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专题之轻松写出满分作文满分作文的六大标准一、切合题意:指文章主题符合命题意图,作者对命题者所给的题目能准确、全面地理解。
如:《几点感动在心头》一文,全文紧紧围绕题目中的“感动”,写了母亲为了子女,宁可自己受苦,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种无私的举动表现了母亲对子女浓浓的爱,抒发内心深深的感动,紧扣题目。
二、中心突出: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要突出、鲜明。
三、内容充实: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有较高的质量,文章内容丰富、具体。
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是必要的、足够的。
四、感情真挚:指写真实的情感。
真切的感受,抒发真挚的感情。
五、结构严谨:指结构要有严密性。
文章之中前后照应,布局周密,上下连贯,主次分明。
如:《我们一起走过》一文由“历史的记忆伴我一起走过”“挫折的记忆伴我一起走过”“感动的记忆伴我一起走过”三部分组成,然后逐层展开论述。
全文结构严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六、语言流畅:指语言规范、准确、连贯。
即用词准确、造句正确、没有语病、句子与句子之间上下衔接、句子顺序合理、语意通畅。
如:《微笑的力量》一文,文章开头,作者连用四个比喻,写出微笑是沙漠里的清泉,黑暗中的航标灯,雨中的伞,心灵的桥梁。
比喻恰当、用词准确、语意通畅。
轻松写出满分作文第一步: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观察、观察、再观察。
”这是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的名言。
这一名言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并要求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只有留心观察生活,才能获得丰富的个人体验,才能为习作积累大量的素材,写出来的文章才不至于内容空洞,让人味同嚼蜡。
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仔细观察身边人,细看他们的相貌、体型、穿着、打扮,了解他们的品质、性格、特点,熟悉他们的典型事迹。
相信观察后,作文中的人物一定个性鲜明,让人读后如见其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没有观察,就没有体验;没有体验,就没有写作。
只有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丰富情感,才能将所见所闻所感付诸于笔端,写出富有生活情趣的好作文。
积累素材的方法有两大种:一、直接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仔细观察身边人,细看他们的相貌、体型、穿着、打扮,了解他们的品质、性格、特点,熟悉他们的典型事迹。
相信观察后,作文中的人物一定个性鲜明,让人读后如见其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没有观察,就没有体验;没有体验,就没有写作。
只有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丰富情感,才能将所见所闻所感付诸于笔端,写出富有生活情趣的好作文。
如:有位同学就在作文时选取了下面的素材,读起来使人感觉真实,让人感受深刻:父亲是农民,整天光着脚。
那天,他光着脚到学校来看我,许多同学都笑话我。
于是我对他大发脾气。
父亲没有责怪我,笑了一下就转身离开了。
夕阳下的父亲背有点驼了,我这时感到特别心酸。
二、透过视听途径来积累素材。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听广播、看电视等方式来积累素材,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第二步: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很多同学在写作时总是感觉自己的文章不够生动具体。
其实只要同学们在叙述事情时,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明白,文章自然就会详尽具体。
一、将“经过”分成几步,按照一定的步骤或顺序来写。
精彩示例:做西红柿炒蛋这道菜,首先,要将鸡蛋打入容器中并将它搅拌均匀;接着,洗净西红柿并把它切成片;然后起锅,待锅烧热后倒油;油烧到六七成热时倒入蛋液摊蛋,蛋液凝结后盛出;接着再到点油,待油热后倒入西红柿片,翻炒几下,加入盐、白糖,等到西红柿六七成熟时再倒入蛋,略微翻炒;最后出锅。
二、要写清“经过”中的重要情节、场面。
写作时,审完题目,我们可以将事情的经过展开叙述、描写、重要情节、场面一定要写清,这样就可以避免主题不鲜明的问题。
精彩示例:我深深地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点燃了煤气灶,坐上锅,倒入油。
突然想起葱还没切,又赶紧去切葱。
就在切葱的时候,油已经冒起了烟,而且烟越来越大,我慌忙抓起一把茄子扔进锅里,又把葱、五香粉一股脑儿地倒了进去……第三步:按照一定的条理来安排写作顺序。
第四步:分清主次,做到详略得当一篇文章如果笔墨平均,就会中心不突出。
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要紧紧围绕文章中心,将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详写,而无关紧要的要略写,甚至不写。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精彩示例:有位同学在写《母亲,请原谅我》时,就选取了自己小时候和长大之后的两件事,并把长大后的那件事详细描写,从而深刻地表达了希望母亲原谅自己的情感。
(1)小时候无心地惹妈妈生气,妈妈耐心地哄“我”(2)长大后故意惹妈妈生气,妈妈背地里伤心地掉眼泪。
例文赏析:那一年冬天那一年冬天,雪很大,风很冷,天气也格外阴沉。
(用简洁的语言进行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冷的氛围,为事情的发展作铺垫。
