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林饮食文化

吉林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吉林美食之锅包肉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会计
班级:会计1403
**:***
学号:**********
吉林饮食文化
1.名称由来
锅包肉是著名的东北菜,一般菜肴都讲究色、香、味、型,惟此菜还要加个“声”,即咀嚼时,应发出类似吃苞米花时的那种声音。

这是哈尔滨道台府菜创始人、滨江道署首任道台杜学瀛首席厨师的郑兴文当年为适应外国来宾的口味,就把原来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这一改使哈尔滨出现首创的菜肴。

郑兴文按照菜肴的做法称它为“锅爆肉”,到如今就被叫成“锅包肉”了。

锅包肉流传至今已经是四代传人了。

吉菜历史悠久,自古还有汉、朝、蒙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各民族文化和饮食习惯不同,如满族人喜食炖菜和面点、朝鲜族酷爱冷面和狗肉、蒙古族爱吃烤肉,这些特有的饮食习惯,形成了独特的多元化饮食文化。

吉林冬天气候寒冷,人体需要热量多,加上吉林人热情好客、讲究丰满实惠,所以菜肴肉多,尤其是山珍野味多,并且重调味,无论哪个民族,每当客人来到,便拿出酒肉盛情款待,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而且菜肴品种多、菜量大,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饮食习俗。

锅包肉是一道东北风味菜,即将猪里脊肉切片腌入味,裹上炸浆下锅炸至金黄色捞起,再下锅拌炒勾芡即成。

成菜色泽金黄,外酥里嫩,酸甜可口,加上吃多不油腻的特点,很适合夏天食用以达到开胃增食欲的目的。

锅包肉,原名“锅爆肉”,出自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赢专用厨师,“滨江膳祖”——郑兴文之手。

由于用急火快炒,把铁锅烧热,把汁淋到锅里,浸透到肉里,所以起名叫“锅爆肉”。

俄罗斯人发“爆”这个音为包,时间一长,“锅爆肉”就变成了“锅包肉”。

在西安事变以前,由于东三省归属张氏家族管辖,所以道台府的很多菜,都属于禁菜、私菜。

1911年在奉天(今沈阳)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郑兴文以高超的厨艺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高度赞誉,获得大会颁发的荣誉牌匾《滨江膳祖》。

日本占领黑龙江以后,张学良对东北部部分地区控制渐松,一些民间工艺、美食菜谱逐渐外流,锅包肉也开始在哈尔滨以及外部流传。

后来到了辽宁,辽宁人对其加入了自己的改造,最后一步改用番茄酱或者番茄沙司,外观像极了哈尔滨的“樱桃肉”,减少了锅包肉(锅爆肉)原有的香酥金黄。

龙泉山庄的厨师曾在全国电视厨艺大赛上,展现过沈阳版本的“锅包肉”。

“滨江膳祖”的曾孙在哈尔滨花园街43号开办了美食店。

2.历史沿革
据道台菜的第四代名厨郑树国介绍,郑家是旗人,郑兴文的父亲郑明泉家住辽宁,在北京做茶叶生意,由于应酬和交际,经常品尝到各种美食,口味很刁,被朋友戏称为“美食家”。

郑兴文6岁随父来到北京,渐渐对厨艺产生了兴趣,14岁时已对美食和烹调极为偏爱。

后拜淮阳菜传人-陈才保(音)门下。

郑明泉认为“君子远庖厨”,担心儿子下厨给旗人丢脸。

然而郑兴文立志坚定,郑明泉只好满足他的想法,托人把郑兴文送到恭亲王府,学习厨艺。

这让郑兴文开了眼界,也长了见识。

24岁的时候,郑兴文满艺出师,家人不让他出去上灶,他就在北京东华门大街开了个“真味居”饭馆,给自己当老板。

“真味居”客源不错,郑兴文身上的“八旗作风”显现出来,只顾菜品的优劣,却不顾及成本开销,结果生意越红火越亏本,干了3年多,只好关门。

1907年,郑兴文经本家——黑龙江中外交涉局总办郑国华的举荐,带着14个厨子,举家来到哈尔滨,进入当时的滨江关道衙门,当上官厨,专门给首任道台杜学瀛料理膳食。

作为当时北方重镇的府衙,道台府里经常会宴请国外的宾客,尤其是俄罗斯客人。

由于外国人喜欢吃甜酸口味,北方的咸浓口味令外宾们很不适应。

道台杜学瀛就命府内厨师变换菜肴口味。

郑兴文就把原来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这一改使哈尔滨成为锅包肉的起源地。

郑兴文称它为“锅爆肉”,可能是洋人在点菜的时候发音有问题,时间一长,衍化成今天的“锅包肉”了。

这道菜让俄罗斯客人非常喜欢,每次来吃饭都要点这道菜。

不仅如此,郑兴文在道台府事厨独创出许佳肴美味,如“猪头焖子”(后改为“猪头糕”,民间依旧称“猪头焖子”)、“熏卤鸭”及汤鲜肉嫩的“清炖狮子头”等。

3.菜品特点
其用猪之脊肉和淀粉,经两遍油炸而成,一炸熟,二炸色,出锅时汁并着以香菜点缀。

新式滋汁中加入了胡萝卜、西红柿及鲜柠檬,使其增加了新鲜蔬菜和水果的香味,这就使菜肴的味道得到了升华。

4.传统做法
制作食材:
新鲜猪里脊肉300克姜丝5克葱丝20克香菜10克精盐、料酒、酱油、白糖、醋、鲜汤、水淀粉、色拉油各适量。

制作流程:
1.新鲜的猪里脊肉改刀成7厘米长、5厘米宽、0.2厘米厚的大片,用精盐、料酒拌匀腌制十分钟,
再把腌好的肉上沾满干淀粉,用水淀粉及少许色拉油调成稠糊;另用酱油、白糖、醋、味精、鲜汤、水淀粉等对成滋汁。

