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初中数学课堂策略(各环节)Ⅰ有效的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的重新认识新课的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是导言,是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数学课堂新课的导入有效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
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如果精心设计教学的导入过程,创造教学过程的情境'则可以唤起学生注意,安定学生情绪,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课堂学习。
如果教师只是象金科玉律一样的话语说“今天我们要上xxx.”来引入新课,学生则会注意转移,本来是大脑高度集中精神的状态下,一下子就松散了。
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是不可能集中精力把课听好的,往往是不可能有教学效率的,这种是一个无效行为。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对新课引入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新课引入无足轻重,也有的是没有掌握引入新课的方法和技巧,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资料。
为解决好这些间题,有必要探讨一下新课导入的基本的方法,使新课导入更具有效性。
二、新课导入的一般方法(一)复习导入在讲新知识之前,先简要复习学过的相关知识。
用这种方法要注意精选复习内容,使之与新内容之间有紧密的支点。
这种引入一般适用于定理和性质的运用。
如在讲授“分式"概念时,可在引导学生复习整式、多项式、单项式等旧知识后,提问学生,最后自然地引入“分式”这一概念,且使学生牢牢抓住了“分式”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运用复习引入法,把学过的理论重新复习一下,就能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感到生疏,这样有利于新课的展开,也使新课过渡比较自然。
(二)作业导入通过评讲以前的作业或根据本课的内容设计一些作业,引起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注意,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三)直接导入讲课前先把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说清楚,以争取学生的配合。
也就是说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
(四)悬念导入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
如在教不等式性质之前,先提出一个问题:试比较a与一a的大小。
肯定有部分学生会认为a> - a,教师就给出一些数据,a=- 2,则显然是不成立的,由此产生悬念。
(五)游戏导入开始上课时,教师先讲清活动的形式、步骤、所需要的材料和活动目标,然后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数学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探求规律、概括结论进一步发现问题,从而进行新的内容的学习。
如在讲代数式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互动做一个“猜年龄"的游戏,让一个学生将自己的年龄加上5,然后乘以2最后减去10,教师只要知道最后的得数就马上说明学生的年龄,让学生产生神秘感。
(六)趣题导入通过一些奇妙有趣的数学趣题,导人新课。
如“有理数的乘方”可这样设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把厚O.1毫米厚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的厚度。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的厚度变化是在成倍地增加。
同时提出继续折20次、3 O次会有多厚?如果一层楼高按3米计算,折叠20次有3 4层楼高,折叠3 O次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
这一惊人的猜想一定会让学生思维活跃,进入最佳状态。
(七)史事导入通过数学史知识的介绍,特别是通过我国古代数学伟大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主义热情,或讲一个有关的故事,然后引入课题。
勾股定理教学前,先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勾股定理的伟大贡献。
在概率教学之前,先介绍概率论起源于对博弈的研究,或讲一个故事,如“棋盘与麦粒”“阿基里斯与乌龟赛跑”等。
(八.)实践导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总结。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l 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 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九)讨论导入上课初始,组织学生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学生初步体会的基础上,再导入新课。
如在教“垂径定理”时,让学生动手在纸上画一个圆和圆的任意一条弦,然后将圆对折使弦的两部分重合,画出垂直于这条弦的直径,最后观察、猜测并探究结论。
(十)类比导入很多知识之间都有相互联系,如果所讲授的新知识在结构上和特征上有着共同点和相似之处,则可用旧知识类比的方法引入新知识。
如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时可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上掌握新知识。
(十一)演示导入在讲授新课前,学生观察实物、模型、教具或观看投影、录象、电脑动画等,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观察、提尚问题,使学生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程学习。
如讲解三角形全等时,用电脑动画演示两个三角形重合,然后恰如其分的提出一些问题,如他们的角有什么关系,边有什么关系等等,直观明了,学生看了容易掌握以及加深印象三、新课导入的注意事项掌握了这些导入方法后,如果不能恰到好处的使用仍旧是无效或低效的,所以在新课导入时也应该注意一系列问题。
(一)目的性:引入新课时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不能脱离正课主题。
不然不但没有起到帮助理解新知识的作用,反而干扰了学生对新授课的理解,给学生的认识过程造成了障碍。
导入本身就是一个手段,运用这一手段,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师设计任何一种导入,都要十分清楚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以及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二)高效性:新课引入时不能信口开河,夸夸其谈。
占用时问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影响正课的讲解,应该简洁、明了、准确。
