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9月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大作业答案-0323《刑法分论》.doc

2019年9月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大作业答案-0323《刑法分论》.doc

(2)不应当追究刘娟重婚行为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258条:“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如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潘丽对毒死父母不负刑事责任,因为对其父母的死既无故意也无过失,纯属意外事件,不是犯罪,不应追究刑事责任。《刑法》第16条:“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2)甲、乙原本想杀害丙但实际上杀死了丁,如何认定其行为性质?为什么?应当用什么刑法理论解决这一问题?
(3)甲、乙各具有哪些法定量刑情节?为什么?
(4)甲的辩解能否成立?为什么?
答:甲乙构成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的构成条件,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以及共同犯罪行为,(1)甲乙共谋商议伤害行为,已经具有共同犯罪故意,同时乙实施啦实际的杀害行为,甲虽然没有实施杀害行为,但是并非出于甲的主观放弃,甲同时没有阻碍乙的实施行为,因此甲乙构成共同犯罪既遂。(2)甲乙同样构成故意杀人罪因为甲乙具有故意杀人的故意,同时实施了故意杀人行为并且造成死亡结果,根据法定构成符合说的理论,符合放启杀人罪的犯罪构成,因此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于上述问题,应当按照刑法的认识错误的理论解决,甲乙意图杀死丙实际杀死丁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3)甲具有自首情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因此甲具有自首情节。乙具有自首情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不同种罪行的,已自首论。由此可见,乙的行为构成自首。(4)不能成立。根据共同犯罪的一般规则“一人既遂,共同犯罪既遂”。只有共同犯罪全部中止或者未遂的情况下,共同犯罪才成立中止或者未遂。
阅读分析上述案例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析被告人罗某、彭某和明某在本案的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及其应承担的刑事责任。
(2)在本案中,被告人罗某、彭某分别有哪些量刑情节?
(3)在本案中,被告人明某是否成立累犯?若成立,说明成立的原因;若不成立,分析为什么不成立,并分析应如何处理。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类别:网教专业:法学2019年9月
课程名称【编号】:刑法分论【0323】A卷
大作业满分:100分
案例分析题(共五题,每题50分,从五题中至少选择两题进行回答,超过两题的以得分高的两题计入总分)
1.甲、乙共谋杀害丙,决定由甲购买两把西瓜刀,还商定行动时为防止丙听到动静后逃走,甲从前门进去,乙从后门进去。2018年8月22日行动当晚,甲因为家中来客耽误一个小时。乙先到现场,未等甲来,即一个人进入丙家,黒暗中将睡在乙床上的人用甲购买的西瓜刀刺死。甲到现场时,杀人行为已经结束。乙被公安机关抓捕归案后,还供述了其参与实施的另外一起公安机关久侦未破的抢劫案件,并经查证属实。经公安机关做甲父母的工作,甲在外逃一段时间后,被其父母找到并强行将其绑至公安机关。到案后,甲如实供述了策划过程,并一直辩解自己的行为不是故意杀人既遂,而只是故意杀人的预备。另经审理查明:
(1)被刺杀的人不是丙而是丁,丙当晚因为出差而请丁照看门户,致丁被误杀。
(2)乙2015年8月23日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
(3)甲出生于1993年7月15日,精神正常。乙出生于1991年1月15日,精神正常。
阅读分析上述案例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的行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为什么?
2.张锋系荣宁市钢厂业务员,已婚,有一女3岁,张锋因工作经常出差,在丹阳市联系业务时,与一饭店服务员刘娟互有好感。张锋谎称自己未婚,于2013年7月利用空白介绍信填写虚假内容与刘娟登记结婚。一年后刘娟产一子。久之,张锋之妻潘丽有所觉察,多次询问均被张锋否认。张锋恐夜长梦多,即有害妻之心。2017年6月某日,潘丽之友送给她两瓶雀巢咖啡,潘丽每天早上必冲饮一杯,说喝了提神。遇客来访,潘丽亦以咖啡待客。潘丽之友知潘丽如此喜爱咖啡,又送其两瓶,张锋即在又送来的两瓶咖啡中放入氰化物,欲毒死潘丽。2018年1月20日,潘丽的父母从外地来探望女儿一家。潘丽在饭后即冲了两杯咖啡,让父母饮用,造成其父母双亡。
阅读分析上述案例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张锋的重婚行为是否已超过追诉时效?为什么?
(2)刘娟的重婚行为是否应追究刑事责任?为什么?
(3)潘丽误将父母毒死的行为是否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为什么?
(4)对张锋的行为应如何定性处罚?
答:(1)张锋的重婚行为没有超过追诉时效。《刑法》第89条第1款规定:“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马锋的重婚行为在继续状态中,并未终了,故而并未开始计算追诉期限,可以对张锋的重婚行为进行追诉。
(4)张锋构成故意杀人罪和重婚罪。因为张锋投毒的主观目的是毒死其妻子,而对有可能毒死他人持放任态度,是间接故意。
3.被告人罗某,男,1996年4月22日出生。曾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2013年3月16日刑满释放。因本案于2018年4月8日被刑事拘留,同年5月9日被逮捕,被告人彭某,男,1996年2月1日出生。因本案于2009年4月24日被刑事拘留,同年5月9日被逮捕,被告人明某,男,1993年2月13日出生。因犯抢劫罪于2009年12月18日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宣告缓刑1年刑满释放。因犯抢劫罪,故意伤害罪2015年3月21日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人民检察院指控,2013年9月15月,被告人罗某因琐作案工具。同年9月16日17时许被告人罗某、彭某,明某拦住上班回家的傅某对其殴打,罗某持西瓜刀向傅某乱砍,致其左腿,背部多处受伤(轻伤)。事后,被告人彭某的亲友赔偿被害人傅某各种经济损失5500元,被害人傅某表示对彭某予以谅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