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学研究生开题报告

法学研究生开题报告

而讨论附生效条件合同条件生效前当事人利益保护的理论前提,就要弄清此时合同的性质是什么,救济的法理基础是什么,这一点近几年也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但是学者们依据不同,观点不一,始终没有形成统一权威的说法。
法律规定的零散和不完善和理论上的争论不休必然带来司法实践的混乱,因此研究附生效条件合同条件成就前当事人期待利益的保护,对于立法完善、法学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完善附条件合同的法律制度,对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当事人意思自治,维护法律公平、正义、效率的原则,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提纲中:
一、附生效条件合同的一般理论
(一)条件的概念
(二)条件的特征
1.当事人约定性
2.不确定性
3.合法性
(三)条件的种类
1.停止条件和解除条件
2.偶成条件、随意条件、混合条件
3.积极条件、消极条件
4.合法条件、不能条件、不法条件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附条件法律行为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民通意见》75条,《合同法》第45条附条件法律行为的定义、分类及条件成就的拟制作了相关规定,但是这几个条文的粗略规定尚不足以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尤其是在附生效条件合同条件生成就前,法律只规定了一方不正当的阻碍条件成就或是不成就的法律后果。对于来自第三方对合同的侵害,以及一方在条件成就前处分合同的标的等这些情形,另一方可否主张救济,拥有哪些救济措施,当事人拥有怎样的权利义务等等,这些在我国的法律上都还是空白。
[25]杨天娇:《论附条件法律行为之条件拟制的立法完善》,载于《法学论坛》,2009年2月。
[26]朱广新:《信赖保护理论及其研究述评》,载于《法商研究》,2007年第6期。
3、拟解决的途径
我将注意跟踪有关与论文被容有关方面的最新学术动态,努力提高外文水平,争取多多阅读外文文献,获取第一手资料,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著作类
[1]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梅仲协:《民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1)》,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苗沐民:《法律行为理论之全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版。
[12]武钦殿:《合同效力的研究与确认》,吉林大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13]弗里德里奇.凯斯勒、格兰特.吉尔摩、安东尼.T.克朗曼(屈广清等译):《合同法:案例与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3)文献资料与实践调研论证相结合:进行理论分析,同时进行实证研究,在
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五、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1、通过对国内外学说观点的整理与思考,对附生效条件合同条件成就前合同的性质作出了分析与界定。
2、对附生效条件合同条件成就前合同的期待利益保护作出了比较细致完善的法律设计。
2.有效合同说
3.预约合同说
(二)有关国家的法律规定及学说
1.台湾期待权保护理论
2.大陆法系代表国家法律规定
3.英美法系条件理论
(三)对以上学说和规定的分析
四、关于附生效条件合同条件未成就前期待利益保护
(一)期待权一般理论
1.期待权的概念
2.期待权的性质
3.期待权的种类
(二)附生效条件合同期待权的发现
第二阶段2012年05月—2012年08月(论文初稿阶段):根据开题答辩组提出的意见,将进行全面的搜集资料的工作,对文章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对文章的主要问题进行细致的思考,深入研究基本内容,归纳总结,写出全文,形成初稿
第三阶段2012年09月—2012年10月。(论文第二稿阶段):听取导师对初稿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完成对论文的修改,对文章进行润色,补充不足的材料,删除多余的资料,使得文章结构合理,主体鲜明,争取有所创新,基本定稿。
[14]杨祯:《英美契约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15]杰弗里.费里尔、迈克尔.纳文(陈彦明译):《美国合同法精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16][德]卡尔·拉伦茨著,谢怀拭等译:《德国民法通论(上册)》,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7]〔德]迪特尔·梅迪库斯,邵建东等译:《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3、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由于自身理论研究水平的限制,在论文的写作的构思、表达、创新等各个方面可能都会有一定的难度,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另外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社会时间调查,对研究造成一定的障碍,写作过程中难免会走向太过理论化。