(三)灵活性: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符合本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应该找到一种最佳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总之,夺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课堂的导入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多姿多彩的。
无论用哪种方式导入,必须使词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的统一。
以创设良好的导入技能为教学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薪能力的目的。
四、案例分析案例: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材中通过两个含有反比例函数的生活例子来及时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但函数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起来也比较困难。
鉴于函数间的紧密联系,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先提出问题:“你能够画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矩形吗?还能多画几个吗?”“矩形两边的长度所取是任意的吗?是否需要满足什么推荐?”让学生在感知长和宽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复习了函数的概念。
再用“xy=6,是一次函数吗?是正比例函数吗?”引入对这个两个函数概念的复习,为下一步学生自己构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做好铺垫。
在此,教师抓住函数、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内在联系,层层递进地进行设计,将知识类比,减少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困难。
II有效的情境创设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需要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一、有效情景创设的必要性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个好的情境设计,能使数学学习内容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能使学生善于意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情景创设现状分析在观摩一些公开课和新课程研讨课中发现,某些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只不过是“花架子”,它忽视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实效性。
这些形似而神离的“情境设计”,实际上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有偏差的表现。
因此,在设计情境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并且要十分注意情境的趣味性、探究性与真实性。
三、情境创设常见类型1.数学问题情境;2.数学故事(或数学历史)情境;3.实验、任务情境;4.活动情境;5.生活情境。
教学情境的设计,是为了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但要注意情境事实的真实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数学美,切不可人为编造虚假事实.四、有效情景创设策略(一)针对性课堂情境的创设,应围绕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情境,切忌为了追求形式而忽略了设计情境的真正意图。
(二)趣味性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本学段的学生主要借助字母、图形、文字等多种材料从事数学活动。
教材呈现现形式应多样化,可以将实物照片、素描、文字、表格、图形、字母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加深对所学内容数学意义的理解。
(三)探究性创设良好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数学知识与课堂教学的距离。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
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四)真实性在设计此情境时,要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进而明确学数学的价值所在。
毋庸置疑,注重情境创设,适度使数学生活化,这对疗治过去数学课程中过分注重形式化引入、大量编制虚假应用对数学教学造成的“硬伤”,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有的教师挖空心思编造一些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这些情境设计也确实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了高潮,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追求、探索的欲望,但是随之而来的后果我们也应该考虑。
当你想到你在学生心目中美好的形象变成一个“说谎者”或者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造成影响时,你还会编造这样的情境吗?对于教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一定要立足于各自的校情、学情、教情,使情境应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课程参与者和我们的学生都能有更多、更好的受益。
五、案例分析案例1:在引入“过三点”的圆的新课教学中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破碎的圆镜,并出示下述问题:1.有一个圆镜被打碎,现欲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镜,要不要把所有的碎片和这块残片都带去?2.这个实际问题若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同学们认为可转化为什么问题?(让学生探索、讨论)学生甲: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形镜。
学生乙:把玻璃残片补成一个圆。
3.要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必须知道什么?这样图文并茂的数学情境能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积极的解决方法,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
案例2:在进行《几何》中垂径定理的教学时,可以这样设置情境:1.学生动手。
学生自己画一个圆,然后任画一条直径,再作这条直径的垂线d并把画好以后的图形剪下来,再把图形沿着所画的直径对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