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性需要刻意追求的辩论资料二辩

个性需要刻意追求的辩论资料二辩

我先从狭义上说一下个性,狭义的个性的主体是人类。

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词典——《心理学大词典》中的个性定义反映了多数学者的看法,即:“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

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看清楚了吧!与此同时前苏联心理学家也认为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个性特征并不孤立存在,而是在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的制约下构成的整体。

记住了,是要在”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的“前提下,这更说明我方观点啊,我方首先对个性做了定义,认为刻意追求是需要的。

? 反方认为个性是自然表现出来的东西,如果个性是表演出来的,那么个性就不成其为个性了,人就成为演员了
现在我带着你们思考——我曾经问过我一个朋友,我说你觉得个性是什么?他说个性就是你区别
于他人的特点。

这个没错,心理学中个性的定义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
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区别于
他人的特点。

我接着又问,我说你有没有刻意追求过个性,他跟我说一句话我很震惊,他说“人和人本来就不同,为什么要刻意追求呢?”。

我一想也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是不
同的,这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个性。

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就是——对于每个人都有的东西,我们该不该追求?
时间,我们每个人都有,可是效率不一样,我们该不该追求高效?思想,我们每个人都有,可是觉悟不一样,我们该不该追求睿智?生命,我们每个人都有,可价值不一样,我们该不该追求人
生的意义?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应该”!现在大家再想一想,个性,我们每个人都
有,我们该不该追求?生活中我们也发现,有的人虽仅有一面之缘其举止仍可历历在目,有的人纵低头不见抬头见却从未引起心中半丝波澜。

有的人秀口一吐便可语惊四座,有的人废话连篇说得鸦雀皆眠。

我们发现有值得我们肯定的个性,也有不值得我们肯定的个性,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以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真理: 对于个性这样一种每个人都有的东西,我们应该追求那些值得肯定的。

接下来我的朋友又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他说:我同意追求个性,但我不同意刻意追求个性。

如果都去追求犀利哥的造型,那中国不成丐帮了吗?我想这也是在座的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那么我们再来一起思考一下,为什么多了刻意两个字情况就看似变了呢?原因有两点,直接原因是,在大家心里,刻意似乎一直都是个贬义词,似乎刻意追求就等同于盲目追求。

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刻意从来都
只是一个中性词,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1用尽心思,2克制意欲。

很显然这个语境下是用尽心思的意思。

然而,最关键的不在这里,我们继续说根本原因。

我朋友提出的关于模仿犀利哥的这个问题其实与“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是一样的,东施姐也好,邯郸人也罢,他们遗笑大方的原因是他们追求了不适
合自己的个性行为。

但能就此认为这是刻意造成的后果吗?我说这恰恰是因为不刻意造成的,恰恰是因为太随意太盲目而造成的。

正是因为东施仅仅看到西施握胸而颦的娇嗔之态,没有用尽心思考虑其尊荣就盲目效颦,才让众人感到厌恶;正是因为邯郸那小子只是看到人家走路走得风流倜傥没有用尽心思考虑其秀腿就随意学步,才使自己忘记走路的。

如果东施刻意的想想,她会“效颦”吗?如果邯郸人刻意的想想,他会“学步’吗?所以说这都是他们不刻意所造成的啊。

我们发现追求到受大家欢迎并真正适合自己的个性真的很难,真的需要我们深思熟虑,真的需要我们用尽心思,真的需要我们刻意追啊!
我的个性刻意追求也正是我的个性所在。

气质是人的自然属性,性格是人的社会属性,是后天生成的,一个人的个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所以说人要有什么样的个性在先天条件的限制下,主要是看自己的“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只有刻意追求才会让大家认可你。

在现在的激烈竞争的社会只有刻意追求个性才不会被淘汰。

个性从字面来解,就是每个人不同的性格!或者说是个人独特的气质和性情!而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如下简单的说,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第一,列举个人特征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个人品格的各个方面,如智慧、气质、技能和德行。

人无识则不智,人无修养何来德行?以上是否需要刻意追求?你有在刻意修身就足以说明!
第二,强调个性总体性的定义,认为个性可以解释为“一个特殊个体对其所做所为的总和”。

也就是说这个总和有无意识的时候,但不代表不需要刻意追求!这个不需要是一个全面不需要,而我方只要指出有需要就可以,哪怕只有一部分需要!
第三,强调对社会适应、保持平衡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个体与环境发生关系时身心属性的紧急综合”。

