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之轴线
反打(用对角线的拍摄位置)
3、台上台下,台上的对象(会议主持人,教员,表演人员)总要和台下 对象发生联系。虽然台上,台下都可能不止一个人,但可简化等于两 个面对而的关系,或三个人的三角面向关系。因此,其轴线处理也与 此相仿。当然台下的对象是成排的,这恰与台上对象构成一个三角形。 台象是底边,台上对象正处于顶角。处理类似场面可有两种办法: (1)遵循轴线规律:以会场中心线通道为界,成为轴线,在界线一边 拍摄所有镜头画面。台上、台下对象交流视线都是相对的。若镜头画 面数量不多,且台下主要对象都在中心线这一边,不失为一种有效方 法。 (2)以台上对象为顶角,以台下对象为底边而构成大三角形,只要在 这个三角形范围之内,摄影机可以放在任何位置上拍摄。台上对象可 以正拍,他们和台下的交流为左右巡视,其视线扫过摄影机。台下的 对象一部分向画左看,另一部分向画右看。为了衔接,台上对象镜头 画面的视向或者正视,或者与台下的相反就可。
轴线的概念
轴线,他是摄影创作中的一个术语的俗称 ,又称之为关系线、180° 线、运动线 。轴线在镜头实际拍摄中,是指用摄像机(镜头)变换范围的 界线,或者可以看作是一条无形的遐想线。它是人物行动方向和人物相互 交流的位置关系所构成的一条无形线。轴线的构成,无论在什么条件、关 系、位置下,都是以人物的视线关系为走向的,轴线的核心就是视线,轴 线变化则就是视线变化,因此,摄影师在拍摄时,尤其要注重这一个镜头 与下一个镜头在视线上的关系,才能保证视线的链接,才能保证轴线的连 接。 图中A与B之间形成一条假想虚线 ,这条线既是A与B的交流视线,又 是人物之间的关系线——轴线。并与这条假想线为准,将空间分为上方 (背景、表现和现实空间)和下方(调度、想象和暗示空间)。
影片分析
《罗拉快跑》分析:罗拉 第一次
罗拉第二次、罗拉第三 次
作品分析
1、E:\段卫东作品\我是女拳王.wmv 2、E:\段卫东作品\指书艺人的一世情缘.wmv
作业
1、分析影片《迷墙》
2、自己设计一个场景,用图纸将摄影机的位置标出,并按 照图纸的位置用摄像机进行实地操作
(4)拐角上的轴线
跳轴
轴线的存在条件: 1、一场戏不论多少镜头画面都用固定机位拍摄; 2、静止对象在镜头面面中空间位置不变,视线方向 既定;运动对象在拍摄中,运动方向不变。 3、“分切单独拍摄”,“组接连续叙述”; 4、镜头视点带有强烈的客观描述性质。
跳轴存在的条件
1、在拍摄过程中,观众直接看到对象改变自己的空间位置,空间方向, 轴 线规律在这里就不起作用。 2、运动(摄影机摇、移、引、降)拍摄,交待清楚对象运动方向,空间位 置,空间关系的变化,不管这变化有多大,也不会有“置换”之误,而 会理解为对象运动的必然结果。 3、穿插一些描写镜头画面。表示过去一段时间,省略了位置变化的交待。 4、两个以上对象,当需要跳轴拍摄时,可先运用客观视点拍摄一个主体 的正面,表现他看到另一对象变换空间位置,然后用一个主观视点拍下 位量变换,接下去的镜头画面均可跳轴拍摄。 5、跳场,即平行蒙太奇。跳场之后,如果表现的事件时间较长,再按回 来可以越轴。 6、用没方向趋势的中性视点拍摄与前相反方向出画,然后拍一个与其同 向入画,下面所有蒙太奇镜头画面都可越过轴线拍摄。同时,这又形成 了新的界域。
轴线:影视空间结构规律
目的与要求
1、掌握轴线原理。
2、掌握越轴(跳轴)的概念。
3、运用轴线原理能够分析具体影片。 4、更够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运用轴线原理。
导入
• 影视空间表现是灵活的、全方位的,但它表现出 的方向性却是模糊的,没有东南西北之分,只有 上下、左右之别。在现实中,方向是识别、控制、 占有空间的重要标志,而在银幕建构的空间世界 中,虽然无方向性,但对方向性的要求却十分严 格。空间位置、方向是影视空间结构、空间处理 的重要方面。如果银幕上的空间位置交代不清, 会在画面中造成“置换”的错觉,而情节、运动 方向不确,就会造成空间关系的混乱。为了克服 影视空间表现上的缺陷,人们在实践中慢慢找到 了保持方向明确的方法,最终形成了必须遵守的 轴线规律。
反打(用对角线的拍摄位置)