【环境描写】)就是它,留给了我一生的回忆。
“喂。
小玲,电话!”听到传达室老伯伯的叫声,我赶忙走出了教室。
哇!好冷啊!雪在不停地下,我不由得缩了缩脖子。
我拿起听筒,听到一个焦急地声音:“小玲吗?你妈突然得病,进了第一医院。
你放学后去医院看看她。
”还没等我缓过神来,电话已经挂断了。
妈妈病了,怎么办?对了,打电话给爸爸。
我急忙抓起听筒,但手却僵在了半空——爸爸出差去了陕西,远在千里之外呢。
(“手却僵在了半空”,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我”此时无助的情态。
【动作描写】)接下来的三节课,犹如漫长的三个世纪。
老师讲的课我只字未听,无助和焦虑充满了我的内心。
好不容易挨到了放学,我急忙赶往医院。
妈妈憔悴无力地躺在病床上,我鼻子一酸,眼泪不争气地掉了下来。
“小玲,你来了。
”妈妈费力地睁开了双眼,随后又无力地合上了。
我守在病床前,不知所措。
平常依偎在妈妈身边,只知道享受妈妈给我的温暖和安全;而今,妈妈生病了,她的羽翼不能再呵护我了。
那天晚上,我第一次以饼干当晚餐,我第一次尝到了巧克力饼干的苦涩滋味。
第二天,雪仍很大,风仍很冷。
我又一次来到了妈妈的病床前。
妈妈睡着了,我没有吵醒她。
回到家,想喝口水,可热水瓶中空空如也。
对!自己烧。
可一拧水龙头,没水,难道水表又冻坏了?以前,只要水表一坏,爸爸就会拿着扳手去修理,可现在……我茫然不知所措。
对了,下楼去打井水。
外面很冷。
借着依稀的月光,我来到了井前,放下吊桶。
平时见邻居打水时那么轻松,可今天吊桶在我手中却似有万斤重;握着井绳的手在寒风中似乎有千把刀子在割。
(运用夸张,写出了“我打水的艰难,让人读来感同身受。
”【夸张修辞】)咬咬牙,水好不容易提上来了,但还得上楼呢!我费力地提着水桶,挎着台阶,一步,两步……突然脚下一滑,我顺势一蹲,谢天谢地,水没洒出,但我的膝盖却重重地撞到了台阶上。
疼痛,从膝盖传遍了全身。
委屈的泪在眼眶打转,可我最终还是没让它流出来。
我咬紧牙关,终于将水提到了房里。
水烧上了,开了。
我第一次这么激动地喝一杯水。
当热水从口中流遍全身时,多日来的无助,似乎都被一股股热流冲走了。
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可以独立地做一些事情了。
短短的几天里,我似乎觉得自己长大了很多。
妈妈爱吃些什么?妈妈在医院里还需要些什么?这些问题始终占据着我的头脑。
在妈妈住院期间,我虽然做得不够周到,但也尽力地照顾了她。
那一年冬天,我学着独自生活,学着照顾妈妈,虽然手上长满冻疮,裂开了许多口子,但我却为此而骄傲。
名师点评:1、选材典型:作者选取了妈妈生病这个特殊的时刻来写,描写了自己打水、烧水及照顾妈妈的过程。
运用典型的材料,表现了自己的成长过程,传递着积极向上的力量。
2、详略分明:作者详细描写了妈妈病中的状态,以及自己打水,烧水的过程,彰显了自己的成长,而对自己照顾妈妈的过程则一笔带过。
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第五步:学会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心理。
要想把人物和事件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综合运用动作、对话、心理描写,而不是单纯地叙述事件过程。
精彩示例:他50多岁了,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的眼镜。
他颤颤巍巍地取下眼镜,用衣服的下摆擦了擦镜片。
(动作描写)“嗯嗯……”他刚要讲话忽然想起了什么,手忙脚乱地在盘子里找了找,又匆匆往口袋里掏了掏,掏出了一盒火柴,(动作描写)这才放心地又“嗯嗯”两声,站直身子,用特别响亮的声音说:“现在开始看老师做实验!”(语言、动作描写)例文赏析:你的身影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第一年的初中生活,有许多美好的回忆,其中最难以忘怀的是边老师的身影。
打开如水的时光之闸,边老师的身影依然清晰如初……怀着憧憬、兴奋的心情,我踏入了中学的大门。
报到了!我跨进教室,一位瘦削的、凹陷着眼眶和两腮的中年男人微笑着等着我。
啊?他就是班主任?他实在是太瘦了,以至上身穿着的那件普通的白的确良衬衫总给人一种空荡荡的感觉。
(运用外貌描写,突出老师的“瘦”,相当传神,【外貌描写】)“小同学,报到的吧?”他抬起头,望着我。
我坐到了桌前,翻开书包:“糟糕!通知书呢?没有通知书怎么报到啊?”我慌乱地到处乱翻,急得脸上沁出一粒粒汗珠。
老师始终微笑着:“别急!要不回去找找,我就在这等你!”等我气喘吁吁地赶回来,所有的人都已经报到完了,教室里空荡荡的,只有一个瘦削的身影仍在静静地坐着……边老师是地理老师,他给我们讲世界各国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经济概况。
他有一手绝活,讲到哪一国家,就可以随手画出这一国家的地图,十分逼肖,让我们瞠目结舌。
他不仅给我们传授知识,还给我们讲述他下放插队的往事,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他潇洒自如的身影,急匆如风的身影,如春风,如细雨,印在我们的心头。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风、细雨表现老师的身影。
【比喻修辞】)印象中最难忘的是他有一次带我们踏青。
郊外的湖面,水波盈盈,田野中的油菜花金黄灿烂,山间小屋升起缕缕炊烟……边老师招呼我们,半弯着身子给我们摄影,他佝偻的身影略显憔悴。
他的两肩一肩背包一肩背水,好像让他陷进去了。
可是,他的笑容依然从背包和矿泉水中浮出来,让我们很感动。
现在,他的身影还在奔波着,在考场外,他正殷切地等着我们。
然后,他凝望着我们的身影,把自己的身影交给下一个学期,交给滔滔不绝的课堂,交给真心诚挚的家访,交给感人肺腑的班会……(运用排比手法,体现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排比修辞】)可是,我依然要说,你的身影,我永远不能忘怀。
名师点评:1、形象鲜明:作者能够跳出脸谱化,运用外貌描写,重点突出老师的“瘦”。
2、感情真挚:作者通过几件简单但是流露出浓浓温情的小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负责任、学识渊博、关心学生的人民教师形象。
作文升格:浓浓碘酒香我走进了乱成一团的教室,开始和同桌眉飞色舞地神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