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宏观经济学流派
1.古典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的争论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古典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的争论体现在:
(1)供给决定与需求决定
如果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曲线,那么,均衡产量是由供给决定的,与需求曲线的位置无关,因此供给能自行创造需求,这就是古典学派的萨伊定律。
而如果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曲线,那么,产量是由需求决定的,需求曲线的位置决定了均衡产量的大小,这就是凯恩斯的需求决定论。
(2)货币中性和货币非中性
在总供给曲线处于垂直状态的情况下,总产量固定不变,而价格充分可变。
因此,货币数量的多少只能影响价格的高低,而不能影响产量的大小。
货币必然是中性的,古典学派的二分法成立。
而在总供给曲线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下,产量是可变的,而价格固定不变。
因此,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数量会增加,实际利率就会下降,从而带动投资和产出的增加。
因此,货币是非中性的,二分法不成立。
(3)市场出清与政府干预
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暗含的前提是,价格等变量的灵活变动可以使劳动市场、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自动出清,因此,均衡产量始终由潜在产出水平决定,政府没有必然进行干预。
政府干预的结果只能是名义变量的变动,如价格的上涨,对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而水平的总供给曲线暗含的条件是,价格等变量存在着刚性,不能起到市场出清的作用,市场出清的任务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完成。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移动总需求曲线,使均衡的产量达到市场出清的水平,因此,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2.试说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对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意义。
答:如图15-1所示,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是图15-1(a)所示的一条垂直的曲线AS,和可移动的总需求曲线AD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产量不变、价格可变的均衡结果。
而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曲线则是如图15-1(b)所示的一条水平的曲线AS,和同样的总需求曲线AD 搭配在一起的均衡结果是价格不变、产量可变。
如果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价格、工资具备充分灵活性,市场会自动出清,宏观经济政策只会移动总需求曲线,而对总供给没有影响,因此政府没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
而如果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直线,价格、工资处于刚性状态,市场就无法出清,宏观经济政策在移动总需求曲线的同时也会改变总产量,因此政府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
因此,正是这两条截然不同的总供给曲线把两个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完全区别开来。
图15-1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
3.为什么说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是重新表述的货币数量论?
答: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并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即货币需求是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
因此,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重
新表述就是从货币需求入手的。
他认为,货币数量说并不需要假定的固定不变的常数,而只需要强调它们的稳定性。
货币需求函数及它具有稳定性的结论,为弗里德曼强调货币最重要这一命题准备了理论前提。
弗里德曼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1d ,,,,,,d b e p Y M f p r r w u p t p ⎛⎫=⋅ ⎪⎝⎭(1)
式(1)中,M 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P 表示价格水平;b r 表示债券的预期收益率;e r 表示股票的预期收益率;1d d p p t
⋅表示物价水平的预期变动率;w 表示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率;Y 表示货币收入;u 为其他随机因素。
弗里德曼认为,上述货币需求函数是P 和Y 的一阶齐次函数,若P 和Y 发生变化,则货币需求将同比例变化。
函数两边同时除以P ,则得到实际货币需求函数:
1d ,,,,,d b e M P Y f r r w u P P t p ⎛⎫=⋅ ⎪⎝
⎭从该式中可看出,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由实际变量决定,不受名义价值的影响。
如果在式(1)两边同时除以Y ,则可得到:
1d 1,,,,,d 1d ,,,,,d b e b e M p p f r r w u Y p t Y p p V r r w u p t Y ⎛⎫=⋅= ⎪⎛⎫⎝⎭⋅ ⎪⎝⎭即:
1d ,,,,,d b e p p Y V r r w u M p t Y ⎛⎫=⋅⋅ ⎪⎝
⎭其中V 是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此式与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方程式M kPy =十分相似,所以说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是重新表述的货币数量论。
4.自然失业率和自然产出概念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有什么意义?