就算不刻意也有被强迫改变的时候,人在刻意适应社会的需要的时候是不是也在改变自己的个性呢?
第四,强调个人独特性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个人所以有别于他人的行为”。

人在不断的找寻与别人不同之处之时,时时都在想张显自己,是不是也是刻意呢?就像对方辩手现在在跟我们辩论是不是也在刻意的变现自己的个性呢?
刻意可以说就是有意识的情况下控制自己去做某事!也就是说排除梦游,和神经失控的状态下做的事情!
那你是不是说若不去刻意追求个性的话天下就没有个性了吗???我还要提醒对方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反方认为个性是自然表现出来的东西,如果个性是表演出来的,那么个性就不成其为个性了,人就成为演员了
目前,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正在整顿,台长要他们标新立异、各具特色,如果他们不去追求自己的风格和个性,估计他们离抄鱿鱼的日子不远了,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该怎么办呢?你甘心就那样被老板抄了吗?还不向我们看齐啊?
吃饭也是个性吗?你可以不刻意去吃啊!不饿吗?请问对方辩友,正如你们说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往往容易被人忘记。

”随波逐流追求的是共性,而不是我们今天辩论的主题“个性”。

我们的个性是要刻意的追求符合环境,符合自己身份的性格!不去刻意追求性格,那我们的社会将会变的难以想象!你可能是一个非常有性格的人,但是你在怎么有性格,你也不可能超过法律的范围!所以我们说,个性是需要我们可以去追求的。

至于你要追求什么样的性格,那将应为你的思维,你所出的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想想孟母三迁的故事。

这是一个中国的典型的个性化培养出来的范例。

还有仲永的故事,这两个鲜明的对比。

说明了什么呢?这都说明个性需要刻意追求。

不刻意追求就不是个性而是共性了。

古今中外多少人名垂青史无不是因为他们追求自我,追求个性,让自己能够有份独到之处。

不刻意哪来个性?不刻意追求又如何体现追求?
电影界也是如此,周星驰的厘头搞笑,冯小刚的黑色幽默;斯皮儿伯格表现的宏大场面,黑泽明则流露出无奈的暗调情怀。

为什么周杰伦一出道就红遍中国呢,因为他是歌手中把RB音乐表现得最为个性的一个,所以他成功了,这种音乐也是因为他的带动而成为潮流
我请问下:当你的个性不符合社会的发展的时候你是不是要改变自己的个性呢??哪改变自己个性的过程是不是就是刻意追求的过程呢??如果你不选择改变个性,哪是不是想让大家被社会淘汰呢?个性与共性是统一的,不可能只留下个性,而且个性不是生来就有的
第一,对方辩友在立论过程中,混淆了“追求”与“刻意追求”。

刻意在《现代汉语字典》中的意思是:极力,用尽心思。

那么对方辩友所说的;个性需要刻意追求不就是,个性需要用尽心思的追求了么?然而,个性心理学将个性定义为:在一定社会条件和教育规范影响下,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可见,个性是依照个体所处的客观环境而定的。

因为政治黑暗、官场丑恶,才有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因为从小体弱多病、父母早亡,才有了林妹妹的多愁善感、爱花、怜花、葬花。

如果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来分析的话,如果个性需要刻意追求,不就是需要刻意改变个体所处的客观环境了么?如果对方辩友刻意追求林妹妹的个性,不就是要刻意要追求自己身体体弱多病、父母早亡呢?
我赞成,个性需要刻意追求. 首先,对方辩友说刻意就是1、用尽心思,2克制意欲。

对,没错,可是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用尽心思,克制意欲,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啊.比如说,我刻意追求幸福,我现在不幸福,但我为了能让自己幸福,所以我用尽心思,努力工作,克制住自己想停下来休息的欲望.难道这也是错的吗`?如果说这也是错的,那么幸福是不是说会很轻易的就能掉到你口袋里了?再者,对方辩友举例说:我今天刻意赞美了我喜欢的女孩子.我赞美她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得到她的好感,进而得到发展,我在追求我喜欢的东西啊,这也是错的吗?其次,对方辩友一直强调,刻意追求,就是不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追求,并举出了东施效颦的例子,可是对方辩友,那是刻意追求吗?那是盲目追求啊!我们有说可意追求就是盲目追求吗?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我方观点,个性是需要刻意追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