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章导论1.1复习笔记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稀缺性(1)经济学的含义经济学是研究人们选择行为的理论。
更明确地说,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对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影响。
人们进行选择的原因在于资源的稀缺性。
(2)稀缺性的含义稀缺并不是指资源在绝对数量上的多寡,而是指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需要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即有用的资源,是相对不足的。
同时,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资源是相对不足、有限的。
(3)稀缺性与选择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生产,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消费,稀缺性就要求人们做出选择。
对社会来说,稀缺性体现在生产资源的相对不足。
社会在既定的资源条件下,不仅要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中进行选择,还要在消费和投资中做出选择。
对个人来讲,稀缺性体现在消费资源(收入)的相对不足。
个人在一定的收入条件下,不仅要在不同商品的消费中进行选择,还要在消费和储蓄间做出选择。
(4)稀缺性在经济学中的作用资源的稀缺性是一切经济学分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人们不可能拥有无穷无尽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物质资源,也不可能拥有无限的时间来享受和利用这些资源,稀缺性始终要求人们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而选择意味着“取舍”,这正是经济学产生的根源。
2.基本问题(1)生产什么“生产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选择用总量既定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哪些产品,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也就是资源配置问题。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任何形式的资源配置都会产生成本,这种成本就是人们选择所产生的成本。
如果某人选择了某一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这就意味着他同时放弃了这一资源的其他用途,而其他用途所产生的价值就构成了使用这一资源的成本,经济学上称之为“机会成本”。
如果某一种资源有两种以上的其他用途,那么,机会成本就是指其中最有价值的用途所创造的收益。
因此,机会成本是指所放弃的“次佳”选择产生的收益。
(2)如何生产由于选择生产什么需要成本,由此产生了“如何生产”的问题。
“如何生产”要解决的是在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许多种不同方法(如多用资本和少用劳动的方法或少用资本多用劳动的方法)中选择一种成本最低或者最有效率的方法,这既要从技术角度考虑,也要从经济角度考虑。
一种生产方法是有效的,是指不可能增加一种产品的生产而不从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中抽取资源,从而减少另一种产品的产量。
(3)为谁生产“为谁生产”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收入分配问题,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
因此,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风俗习惯、不同道德规范会有不同的看法。
3.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微观或“小型”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如消费者、投资者、工人、厂商以及单个行业和市场等。
微观经济学提供了认识各种层次的经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因为,所有的经济决策最终是由个体经济单位(消费者、工人、厂商等)做出的,微观经济学包含了对影响这些决策的各种因素的研究。
这些个体决策的加总就构成了一个总体经济的运行。
4.市场经济(1)市场与市场经济“市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商品买卖的场所,而是涵盖了在商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购买等活动中的所有潜在的买方、卖方之间的相互作用。
市场经济是指经济的运行靠的是市场的自发作用,政府没有在人们的选择中起到明显的作用。
(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个人所有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生产要素都归个人所有,即个人可拥有劳动、知识和技能(又称人力资本),也可拥有机器、建筑(又称物质资本),还可以拥有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货币资本。
不同的人在各种要素的拥有量上会有很大的不同。
②私人利益在市场经济中,个人被假定为“理性”的,其含义是,其做出决策的出发点是私人利益,每个人都在寻求私人利益极大化。
此处私人利益是广义的,既包括物质上的享受,也包括精神上的满足。
在市场经济下,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尽可能使自己的利益极大化。
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只要保证政府行使基本的维持法律和秩序的功能,许多不相干的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事实上也是在为社会的利益服务。
一群“自私”的个人却组成了一个稳定有序、不断发展的社会。
③小型经济为了处理上的方便,“市场经济”还要进一步被抽象、简化为一个“小型经济”,通常假设市场上只有两个消费者、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等。
二、经济学的方法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1)实证分析实证分析方法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分析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提出的命题是可以测试真伪的,如果这个命题是正确的,那么,它必须在逻辑上站得住,并且还要与经验证据相符。
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中,采用的主要是实证分析方法,这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理论分析方法。
(2)规范分析规范分析方法回答“应该怎么样”的问题。
从本质上说,规范分析不如实证分析那么精确、科学,因为它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牵涉到个人道德准则和好恶的价值判断,是无法证明其正误、真伪的。
2.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1)均衡与均衡分析方法①均衡在经济学分析中,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各个经济决策者(消费者、生产者等)所做出的决策正好相容,并且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会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
