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狄-电化学原理-第四章-电极过程概述

李狄-电化学原理-第四章-电极过程概述

E超 E>V
a平+ a
R反应
R溶液
I
c平- c
IR
V
2、电解池两极间电位差(电池端电 压)的变化情况及相应的等效电路。
e
双电层
e
双电层
E a平 c平
V a c IR
a平+ a c平- c IR
Pt

Pt
E
V
R反应
E C a IR
缺点:极化图只能反映出因电极极化而引起的端电压变化,反映不 出溶液欧姆电压降的影响。
原电池端电压与超电压关系: 电解池端电压与超电压关系:
1、当电池的端电压小于电池电动势,则表示电池正在
( )。 A 放电; B 充电; C 交替充放电 ; D 没有工作。
4.3 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和速度控制步骤
4.3.1 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

1、当发生极化现象时,两电极的电极电位将发生如下变化 ( )。 A 阳极变得更负;阴极变得更正;B 阳极变得更正;阴极变得 负; C 两者都变得更正; C 两者都变得更负。
4.1.2电极极化的原因分析
电流流过电极时,产生一对矛盾作用:

极化作用—电子的流动,它起着在电极表面积 累电荷,使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状态; 去极化作用—电极反应,它起着吸收电子运动 传递的电荷,使电极电位恢复平衡状态。
I
E超
E<V
c平- c
R溶液
I
a平+ a
IR
V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原电池 阴极(+)→负移 电解池 阳极→正移
阳极(-)→正移 IR与E反向 E>V
阴极→负移 IR与E同向 E<V
3. 超电压
a c
电池的超电压,以V超表示
V E V IR 原电池端电压与超电压关系: 超
第四章 电极过程概述
简介:
1、在原电池或者电解池中,电池反应过程至少包含阳极反应 过程、阴极反应过程和反应物质在溶液中的传递过程(液相传质过 程)等三部分,三个过程是串联进行的。但是,这三个过程又往往是 在不同的区域进行着,因而彼此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我们在研究 一个电化学体系中的电化学反应时,能够把整个电池反应分解成单 个的过程加以研究。
2
0.64
4
0.65
c/V
0.29
2、用电流密度表示电极反应的速度数学公式 假设电极反应为:
O ne R
按照异相化学反应速度的表示方法,电极反应速度为

1 dc S dt
dc dt
根据法拉第定律,电极反应速度用电流密度表示为
1 j nF nF S
当电极反应达到稳定状态时,外电流将全部消耗于电极反应,因 此实验测得的外电流密度值就代表了电极反应速度。
e
G0 / RT
不同的步骤有不同的活化能,因此有不同的反应速度,这个速
度体现了该步骤的反应潜力,即可能达到速度。
当几个步骤串联进行时,各单元步骤的实际反应速度是相等的,
取决于最慢的那个步骤。
速度控制步骤:
控制整个电极过程速度的单元步骤(最慢步骤)称为电极
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简称控制步骤。
解: j电子 nF 1 965001.0410
c/V
0.14
0.24 0.58
0.56 0.61
0.84 0.62
1.2 0.63
2 0.64
4 0.65
0.29 0.54
2、电极极化规律
发生电极极化时,阴极的电极电位总是变得比平衡电位更负,阳极 的电极电位总是变得比平衡电位更正。因此,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 位向负移称为阴极极化,向正移称为阳极极化。
(1)液相传质步骤: 反应粒子向电极表面附近液层迁移。 (2)前置转化: 反应粒子在电极表面或电极表面附近液层中进行电 化学反应前的转化过程,称为前置的表面转化步骤。 反应特点:没有电子参与反应,反应速度与电极电位无关。 或失去电子。
(3)电子转移或电化学反应步骤: 反应粒子在电极/溶液界面上得到
(4)随后转化: 反应产物在电极表面或表面附近液层中进行电化学反
浓差极化(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液相传质步骤成为控制
步骤,由于液相传质步骤的迟缓,使得电极表面反应离子的浓度低
于溶液本体浓度,造成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稳定电位)的现象。
电化学极化( electrochemical polarization ):电化学反应步骤最
极化是由上述两种作用联合作用的结果。

