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有效课堂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渠道。
然而,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吃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已是人所共知。
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既忽视作为个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又忽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
于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了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
国家现在反复提倡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重点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上。
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当前,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与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要求和提出的“负担轻、质量高”的教学模式还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只有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提高课堂45分钟的质量和效率,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与空间,才能保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成功人才。
以下是几所学校的成功课改经验,体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河北衡水中学1997年,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上”的观点。
围绕“解放学生”这条主线先后提出“三个转变,五个要让”,倡导“尊重的教育”、“诱思探究教学论”、“研究性学习”,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教学理论,实现了“教会学生学习”的教改目标。
学校实现了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创造了一个个高考神话和教育奇迹。
山东杜郎口中学1998年以来,确立了“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全面推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模式。
使一所濒临撤并的乡级"双差"初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全国名校。
江苏洋思中学1983年开始,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口号,摈弃课堂上“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大量练习压在课外”的教学模式,扎实推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效果十分显著,成为江苏省品牌学校。
洋思的课堂教学抓住了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个关键,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二、把握前提、增添动力、点面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真正干好一件事情,要的是浓厚的兴趣、敏锐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和愉悦的心情。
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要让他们在45分钟之内提高学习效率,不仅要靠教师渊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授课方法,重要的是如何提高他们在枯燥和单调的书本中索求知识的动力,而这种动力的给与者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老师。
1.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效率的前提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注意力集中的保证,而良好的学习环境来自于老师的责任感。
只要发现不守纪律的现象,坚决制止,且不给调皮学生留有捣乱机会。
当遇到要有违反纪录的现象产生时,一般采用回答问题的方式把不良的现象消灭在萌
芽之中。
纪律是严明的,但是课堂气氛是活跃宽松的,鼓励大胆思考判断表达独自见解,课上发言积极,在热烈的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上师生平等,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保护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造热情,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学习,为他们设置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上及时表扬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超越了学习范围,暂留课下思考讨论,再利用自习时间分析讨论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对于作业问题,学生是处于被动状态下不得不完成。
为了让他变被动为主动的,愿意去做的一件事情,往往采取让学生自己确定今天应该完成哪些作业。
这样使学生产生一种责任感,带着愉快的心情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
若遇到易混淆的知识时,利用平等的语言去交流信息。
如:“你看我的想法对吗?”这种语言的运用可激活学生的探讨兴趣,学生很想与老师辩论一番。
这种交流是平等的,多向的,全方位的。
2.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好胜,不服输是儿童的天性。
要想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首先要全身心投入,去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使他们迸发学习的激情,在老师的点拨下成为学习的主人。
3.点面结合是提高整体学习效果的好方法
人的智商差别不大,对待学困生首先让他们看到与同龄之间的差距,帮他们分析差的原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帮他们寻找学习的方法。
其次,找时间补习,给他们开“小锅灶”、要抓重点,抓关键,使他们在短时间内缩小差距,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重新认识自己,发现我们也能学会,克服自卑心理。
第三,时刻不放松对它的教育,不可再掉队,真正从学困生中解脱出来,同时让他们知道大家相信他们,使他们得到一种潜在的鼓舞和力量。
转化这类学生对面向学生影响很大。
对于优等生,时刻帮他们寻找追赶的目标,不骄不躁,不满足于现状,使他们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并时常为他们准备点不容易“吃的小菜”,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认识。
三、发挥教师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1、教师要巧设情境,在铺垫中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的心理不稳定,较脆弱,缺乏学习动机,需要在铺垫引新时设置一定的情境,形成学生感知的刺激物。
而常见的东西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大脑皮层兴奋不起来,成为抑制状态,不利于智力的发展。
只有当所设置的情境具备新异、变化的特点,才能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刺激,成为学生注意的对象,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动机得到激发。
在数学课堂中,有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数学故事(或数学历史)情境、创设“悬念法”情境、创设“实验”情境、创设“活动”情境、创设“实体”情境、创设“模拟”情境等方式,只要我们每堂课都能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挖掘出一些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我们的课堂教学
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2、教师注意课堂提问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
教学中的“问”,可谓启发性的集中表现,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
正所谓好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我认为:一是难易适度,发展学生思维;二是及时追问,开发学生潜能。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
我们教师要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3、教师要把握“讲”的尺度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自己应心中有数,哪里该启发引导,哪里该讲解,哪里该重点强调,教师应把握好“讲”的尺度,千万不能什么都讲,什么都问,形成淡而无味肉串讲,由教师一人唱“独台戏”。
坚决反对“满堂灌”、题海战术。
否则,挤掉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教师劳而无功。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讲得太多了,学生活动少了。
教师少讲精讲,有时甚至不讲,让学生去多想、多读、多思、多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当然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还有很多方法:比如把握教材,找准教学突破口,调节教学节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等等。
总之,课堂45分钟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全身心地投入以及调动学生热情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的有效方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