②均衡分析均衡分析方法是假定外界诸因素(自变量)是已知的和固定不变的,然后再研究因变量达到均衡时应具备的条件。
在均衡状态下,当事人的决策对个人来说,已使私人利益极大化,或已达到最优。
(2)边际与边际分析方法①边际边际指一个微小的增量带来的变化,即数学中的微分的含义。
有关边际的概念概括起来分为两大类:边际收益(MR)和边际成本(MC)。
前者指稍微增加某种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增加的利益(如货币收入、满意程度等);后者指稍微增加某种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增加的成本或减少的利益。
②边际分析寻求利益极大化的个人总是遵循这样的边际原则:当某项经济活动(如生产、消费)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人们会扩大这种活动;反之,则减少这种活动,直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此时的这种经济活动处于最优状态,也就是达到了均衡。
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1)静态分析在均衡分析中,一般假定外在因素是已知的和既定的,来考察内在因素达到均衡状态的条件和在均衡状态下的情况,这种分析被称为静态分析。
如果自变量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发生了变化,先对变化之后的自变量再作一次静态分析,分析自变量变化后因变量达到均衡状态的情况,然后对变化前后两套不同外界因素条件下的因变量值进行比较,但不考察从原均衡状态到新均衡状态的变化过程,这种分析方法被称为比较静态分析。
(2)动态分析动态分析是指考察两个均衡状态之间的变化过程的方法。
通过动态分析,可以了解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后,经济活动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所需的时间、经过的路径等。
动态分析方法的主要运用是蛛网模型。
4.经济模型要对某一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分析,通常要将这一现象高度简化抽象为一个模型,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或解决最本质的问题。
经济模型中涉及许多变量,这些变量可以分为两大类:①外生变量:可以直接测定出来,或假定为既定的和已知的;②内生变量:必须通过模型的求解过程才能计算出来。
三、需求与供给1.需求、需求量与需求曲线(1)需求经济学中的需求包含两层含义:①需求来自消费者的嗜好或偏好,是一种纯粹主观上的需要;②需求也受到消费者收入预算的客观条件的约束,需求必须是有支付或购买能力的需求。
因此,需求是主观爱好和客观能力的统一。
(2)需求量在经济学中,需求量和需求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需求量是指在某一时期内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是指商品需求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的一种关系,它反映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商品的需求量。
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取决于许多因素: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年龄、教育水平、预期等,而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是该商品的价格。
(3)需求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商品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大;而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则越小。
(4)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了在不同价格下消费者所愿意购买的商品的数量,也可以用另一种等价的说法,即需求曲线代表了对某一商品的市场投放量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
需求曲线由左上方往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反映了“价高量减、价低量增”的需求规律。
(5)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除了价格之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对市场需求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有:①偏好。
偏好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喜爱程度。
人们只有喜欢某件商品才有购买的欲望,因此,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对商品偏好的上升会增加该商品的需求量。
偏好既与消费者的个人爱好和个性有关,也与整个社会风俗、时尚有关。
②收入。
一般来说,收入与需求是正相关的,即别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越高,对商品的需求越多,这是因为较高的收入代表了较高的购买能力和支付能力,而需求是受支付能力约束的。
③相关商品的价格。
需求不仅取决于商品自身的价格,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其他商品价格的影响。
在其他商品中,有两类商品的价格影响最大:a.替代品,即在消费中相当程度上可互相代替的商品。
一般来说,某种商品的替代品价格越高,就显得这种商品相对便宜,因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会增加;反之则相反。
b.互补品,即经常放在一起消费的商品。
当某种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涨时,这种商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减少。
④人口。
人口对需求的作用与收入大致相同,人口的上升会使市场消费者的数量增加,从而增加市场的需求。
⑤预期。
对商品需求产生影响的是社会的群体预期,而无论这种预期正确与否。
如果人们普遍预期某一商品未来价格会显著上涨,则会增加现时的消费,或多购买一些贮存起来。
预期效应有时会带来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的反常现象,这是因为人们普遍有“买涨不买跌”的心理。
综合上述因素,需求函数可表达为:Q= f(P,F,I,P s,P c,N,P e)D其中,Q D代表需求量,P 代表价格,F 代表偏好,I 代表收入,P S代表替代品价格,P C代表互补品价格,N 代表人口,P e代表预期价格。
(6)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和需求曲线的移动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属于内生变量对需求量的影响,需求曲线本身不会发生变化;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属于外生变量对需求的作用,因此,需求曲线会发生变化。
价格的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如果其他因素,如收入、替代品价格、人口等发生了变化,在图中就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如图1-1 所示。
图1-1 需求曲线的移动2.供给、供给量与供给曲线(1)供给供给包含两层含义:①供给取决于厂商(生产者)的生产能力,与厂商的技术水平相关;②供给也受到厂商成本等经济因素的约束,供给总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的供给。
因此,厂商的供给是技术状况和经济条件的统一。
(2)供给量供给量和供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