2.炒锅置火上,放入色拉油烧至六七成热,先将码好味的肉片与稠糊拌匀,再一片片展开,逐一下入锅中,炸至外酥内嫩时捞出沥油。

3.锅留底油,投入姜丝、葱丝炸香,下入炸好的肉片,烹入滋汁,翻拌均匀后起
锅装盘,撒上香菜即成。

5.糖醋锅包肉
由于东北地区是多民族,光黑龙江省就有48个民族,菜种繁多,东北的地方菜主要讲究咸、鲜、酸、甜、辣。

主要是咸鲜为主,酸甜为辅,辣次之,又由于“闯关东”时期,大量的外系菜谱介入,从此东北菜融合了南方的炖、煮等南方的菜系精华,形成了如今的“关外口味”。

东北人最喜欢吃这道菜。

糖醋锅包肉是东北的地方菜主菜之一,是饭店必点菜之一。

糖醋锅包肉讲究酸甜口,主要是酸为主,甜为辅,最好是米醋,而且浓度在30度左右的,不要兑水,切忌不能用老陈醋。

勾芡的时候,自己可以先尝尝味道,作出来的菜符合自己的口味。

制作食材
主料:猪里脊肉半斤、精盐、姜、葱、米醋、粉面子
辅料:料酒、油、香菜、味精、白糖
6.制作流程
1、将猪里脊肉改刀成7厘米长、5厘米宽、0.2厘米厚的大片。

切得肉千万别切厚了,要不炸出来的肉会很硬,嚼不动。

2、将切好的里脊肉放到大点的碗里,用精盐、料酒拌匀码味,用水淀粉调成稠糊。

3、用白糖、醋、味精、淀粉勾芡成汁。

【如果有条件可以加点鲜汤,有的人做锅包肉会在勾芡的时候放入酱油,但是小狼我觉得放入酱油就不好吃了,依个人口味而定】。

4、将姜和葱切成丝,姜丝大概5克左右,葱丝20克左右,香菜切不切成丝都可以,大概10克左右,小狼我喜欢吃香菜,一般都是放4根整的香菜。

5、把油烧至8分熟,然后将码好味的肉片与稠糊拌匀,一定要拌匀,炸出来的肉才香脆,再一片片展开,逐一下入锅中,炸至见金黄色时,捞出,敲掉水淀粉碎渣,逐一炸好好后,再将全部的里脊肉放入烧好油的锅里,炸至外酥里嫩时捞出,沥油。

锅内留少许油,洘锅。

6、把姜丝、葱丝放入锅内炒香,然后将炸好里脊肉放入锅内,把勾芡好的汁倒入锅内,翻拌起锅后装盘,如果功夫可以最好把肉和汁颠勺,然后撒上香菜即可。

7.制作注意
1、猪肉片沾上生粉后,要轻抖去多余的粉,以免炸好后面衣过厚,影响锅包肉
的口感。

2、猪肉片要一片片下锅油炸,要不时将其分开,以免肉片粘连成团,不能炸匀炸透。

3、调制芡汁时,要一边试味一边下调料,直至芡汁酸甜适口便可停手。

4、猪肉要片成较大的薄片,这样既可以均匀地裹上炸浆,又容易炸熟炸透,吃起来也更入味。

5、锅炮肉制作关键在于炸浆和芡汁,前者以捞起适量炸浆往下倒不会断为准;后者的生粉不宜多放,否则芡汁会将肉片粘在一起很难分开
8.营养价值
猪肉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

猪肉可提供血红素(有机铁)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

湿热痰滞内蕴者慎服;肥胖、血脂较高者不宜多食。

猪里脊肉食疗作用:味甘咸、性平,入脾、胃、肾经;
补肾养血,滋阴润燥;
主治热病伤津、消渴羸瘦、肾虚体弱、产后血虚、燥咳、便秘、补虚、滋阴、润燥、滋肝阴,润肌肤,利二便和止消渴。

猪肉煮汤饮下可急补由于津液不足引起的烦躁、干咳、便秘和难产。

9.对于锅包肉酸甜大家的看法
第一种就是黑龙江省为代表的「糖醋」锅包肉。

同样是将里脊肉油炸过浇汁,但这一种是将糖和白醋调制成调味汁,过一遍之后撒点儿比较长的香菜。

整体呈金黄色,汁比较贴肉。

第二种则是辽宁省代表队的「番茄酱」锅包肉。

这种是用番茄酱调汁,整体呈桔红色或鲜红色,汁比较稠,黏糊糊挂在肉上。

跟糖醋里脊绝对不是一个玩意儿!!!手机答,等用电脑贴图!
另外请内蒙古代表队和吉林代表队向我普及一下你们的锅包肉做法!作为一个锅包肉死忠我真的很好奇!
总之锅包肉作为东三省震地之宝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