1、大群众场面:再大的场面,也会有重点表现对象或重点群体 表现对象,他们构成一场戏或· 个镜头画面注意中心。这个注意 中心的安排可能是左右其他拍摄对象空间方向的关镜。遵循方 位原则,如果注意中心安排在幅面略左,他们面右,与其组接 的交流镜头画面,对象则应安排在幅而略右,视线向左以构成 呼应效果 2、围陇的群体对象:不论等距规则的围拢,还是参差不齐的围 陇都会形成一圆。一个全景确定了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后,在 分切拍摄中,并不用保证每个对象在幅面中的空间位置永远不 变。在空间位置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空间关系主要靠对象的视 线方向来维系。一般以主要表现对象为准。他(或他们)最后视线 路画左,下接的蒙太奇镜头画面,对象视线应向右;主要表现 对象的最后视线落画右,下接者应视向左,这样就构成交流关 系。
图解“轴线”
镜头画面7,摄影机向左移,与甲成120°,他开始正面偏侧,占 据画面左幅面,视线向画右;乙侧面略正占据画面右幅面,视线向画 面左。两人之间的空间关系,仍被他们之间的距离所显示。 镜头画面8,摄影机和甲成150°,甲占据画面左半,由于距离较 乙为近,故景别大于乙,为侧背面,视线向画右。乙成正侧面,占据 画面右半,视线向画左。由于是过肩镜头,两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被遮, 故空间关系不明显。 画面镜头9与镜头画面3相等,只是镜头画面中各种关系都调换了 位置。 画面镜头10,摄影机和甲面向210°,他处于侧面方位,但已开 始占据镜头画面的右幅面,视线已经转向左画面。乙占据右幅面,视 线向左,为正面稍侧。10号镜和8号镜相比,对象所占据空间位置、 视线方向都作了180°的调换,即“置换”。 11号镜和7号镜,12号镜和6号镜,1号镜和5号镜,2号镜和4号 镜都是相反的。
“轴线”解读
12 1
11
12 2 8
9
9
甲
乙
8 8
7
6
5 6
3
• 曲 线 原 理 示 意轴线 2、大的运动场面中的轴线 3、曲线运动的轴线 4、拐角上的轴线
(1)定向运动的轴线
定向运动的轴线
(2)大的运动场面中的轴线
大的运动场面中的轴线 如游行、接力赛等,特别是进攻和退却的战争场面,违反轴线规 律就会造成空间位置和方向混乱(穿帮)。如影片《南征北战》中争 夺摩天岭制高点时,我军从右向左,敌军从左向右。
轴线原理的时钟定位法
12 1
11
12 2 8
9
9
甲
乙
8 8
7
6
5 6
3
• 曲 线 原 理 示 意 图
3
4
图解“轴线”
镜头画面3,乙是全背,处于画面的近几何中心位置;甲的面向和摄影机虽 成零度角(都以甲为参照)正面,因和乙成一直线,故全被遮挡,在画面中没有 出现。 镜头画面4,摄影机位置向左移动,甲和摄影机处于30°方位,故正、略侧, 占据画面的1/3,这是由于由于他比乙距镜头略远一些的缘故。他的视线朝镜头 方向,略倾于右。他基本是正面的,故他是主要的表现对象。乙为侧背面,占据 画面右的2/3,视线向略倾于右的纵深。甲乙之间空间关系是靠透视比例大小表 现,故不明显。 镜头画面5,摄影机位置又向左移和甲成60°。甲正面,偏侧,占左幅一半, 视线向画面右;乙为侧,略背,占据画面一半,视线向画左。两人之间的空间距 离,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空间关系。甲正面多于乙,故以甲为主。 镜头画面6,摄影机向左移,和两人都成90°,在这个位置拍摄两个对象都 成 侧面,他们之间有一段明显的空间距离。甲占据画面左幅,视线向画面右。 乙占据画面右幅,视线向画左。两对象平分秋色,难分主次。
(3)曲线运动的轴线
曲线运动中如何避免方向不明?
1、保持方向的总趋势,必须有一个全景介绍曲线运动 的镜头画面,其他镜头画面要保持方向总趋向统一。 2、镜头画面内调向,如果必须有与总趋向相反的运动 镜头画面,那就应该在其前或者其后有一个较全的带 上环境的景别介绍其转向的镜头插入。 3、同向出入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