答:货币主义对当代宏观经济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另一个贡献,是他们在分析劳动
市场失业时提出的自然失业率概念。
从整个经济看来,任何时候都会存在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弗里德曼把这一类失业称之为自然失业,其对总劳动力的比率被称之为自然失业率,与之对应的产出称为自然产出。
5.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1)理性预期学说。
按照理性预期理论,微观行为主体在形成预期时会收集一切可以得到的相关信息并加以充分利用,因此,形成价格预期的信息集合是全方位的。
人们不仅会注意过去已经产生作用的信息,而且也会关注将对未来产生影响的信息。
理性预期理论认为微观行为主体在预期时不可能发生系统性错误,因为理性的微观主体会尽量利用所有的信息,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以及有关宏观经济决策当局的行为规范。
(2)市场出清学说。
经济中的所有市场都会持续出清,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第二个核心假说,这一假说与瓦尔拉一般均衡传统一脉相承。
理性的微观主体根据最优化原则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最后导致所有市场出清。
因此经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应该处于一种持续的均衡状态,就劳动力市场来讲,失业应该处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3)卢卡斯总供给曲线。
卢卡斯对大量的使用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来评价不同政策方案的效果的做法进行了批判。
卢卡斯认为这些计量经济模型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模型在模拟宏观经济变动时,假定模型的基本参数是不变的。
但是根据理性预期假设,一旦宏观经济政策发生变动,微观行为主体的行为就将发生变化,于是模型的基本参数就不可能保持不变了。
6.理性预期与适应性预期有什么差别?请评论理性预期理论在宏观经济理论发展中的意义。
答:理性预期理论认为,人们在形成预期时会收集一切可以得到的相关信息并加以充分利用,因此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
适应性预期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过去预期出现的误差来不断修正对未来的预期,因此有可能会犯系统性的错误。
理性预期理论、市场出清学说以及卢卡斯批判学说一起构成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其中理性预期理论起到了担纲的作用。
7.新凯恩斯主义是如何捍卫凯恩斯主义基本观点的?
答:新凯恩斯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凯恩斯主义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时出现的,它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和宏观理论的微观基础两方面的内容。
同凯恩斯主义一样,新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否认市场出清的假说。
新凯恩斯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捍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原凯恩斯主义基本观点的坚持和完善
①坚持凯恩斯主义的非市场出清假设
新凯恩斯主义坚持凯恩斯主义非市场出清的观点,在出现需求冲击或供给冲击后,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的状态。
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持续的非均衡状态。
但新凯恩斯主义的市场非出清与凯恩斯主义的市场非出清理论存在重大的差别,主要在于:凯恩斯主义的市场非出清模型假定名义工资和价格刚性。
而新凯恩斯主义的市场非出清模型假定工
资和价格有粘性,即工资和价格不是不能调整,但调整是缓慢的。
②坚持凯恩斯主义工资和价格粘性的观点
新凯恩斯主义坚持原凯恩斯主义工资和价格调整缓慢,存在粘性的观点。
原凯恩斯主义认为价格和工资刚性,工资只能升高不能降低,而新凯恩斯主义者在其基础上建立了工资和价格粘性理论,认为工资和价格不是不能调整,只是调整十分缓慢。
对于工资粘性新凯恩斯主义用长期劳动合同理论进行解释,而价格粘性新凯恩斯主义则用菜单成本进行解释。
工资和价格粘性的观点是对原凯恩斯主义价格和工资刚性的发展,同时从理论上解释了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原因,弥补了原凯恩斯主义的不足。
③坚持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斟酌使用”的原则
新凯恩斯主义同原凯恩斯主义一样,都认为当需求不足,经济衰退时政府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都坚持宏观经济政策“斟酌使用”的原则。
由于价格粘性和工资粘性的存在,经济在遭受总需求冲击以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均衡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不能等待工资和价格向下的压力带来经济复苏,因为这是一个长期而痛苦的过程,从而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2)对凯恩斯主义基本观点的发展
①将微观基础纳入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以弥补原凯恩斯主义缺乏微观基础的缺陷。
新凯恩斯主义者同意,宏观经济理论必须符合微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特别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假设条件。
这就是说,宏观经济理论必须有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②肯定和吸收理性预期以调整原凯恩斯主义适应性预期的不足。
新凯恩斯主义者虽然并不认为人们最终能够准确地预期到现实的情况,但是,他们也认为,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们会尽量收集信息,使他们的预测能够趋于正确;收集的信息不但涉及过去,而且牵涉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