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小学生爱上中医药文化的策略研究中期报告(1)

让小学生爱上中医药文化的策略研究中期报告(1)

《让小学生爱上中医药文化的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

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有利于增进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提升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使中医药文化的精华和智慧成为他们健康行为的动因。

这既有培育人才的现实意义,更有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中医药的力度前所未有,催人奋进,我们几个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医药文化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感到责任重大,机会难得,我们有义务为我国的中医药文化事业做出我们的贡献。

2019年3月,在刘校长的鼓励与指导下,我们向德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提交了课题申请,并于6月1日获得立项(课题批准号:2019DZYB043)。

研究目标:兴趣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研究就是要找到中医药文化和我镇少年儿童的最佳结合点,让他们对中医药文
化产生兴趣,近距离地、由浅入深地接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国学素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把中医的健康知识和养生理念内化为他们的健康生活习惯,培养出一批热爱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受教育者,让中医药文化在齐鲁大地的小学校园开花结果。

研究内容:调查我镇小学生对祖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知识的了解情况,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探究让他们爱上中医药文化的方式方法。

探究孩子们接受中医药文化知识后的社会价值和对于他自身发展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情况
1、加强政策学习和理论学习,指导课题研究进程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还有2016年2月
16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第一次从战略层面系统部署中医药的振兴发展,要求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

我们对这些方针政策进行分析和研判,最终确定出了中医药文化和小学生最佳的结合方式——校本课程。

并且它们鼓舞着我们只争朝夕、排除万难去编写一套适合我镇小学生的中医药校本教材。

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继续深入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的外延、内涵进行了学习,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编写校本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了解其他省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情况,加以借鉴
北京市、浙江省、广东省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中走在了全国前列。

我们山东省有些学校在这方面也有了一些尝试。

但他们有的是校外医疗机构不定期到学校开展活动,有的是没有教材,还有的是教材内容不够充分,只有中草药内容,不能代表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编写校本教材的时候就吸取了他们的精华,摒弃了他们的的不足之处。

3、编制调查问卷,形成调查报告
编制了针对我镇三年级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知识掌握情况及中医药文化知识进课堂可行性的调查问卷(附录1),在刘校长的支持下回收188份问卷,并形成了调查报告(附录2)。

4、编写校本教材,实施教学
我们明确各研究成员的分工,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制定了校本教材编写方案(附录3),着手编写校本教材,准备实施教学。

经过五个多月的整理,在前期搜集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校本教材初稿(高年级使用,附录4)。

这本教材立即向区规划课题领导小组送审,专家给我们的建议是教材内容不能适应全体小学生,高年级学生能够轻松地接受,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偏大,这有“以偏概全”“小牛拉大车”之嫌,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研究。

在林校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初稿还得到了陵城区中医院中医科主任窦晓飞的审阅和指导。

他认为我们的教材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基本能代表中医中药的最高成就,故事性强,图文并茂,但是内容太深,不是所有小学生都能理解得了的。

窦主任的中肯的建议和市规划课题领导小组专家给我们的建议不谋而合,让我们发现了研究中的不足:这本教材虽然图文并茂,但是确实比较深,低年级的孩子理解起来难度
太大。

我们抓紧改进,经过研究,我们又制定了低年级校本教材编写方案(附录),编制出了低年级《中华瑰宝——中医药》校本教材(附录)。

至此,我们的《中华瑰宝——中医药》校本教材二册定稿(高年级、低年级各一册)。

两本教材也获得了全镇教师以及区课题组成员的好评。

校本教材编订同时我们抓紧完成教案的编写工作,完成了高年级教案(附录7)。

我们除了根据校本教材初稿进行实际教学,完成授课任务外,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早在上学期,我们就组织高年级学生在教学楼后面开辟出一块空地,种了一些中药材,这也正好成为了孩子们的实践基地。

秋天到了,我们带领孩子们挖地黄,摘瓜蒌,采菊花。

孩子们就在劳动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了解了它们的经济价值,更加喜爱中医药,热爱中医药文化。

课后,我们给孩子们布置了许多与家长互相交流的作业,比如互相推拿,教给家长八段锦,去中医馆参观。

5、撰写教育随笔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调整校本教材内容
我们采用了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写好教育随笔、教学反思,积累教育智慧,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

根据收集的个案资料及平时的观察,在实践过
程中加以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总结出中医药文化与课堂教学结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再指导研究、实践。

研究过程中我们还经常以布置作业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的
接受情况,还经常与家长交流,听取家长对于校本课程的反馈和建议。

有家长建议说孩子们都喜欢在活动中接受新知识,愿意进行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学习。

低年级孩子好动、爱观察、喜欢操作,我们就编写了《制作土元》、《采集车前子》、《我给奶奶捏脊》等课程,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认识了常用中药材和简单的中医治疗方法,还培养了仔细观察、乐于动手的能力,自然而然地提升了他们的中医药文化素养。

所以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几次大的改动,变枯燥的知识传授为学生为主导的阅读、采集、操作。

这样,更加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增强教学效果。

6、多方了解取得的社会效果,积累经验
三、课题研究成果
1、理论和学术成果
《恰逢其时,任重道远》调查报告。

《中华瑰宝——中医药》校本教材二册定稿(高年级、低年级各一册)。

两本教材获得了全镇教师以及区课题组成员的好评。

教材教案(高年级)
2、实践成果
我们找到了中医药文化和我镇少年儿童的最佳结合点,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一颗信任中医的种子。

孩子们近距离地、由浅入深地接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对中医药文化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学生们喜欢上了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知识不断丰富,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不但没有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反而促进了它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热情。

还带动了他们的家庭成员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中医药文化的良好氛围。

这一学期的教学和课外活动,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国学素养,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健康素养,把中医的健康知识和养生理念内化为了他们的健康生活习惯,培养出一批热爱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受教育者,让中医药文化在齐鲁大地的小学校园开了花、结了果。

四、课题研究的疑难困惑
我们的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有以下问题需要注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1、这项研究在我市甚至我省没有先例,缺乏经验教训的指导
2、这项研究实施过程的某些环节,比如学生对中医中药的基本认识,中医治疗方法的基本操作,校本教材的审定都需要中医药专科医院或是医院中医科的帮助,有待教育主管部门协调
五、课题研究的后段设想
1、继续完成后半册的教学任务,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点滴做好记录
2、加强听课、评课,让其他学科教师参与听评课,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
3、合理分工,随时积累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
4、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为校本教材定稿
5、形成结题报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