因此我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多多搜集阅读资料,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多注意与指导老师沟通交流,及时汇报论文写作进展,发现问题并解决。同时有条件情况下去法院、律所等部门进行调研,增强论文的实践性,尽量以现实的第一手资料弥补论证中的不足和缺陷。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分析法: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文献、专著、期刊等来研究有关附生效条件合同的现有学术成果,寻求理论依据,开拓思路,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本选题的研究现状,查阅参考国内外学者的著述,寻找可以借鉴的理论。对于学者们的观点进行整理分析,并对不完善的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2)比较分析法:从国外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入手,对不同附条件合同以及相关的问题制度进行介绍和对比,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加以借鉴。
[22]富勒:《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赔偿》,载于《民商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3]赵旭东:《论合同的法律约束力与效力及合同的成立与生效》,载于《中国法学》,2000年第1期。
[24]孙学致、韩蕊:《特约生效要件成就前合同的效力———未生效合同概念批判之一》,载于《当代法学》,2011年第6期。
2、国外研究
我国法律主要继承了大陆法系很多制度,因此国外研究我主要搜集了德国、法国日本等大陆法系代表国家的资料,这些国家的民法典做了比我国较为完善的规定,制定了一些我国没有的制度。他们对于条件成就前合同遭到第三人侵害以及一方处分合同标的都做出了规定,但是在细微处有所不同,日本的民法典中还规定一方不正当的促成条件的成就或是不成就,另一方可以选择放弃合同,而不是像我国合同法规定的直接拟制合同生效或不生效,更加符合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英美法系的合同法里的条件含义与我国不一样,有的时候是关注与合同的效力,有的时候是决定当事人的义务履行,英美法系的法官们凭借判例发展出一套自己的条件规则。正是这些研究成果给了笔者准备论文过程很多的启示和帮助。
(四)附生效条件合同的功能
二、我国关于附生效条件合同的法律规定
(一)我国关于附生效条件合同相关法律规定
(二)对我国附生效条件合同法律规定的评析
1.内容太少,规定简单
2.条件成就前当事人权利义务不明
3.条件拟制硬性规定忽略当事人意思自治
三、附生效条件合同条件成就前合同性质
(一)相关学说
1.未生效合同说
第四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论文终稿阶段):根据导师对第二稿的意见完善论文,并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对论文进行查缺补漏,修正不妥之处,对文章局部内容进行优化,做小范围的调整,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完成论文终稿。
第五阶段2013年03月初—2012年05月。(论文答辩阶段):根据导师对论文终稿的意见,对论文进行适当修正,送交定稿,接受盲评或抽查,准备论文答辩。
(2)现有研究成果的质量不够高。笔者搜集到的资料中著名学者专著几乎没有,论文是在核心期刊发表也很少,研究的也不够深入和体系化,集中于条件拟制时的很系统的制度设计。
(3)关于附生效条件合同合同条件成就前的合同性质观点很零散、分歧。笔者初步做了梳理,关于条件成就前合同性质的观点主要:有合同已经成立但是没有生效(李仁玉《合同效力研究》);此时已经成立了两个不同的合同,第一个合同已经发生了效力(刘凯湘《合同法》);合同已经成立有效,但是没有到履行期限,适用违约责任呢(孙学致《特约生效要件成就前合同的效力_未生效合同概念批判之一》);条件成就前要区分合同有偿还是无偿给予不同程度保护(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六册》);等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通过这几个月我对搜集来的资料阅读和整理,对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可以总结如下:
1、 国内研究
(1)对于附生效条件合同条件成就前期待利益保护的关注度有所上升,但是关注的热度还是不够。就目前我搜索到的文献来看有关专著几乎没有,论文数量也不多,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多是散见于一些著作的章节中,论文从90年代到2008年前很少,这说明了这个问题还有很多的讨论空间。这两年论文数量开始增多,说明这个问题开始得到研究和重视,体现了这个论题研究的必要性。
3、对现行法律关于条件拟制规定的不完善作出了设计。
六、论文工作量、年度研究计划、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1、论文工作量
本文拟定完成3.5—4万字篇幅。由于准备的还不是很充分,对论文构思也不是很固定,后期可能还会随着研究的深入作出调整。
2、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2012年03月—2012年04月(论文开题阶段):查阅文献资料,征询导师意见,确定论文题目;围绕论文题目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当前对该领域的研究动态,确定论文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基本框架,准备开题答辩。
八、已具备的研究条件,尚缺少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1、具备的研究条件
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订有大量中外文期刊,并拥有《中国期刊网》《知网》《万方数据》等学术数据库,这些都为笔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文献资源。
2、缺少的研究条件
文献虽然很多,但由于研究不是很多,可供借鉴的资料并不是很丰富;论证中收集的资料皆以他人已完成的成果为主,笔者尚缺少现实的第一手资料;对国外的资料掌握的有限,外文的数据库的资料也比较有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