胚胎,羊膜腔,羊膜,尿囊,卵黄囊,胚外空腔,绒毛膜,蛋白,气室,壳。
(考点:羊膜腔的体壁为羊膜。
胚外体腔的壁为绒毛膜。
)3.羊膜卵出现的意义:内储卵黄,保证胚胎发育足养;为胚胎发育提供稳定水环境。
4.新脑皮(首次出现):大脑由灰质构成,联系除嗅觉以外的一切感觉。
5.次生硬腭:使呼吸时的气体进出和口腔内的食物分开,有利于呼吸和摄食。
出现意义:使口腔与鼻腔的功能分开。
6.鳄循环系统特点:不完全双循环心室已完全分为左右两部分,只有一小孔相通(潘氏孔)。
7.呼吸系统:爬行类的喉结结构复杂,口腔和呼吸道由于次生硬腭出现而分开,并有明显的气管和支气管(从爬行类开始出现)的分化。
8.盲肠:在大小肠交界处有不发达的盲肠(从爬行类开始出现)。
鸟纲:(各种鸟)1.恒温的意义: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保持较高的代谢;利于动物运动(捕食或避敌)2.适应飞行的特征:纺锤形体型,流线型外廓,减少了空气阻力;颈长而灵活弥补了前肢变成翅膀的不便;尾短,躯干结实;前肢变翼,击打空气并承受空气反作用力;尾端着生有扇状的正羽,在飞行中起着舵的作用,降落时可帮助减速;羽毛轻而韧;骨骼轻而坚固,内充满空气,大多气质骨;胸骨中线具有高耸龙骨突,增大飞翔肌肉(胸肌)的附着面;鸟类脊椎骨的愈合,尾骨的退化及胸廓特征,构成飞行体型;躯体重心集中在中央,利于在飞行中保持平衡;胸肌发达,肌肉部分集中在躯干的中心部位,借助肌腱控制运动,维持飞行平衡;双重呼吸,确保飞行时高氧气消耗;直肠短,不储存粪便,减少飞行负荷。
(13)3.双重呼吸:无论呼气还是吸气,肺部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4.早成雏生下有羽毛,会走,睁眼,随母觅食;晚成雏生下无羽,不会走,闭眼,母喂养。
5.迁徙分类:留鸟,候鸟和迷鸟。
6.鸟类尿液的主要成分是尿酸。
哺乳纲:(兔,鸭嘴兽)1.进步性特征:具有动物界中发达的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具有口腔咀嚼与消化能力;恒温;具有在陆地上活动能力;胎生哺乳。
2.哺乳纲分类:原兽亚纲,卵生,有乳腺无乳头;后兽亚纲,有育儿袋,内有乳头,胎生;真兽亚纲,胎生,有胎盘,乳腺发达,有乳头。
陆动物脊椎骨椎体的特点:两栖纲和爬行纲脊椎骨椎体多为前凹或后凹型;哺乳纲脊柱骨椎体呈双平型。
五大进步性事件:1鱼类:上下颌的出现(颌的出现加强了动物主动捕食的能力,扩大了实物的范围有利于动物自由生活方式的发展和种族的繁衍);2.两栖类:五趾型附肢(使动物可以在陆地上运动);3.爬行类:羊膜卵(为胚胎发育提供一个稳定的水环境,使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繁殖);4.鸟类:恒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使动物保持高代谢;利于动物运动,如捕食与避敌);5.哺乳类:胎生,哺乳(胎生为胚胎提供保护,营养和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保证酶和代谢活动的正常,使外界环境对胚胎发育的影响降至最低;哺乳可以使幼兽可以在优越的营养环境下迅速成长,使后代的成活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