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立交桥

浅谈立交桥

浅谈立交桥
道路是交通的动脉。

在现代交通中,公路交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

社会经济的繁荣,不但城市道路纵横交错,乡村公路上交叉也随处可见。

道路的相交处——交叉口,是行人、车辆汇集,转向和疏散的必经之点,可谓是保证公路交通运输畅通的关键,也是交通的咽喉。

因此,路口的交叉形式和交通组织对车辆的畅通与行人的安全,具有很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立交桥应运而生。

立交桥,又称立体交叉桥。

立交桥用空间分隔的方法消除道路平面交叉车流的冲突,使两条交叉道路的直行车辆畅通无阻。

它的出现,极大地便利了交通。

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交通要道和高速公路上兴建了一大批立交桥,城市立交桥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以下谈一下:我对立交桥的认识。

一.立交桥的跨越形式与立体型种类
按跨越形式分为:
1.跨线桥在既有线路之上跨越。

又分为分离式和互通式。

前者只保证上下层线路的车辆各自独立通行;后者能使上下层线路的车辆相互通行,在平面和立面上修建复杂的迂回匝道,占用很多土地。

为减少噪声,多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桥。

2.地道桥从地下穿越既有线路。

由桥洞、引道和附属结构组成,修建时,需拆迁地下管线,附属工程量大,远不如修建跨线桥经济,且设计时应注意净空、通风、照明、排水和防冰(严寒地带)等要求。

按立体型可分为:
1.单纯式立交桥
单纯式立交桥是立交桥中最简单的一种。

这种
立交桥主要用于高架道路与一般道路的立体交
叉,铁路与一般道路的立体交叉,其通行方法
极其简单,各自在自己的道路上行驶。

2. 简单使立交桥
简易式立交桥主要是设置在城内交通要道上。

主要形式有十字型立体交叉、Y型立体交叉和T
型立体交叉。

其通行方法为:干线上的主交通
流走上跨道或下穿道,左右转弯的车辆仍在平
面交叉改变运动方向。

3.互通式立交桥
互通式立交桥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1)三枝交叉互通式立交
桥,包括喇叭型互通式立交
桥和定向型互通式立交桥。

(2)四枝交叉互通式立交
桥,包括菱型互通式立交桥、
不完全的苜蓿叶型互通式立
交桥。

完全的苜蓿叶型互通
式立交桥和定向型互通式立
交桥。

(3)多枝交叉的互通式立交桥。

二.立交桥的作用和发展概况
立交桥在道路交通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取代了平面交叉路口的信号管理;基本上消除了平面交叉路口的冲突点;使车辆接连不断地迅速地通过交叉路口;大大地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同时节省了时间、燃料等,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为高等级公路的高速安全、畅通提供了保证。

美国最早修建立体交叉是1928年在新泽西州Woodbridge的两条道路相交叉处修建的第一座苜蓿叶式立体交叉该立交通过的交通量子均每昼夜达62500辆,高峰小时达6074辆,即每分钟可容许100辆汽车通过。

1930年在芝加哥又建成了第一座拱式立体交叉桥。

到1936年已建成125座立体交叉桥。

随着社会的发展立体交叉在各大城市中已经是随处可见,以我国为例就有北京建国门三层长条苜蓿叶式立体交叉,西直门的三层环形立体交叉;上海真北路立体交又;天津中环线八里台立体交叉,中山门蝶式立体交叉;广州区庄四层环形交叉,人民路高架桥;西安星火路立体交叉等著名立体交叉桥。

(西直门立交)
随着交通量的增长,立体交叉在不断增多;其形式也从早期的几种发展到数百种,有简单的分离式也有互通式;有两层立体交叉,也有三层以上交体交叉;有车行立体交叉,也有铁路公路立体交叉,人行立体交叉等,开创了立体交叉的新纪元。

三.立交桥的组成和特征
立体交叉的特征及修建以立体交叉口代替平面交叉口,大大地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立体交叉的交通组织不同于平面交叉路口,在立体交叉路口上,各向车辆的行驶方向,是根据立体交叉的结构形式进行交通组织,并且必须设置适应于立体交叉的各种交通标志和管理措施。

立体交叉虽然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但它占地面积较大;部分车辆(特别是左转弯车辆)通过立体交叉时需增加绕行距离;为了克服相交道路的高差还需绕行一段上、下坡引道。

不同的立体交叉,由于受地形、地物,环境条件,交通流大小等诸因素的影响,其特征不一致。

立体交叉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引道与构造物(跨线桥)相接的桥头路段,其范围是由于道的现状地面标高至与桥头相接顺的路段。

2.坡道一般指立体交叉桥下低于现状地面标高的路段,其范围是干道一端现状地面标高至另一端现状地面标高。

3.匝道用以连接两条相交道路供左、右转弯车辆单向行驶的单车道路,有时以弯桥出现,它与主线的交点称为匝道终点。

4.构造物(隧道或跨线桥)穿越相交道路的结构物,是立体交叉实现车流分隔的主体。

有的立体交叉有一座以上的构造物(指匝道与干道、干道与干道、匝道与匝道相交叉处所修建的立交桥或隧道)。

5.变速车道由于匝道采用比主线较低的车速,因此车辆进出主线都要改变车速。

在匝道终点附近,主线右侧增设的,为车辆进出变速而用的附加车道称为变速车道。

入口端为加速车道,出口端为减速车道。

6.出口与入口由主线进入匝道的路口称为出口;由匝道进入主线的路口称为入口。

7.斜带及三角形地带变速车道与主线衔接的三角形渐变段称为斜带。

匝道与主线间,或与匝道司所围成的封闭地区统称为三角形地带(或三角区)。

三角区可作为交叉口绿化美化环境、照明等用地。

8.辅助车道当高等级公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时,在分合流附近,为了使匝道与高等级公路车道数平衡和保持主线的基本车道数而在主线一侧增设的车道。

9.集散道路位于城市附近交通繁忙的高速公路,为了减少进出高速公路的车流交织和进出口数量,在高速公路一侧或两侧所修建的与高速公路平行而又分离(主线为其它等级公路,也可考虑与主线不分离)供车辆进出的专用道路。

四.立交桥建设的必要性
技术上合理一般来说,在下列情况下应采用立体交叉:
1.高等级公路与高等级公路相交叉处(高速公路与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与一
级公路、高速公路与汽车专用公路等);
2.小高等级公路与快速道或主干线相交叉处;
3.高等级公路与城镇主要放射线相交叉处;
4.高等级公路的特殊设施(如收费站、停车场、调头立交等);
5.城市道路交叉口,如不修建立体交叉就无法改善交叉口及其相连道路的
交通现状;
6.城市交叉口、交通量很大,经常发生拥挤、阻塞、排队现象;
7.铁路干线与道路相交而互相干扰很大的交叉口;
8.横穿高速公路、汽车专用公路而不应中断的地方道路及便道;
9.城市繁华商业街作为城市主要交通干道,道路现状不能满足人们购物、
旅游和车辆交通等用途,综合考虑,可以修建高架桥;
10.地形和环境适宜,例如较高的桥头引道与滨河道路交叉等。

立体交叉造
价高、占地大,只有在采用平面交叉口和各种交通组织措施都不能解决道路交通问题时,才考虑采用立体交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