电极极化的实质
电子运动速度往往是大于电极反应速度的,因而通常 是极化作用占主导地位。 Ve >> V反
电荷积累: 阴极极化
电荷积累:阳极极化
负电荷
正电荷
负移
正移
电极极化现象的实质:电极反应速度跟不上电子运动 速度而造成的电荷在界面的积累。
对电子传递与电极反应这一对矛盾,也有两种特殊的极端 情况
2、这种分解式研究方法存在着忽略各个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的 缺点。所出,在电化学动力学的学习与研究中,一方面要着重了解 各单个过程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各个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
3、对单个过程的研究,着重于阳极和阴极的电极反应过程, 液相传质过程仅考虑电极附近液层中的传质作用。 在电化学中,人们习惯把发生在电极/溶液界面上的电极反应、 化学转化和电极附近液层中的传质作用等一系列变化的总和统称为 电极过程。有关电极过程的历程、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内容就 称为电极过程动力学。
注意: (2)各步骤反应速度的“快和慢”是相对的,当电极反应条件变 化时,电极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发生变化。 (3)电极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可能不止一个,称为混合控制。
(1)控制步骤速度的变化规律就是整个电极过程速度的变化规律。
控制步骤
电极过程的速度
电极极化的特 征也取决于控 制步骤的动力 学特征
2、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控制步骤的不同来分类
3、电极极化程度的衡量
⑴过电位 在一定的电流密度下,电极电位(极化电位)与平衡电位的差值称 为该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用符号η表示,习惯取正值。 阴极极化时, 阳极极化时,
c 平 c a a 平
Cation
Anion
⑵极化值
实际遇到的电极体系,在没有电流通过时,并不都是可逆电极。 在电流为零时,测得的电极电位可能是可逆电极的平衡电位,也可 能是不可逆电极的稳定电位。因而,又往往把电极在没有电流通过 时的电位统称为静止电位。把有电流通过时的电极电位(极化电位) 与静止电位的差值称为极化值。
4.1.4 极化曲线的测量
控制电流法(恒电流法 )
按控制信号分
控制电位法(恒电位法 )
稳态法
按电极过程特征分
暂态法
1、恒电流法和恒电位法
⑴恒电流法就是给定电流密度,测量相应的电极电位,从而得到 电位与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极化曲线)。
其函数关系为
f j
优点:这种测量方法设备简单,容易控制, 缺点:不适合于出现电流密度极大值的电极过程和电极表面 状态发生较大变化的电极过程。
电化学动力学的核心是电极过程动力学,我们从本章起介绍电 极过程动力学的基本规律,并注意到整个电化学体系中各过程之间 的相互影响。
4.1电极的极化现象
4.1.1什么是电极的极化 1、定义:
如果电极上有电流通过时,电极失去了原有的平衡状态。电极电 位将因此而偏离平衡电位。这种有电流通过时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 位的现象叫做电极的极化。 0.5mol/L NiSO4溶液中镍的阴极电位c 与电流密度jc之间的关系 jc(mA/cm2) 0
3、极化度
极化曲线某一点的斜率 d / dj d / dj 称为该电流密度下的极化度。它具有电阻 的量纲,有时也被称作反应电阻。实际工 作中,有时只需衡量某一电流密度范围内 的平均极化性能。多采用平均极化度 / j 的概念。
极化度越大,电极极化的倾向也越 大,电极过程受到的阻力大,越不 容易进行,。
理想极化电极 电极上不发生电极反应的电极。 V反 0 不存在去极化作用,流入电极的电荷全都在电极表面不断地积累, 只起到改变电极电位。例如:滴汞电极 理想不极化电极 有电流通过时电极电位几乎不变化,即电极不出现极化现象的 电极。V反很大 以致于去极化与极化作用接近于平衡。例如:甘汞电极
1、对于理想不极化电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⑶恒电流法和恒电位法测量的区别
f j
j f
看是否都是单值函数
2、稳态法和暂态法
按照电极过程是否与时间因素有关,又可将测量方法分为稳态 法和暂态法。
稳态法是测定电极过程达到稳定状态后的电流密度与电极电位 的关系。此时电流密度与电极电位不随时间改变,外电流就代表电 极反应速度。 暂态法则是测量电极过程未达到稳定时的电流密度与电极电位 的变化规律,包含着时间因素对电极过程的影响。
4.2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极化图
1、原电池两极间电位差(电池端电压) 的变化情况及相应的等效电路。
e
双电层
e
双电层
E c平 a平
V C a IR
c平- c a平+ a IR
V

Zn
Cu
E
E C a IR
I
慢所引起的电极极化现象, 由于电极表面得、失电子的电化学反应的迟缓,而引起的电极电
位偏离平衡电位(稳定电位)的现象。
1、电极过程一定包括的单元步骤是(
C 随后转化; D 电化学反应。
)。
A 反应粒子的表面吸附; B 络合离子配位数的变化 ; 2. 某个电极过程由液相传质(反应速度为υ1)、 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