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选择、分析题

社会学选择、分析题

一、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20分)1、人要进行两种生产,一种是生活资料的生产,一种是人类自身的生产。

在生产中体现出两种关系即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

2、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在1891年。

3、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4社会文化的传播有两种不同的渠道,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渠道。

5、人类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6、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刺激。

7、家庭的发展经历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8、以组织的功能标准可以把社会组织划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教育组织、军事组织等。

9、实行城乡融合的途径有三个观点,即:优先发展农村、优先发展城市、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10、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指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村中分离出来。

11、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有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

12、人类与环境失调表现一是原生环境问题,二是次生环境问题,另外还表现于人类对环境的压力过大。

13、人类要善于利用自然资源,要保护资源、开发资源、利用资源三种措施统一考虑。

二、单项选择题1.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D)。

A、就业B、失业C、显性失业D、不充分就业2.社会趋同论最早是谁提出的(B)。

A、弗兰克B、丁伯根C、普雷毕什D、沃勒斯坦3.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4.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5.整合作用是指(C)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6.一个人同时担当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行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B)。

A、角色扮演B、角色冲突C、角色中断D、角色失败7.提出社会失范论的是(C)。

A、罗斯B、默顿C、迪尔凯姆D、韦伯8.社会保险是(B)。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9.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1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A、享乐主义B、权力主义C、悲观主义D、乐观主义11.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A、《社会学研究》B、《社会学原理》C、《实践哲学教程》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2.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

(C)A、消极的控制B、外在的控制C、积极的控制D、非正式的控制1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A、再社会化B、特殊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14.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区别是(B )。

A、语言B、思维C、劳动D、直立行走15.“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B)。

A、生理的需要B、安全的需要C、归属的需要D、自尊的需要16.文化是指(D)。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17.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A)。

A、严复B、康有为C、梁启超D、陈千秋18.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A)。

A、朋友谈心B、观众看电影C、顾客的摩肩接踵D、乘客之间前拥后挤19.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

(A)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B)。

A、规模小B、人际关系密切C、存在长久D、综合性功能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 )A、核心家庭B、主于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22、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C)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23、以下哪种群体属于初级社会群体。

﹝D)A、同事B、军人C、师生D、儿童游戏群体24、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状态是()A、家庭结构B、家庭作用C、家庭类型25、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26、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沦”和“Y理论”。

(C)A、泰罗B、法约尔C、麦格雷戈D、梅奥27、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B)A、家长制B、古典管理理论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D、当代管理理论28、体现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论是(B)。

A、家长制B、古典管理理论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D、当代管理理论29、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C)。

A、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B、能更快地实现经济效益C、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D、能促进工作积极性30、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D)A、城乡对立B、缩小城乡差别C、农村发展为城市D、城乡协调发展31、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A)堤出的。

A、芝加哥学派B、纽约学派C、华盛顿学派D、哈佛大学学派32、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A﹞A、帕森斯B、斯宾塞C、库利D、丁伯根33、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B)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城乡融合34、在农村社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是﹝A )。

A、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B、血缘关系和业缘关系C、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D、地缘关系和人缘关系35、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的是(D)A、城市社区B、农村社区C、郊区D、城乡融合区36、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D)A、超城市化B、逆城市化C、城市化D、过度城市化37、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C)。

A、迪尔凯姆B、帕森斯C、韦伯D、吴文藻38、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C﹞A、财产上全部消灭B、让其自生自灭C、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39、我国职业分层的基本特点是:职业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A)A、专业化的程度B、社会声望的高低C、职务D、报酬的高低40、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

A、韦伯B、库利C、帕森斯D、米德41、阶级的本质是()。

A、压迫B、剥削C、掠夺D、强权42、产生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的是﹝A)。

A、阶级B、等级C、种姓D阶层43、剥削和阶级的根源是﹝B )。

A、剩余产品B、私有制C、公有制D、封建制44、按照一定的社会集团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作标准划分的(D )。

A、阶层B、等级C、种姓D、阶级是45、﹝D )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最终消灭了剥削制度。

A、1954B、1949C、1960D、195646、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律师是属于以下哪个阶层。

﹝D)A、农民阶层B、工人阶层C、小资产阶层D、知识分子阶层47、整合作用是指﹝C)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48、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A 、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D、制度化建设49、社会制度之所以能够使人们接受,其内部有一套理论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据和令人接受的理由,这套理论,我们称为()。

A、规则系统B、概念系统C、组织系统D设备系统50、社会的风俗、道德、准则、法律等范是属于(C )。

A、概念系统B、组织系统、C、规则系统D、设备系统51、政治制度的政府、军队、法庭和监狱等属于(C)。

A、组织系统B、规则系统C、实用设备D、象征性设备52、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击时,有一种比较定型的社会规范占有优先地位。

这叫做(D)A、制度化冲突B、制度化逃避C、制度化建设D、制度化优先53、堤出社会失范的是﹝C )A、罗斯B、默顿C、迪尔凯姆D、韦伯54、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C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55、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放弃文化目标,但遵从制度化手段。

”此是(B)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遵从D、反叛56、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

﹝A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57、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

(C)A、积极的控制B、外在控制C、非正式控制58、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用新的目标和手段代替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这是(A )A、创新B、逃避行为C、反叛D、形式主义59、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越轨行为,这是(A )。

A、社会失范论B、亚文化群体论C、标签论60、(a)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分析题:(一)材料一: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

……对工具理性的重视固然重要,但思想、人文情感、终极关切同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

材料二:在我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

……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出现了“集体自杀”现象:某学校一个班上的学生有六个人成绩不好,竟相约在一起吃毒药!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当前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什么问题?如何解决?(2)试分析材料二说明的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前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早期社会化困境和无效文化传递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困境问题是由于青少年在网络上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但是由于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无法判断这些信息是否有用,且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情形下,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导致青少年在内化社会文化知识和价值标准时往往无所适从。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必须提供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提供令人佩服的社会权威形象。

无效文化传递问题的产生是由于青少年过分依赖网络,导致对传统文化知识涉猎较少,因此上一代的知识和规范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由此形成了无效文化传递。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对青少年上网和学习知识进行有效地引导,并对其上网内容进行适当地控制。

(2)材料二说明的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化偏差和失败,主要表现为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

这主要是由于在“应试教育”的观念下,很多学校将学生分为“好生”和“差生”,区别对待,而学习成绩成为这种判断的标准。

这样一种社会化模式对“差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容易使他们在今后的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应该适当加以引导,改变社会的这种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